地理系1977级 于德深

一、报到

我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因“**”的缘故,当年的高考被取消。一直等到1977年,我才有机会重拾书本,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

按照入学通知书的要求,1978年3月3日到校报到。

当天早饭后,我辞别妻子儿女,骑自行车从昌平南邵公社何营大队出发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我骑车抵达学校东门,来到地理系接待处。“师傅,你送谁?”听到问话,我无以回答。一辆旧自行车,后货架上捆着行李卷,上面扣着装在网兜里的脸盆;车把一边挂着一个黄色帆布书包,里面鼓鼓地放着学习用具,另一边是一个旧军用挎包;一身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工作服,足踏解放鞋,寸头,一张饱经风吹、雨淋、日晒的脸——“师傅”这称呼是当之无愧的。

看见接待处桌面上的入学新生名单,我手指自己的名字:“这就是我!”“于德深。”接待处的学友一字一顿地说出我的名字,当时正和别人说话的周凤花老师听到后走过来。“是他!”周老师当年负责招生,看到过我的材料,可以说认识我。她吩咐接待处的学友帮忙,把我送到西北楼二楼,找到我住的宿舍,放下行囊。我向他们道谢后,他们返回。

我住的宿舍窗户朝北,我在靠窗左下铺(上铺是吴向前)。周老师指示我招呼一下来的同学。我见到的第一个同学是象伟宁,他身材魁梧,话音响亮,不愧“大象”的称号。

晚饭后,系主任周廷儒先生、副主任刘培桐先生、总支书记韩老师、副书记(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周老师等领导、老师来宿舍亲切地看望了大家。送走了领导和老师,我躺在**,心绪难平:而立之年的我,从小的大学梦,终于圆啦!4年的大学生活从此开始。

事情虽已过去了40多年,但仿佛就在昨天。“师傅,你送谁?”的声音至今犹在耳畔。

二、农场劳动

1978年11月初,正值高等数学考试。考前我已接到系办公室付老师的通知,交卷后去主楼学生部找胡部长领任务——去农场劳动。第二天,班里同学乘校车去农场开始一周的劳动,主要任务是打稻子。本是一周的活儿,我们只用了不足3天就圆满完成了。完成任务后,同学们在打谷场上合影。这是一张颇具历史意义的照片,我在最右边,一个活脱脱的生产队长。

除了打稻子,为了改善大家的伙食,也是劳动的生活补助,经农场领导批准,我们自己杀了一头猪、若干只鸡。同学们都吃过猪肉、鸡肉,或许有杀过鸡的,但谁也没杀过猪,可此时必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猪被捆住,几个男生加力按住,猪一直挣扎,“杀猪般的叫声”之形容语,看过这场景,恐也很难忘怀。

打鱼是我们后添的任务,程宏、吴向前、刘杰等几个男生身着皮裤,在鱼池里拉网捕鱼,岸上的同学逮鱼。我现在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几个女生当时追逐、扑跌、欢跳抓鱼的场面,只可惜没有录像。

这次农场劳动,我们班在学校赢得了“地理系的同学真能干”的赞誉。我们把收尾的活儿全干完了,排在后面的系就不用去劳动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班中的女生在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的劲头比男生更高一筹,至今令我佩服和感动。

我们地理系1977级虽然只有48名同学,但来自多个行业,更有下乡插队、参军入伍、在工矿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不同社会经历,这些经过磨炼的精英,为求学聚在了一起,迸出的火花,其灿烂无可比拟!

现在我已步入古稀之年,当年是一个亲身参与者。不是自己的记忆力多么强,而是4年的大学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令我终生不忘!4年大学生活,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