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系1978级 王德瑛
1968年9月,我到内蒙古插队后,由于家庭问题,选调一直不被考虑。1972年落实政策后,有了定论,队里开始考虑我的选调问题。
1973年5月,大队推荐我参加高考,我开始利用工余时间复习备考。我在宿舍的所有行装包括教材等都在“**”中丢失了。下乡后,仅带了几本数理化的复习纲要,还是派上了用场。但多年未看遗忘不少,一段时间后,基本疏通了大部分重要内容,迎来了7月的高考。
考场设在科左中旗保康中学,采取开卷模式,双人监考,隔列就座,考试中可查阅资料,独立完成,不准商讨。试卷考题从初中到高中面面俱到,题量不小,但难题不多。说实在的,若每题都要查书弄懂再做,时间根本不够。对内容有印象,解题有思路,仅是公式等拿不准,翻书即刻得解,才能顺利应考。几场考试后,自我感觉90%以上没问题,面试、体检后回村等待结果。
不料,当年考试,横空杀出个“白卷先生”搅局高考。“白卷先生”的一场闹剧使高校招生增加文化考查的有益尝试胎死腹中。这是“**”十年中唯一一次增加考试环节的推荐招生,也是我第一次参加高考。
还好,我被录取到天津师范学院(今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进修班,1973年10月入学,接受一年的进修培训。1974年7月,我被分配到天津二中任教。天津二中底蕴厚重,教风优良,对我影响很大。
1977年秋恢复高考,二中有6位与我同龄的教师报考。当时认为自己已30岁,年龄太大,哪能上大学,所以没报考。结果,6名参考教师全部被录取,着实给了我极大的震动。
1978年春节后,我决定报名参加高考。因自己是教师,填报志愿限师范院校。没有其他选择,重点院校填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一般院校填报天津师范学院化学系。当时决定参考还是挺忐忑的,因为要与我的学生们同场应试,若考不好,还能在天津二中待下去吗?只有狠下心来认真复习这一条路了。
3月开始复习备考。当时,我教高二化学(两年制高中),带5个班的课,兼一个班的班主任。每天白天工作挺忙,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如此忙碌,怎么复习?当时真挺纠结。我买到各科高考大纲,制订了详细的复习计划,逐项逐条疏通大纲内容及要求。当时我住学校宿舍,比较方便,白天和晚上尽量多争取点时间复习,仍感紧迫,就想办法挤时间。每晚12时前休息,清晨5点前起床,5点至7点按计划复习,7点后整理内务准备上课。从3月到6月,每天清晨多挤出2小时,极大地提高了复习效率与速度,增强了应试实力,使我信心满满地走进了考场。
8月公布高考成绩,与我估的分差不多,5科总分409分。当然不太满意,但在工作重压下能考出这个分数也算将就了。
老母亲知道成绩后跟我商量,刚返津没几年,弟弟还在内蒙古通辽,上大学就别离开天津了。我想也是,立即找到河北区招办,要求退掉第一志愿,仅保留天津师范学院。招办负责老师当即否定了我的申请,说那样不就乱套了。
接到通知书,如愿被第一志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录取。由此,我的第二次高考开启了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的4年学习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