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北京师范大学的育人理念(1 / 1)

生物系1977级 方瑾

1966年“**”开始时我小学毕业,到1969年初中毕业时,我没有学到什么就成为知青。后来在工作中自学了一些物理和数学知识,1977年恢复高考后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因缺少中学基础,我忐忑不安地开始了大学生活。

生物系的基础课程中有许多化学课程,有化学系开设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还有生物系开设的生物化学。对于没学过化学的我来说,困难可想而知。回想起来,我能顺利愉快地学好这些课程并获得好成绩,与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分不开。学习过程中有些事至今难忘。

入学第一周,第一节无机与分析化学课就是测验,看着卷子上陌生的题目,我真想哭,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大学学业。当时很多同学没有学习过或没有系统学习过化学,化学系吴国庆老师为了教好我们班,做了这次测验。吴国庆老师讲的无机化学课程,逻辑严密、概念清楚、论证严谨,帮助我们建构了合理的知识框架,他指导我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开阔的思路让我们了解学术进展。他的课堂充满了微笑的神情、鼓励的目光和幽默的语言,让我喜欢上了化学课,认为这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当吴老师讲此课程最后一课时,我们班特地出了一期板报,主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下课前同学代表在课堂上给吴老师读全班的感谢信,大家沉浸在吴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意和同学们的感恩之情中。后来,从生物系老师口中,我们对吴国庆教授有了更多的认知:他多年教生物系学生化学课,为了更好地教学,他听了生物化学、植物学等生物系的课,还参加过生物野外实习。

第二学期,我们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实验课时比课堂讲授多,实验项目有大量的制备活动,每次做实验的时间都比较长,不仅辛苦,还常用煤气加热,易燃物多,安全风险高。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尹冬冬老师,她是一个和蔼可亲、笑眯眯的大姐姐,但在化学实验室里对我们的要求极为严格。实验课前的几分钟,她会检查我们的预习报告,要求我们搞清楚实验流程、操作规范,并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她每次都会发现同学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会在实验前检查大家的实验装置安装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当堂纠正。她严谨的实验教学态度让我们对实验科学产生敬畏之心,从实验设计到实验准备,从实验操作到实验数据分析,每个环节她都指导我们思考、分析,提醒我们严谨实验、注意安全。看到我们都很喜欢有机化学实验,考试结束后,她还特地为我们班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强的大实验,让有兴趣的人选做,结果全班同学都来参加,同学们还参与了实验设计与准备过程。至今还记得当我们自己从槐米中提取出了药物芦丁时,实验室中同学们欢呼,尹老师和同学们拥抱!

第三学期学习生物化学,生物系吴国利老师讲得十分精彩,他把ATP(三磷酸腺苷)比作货币,通俗易懂,这个类比也通过生物系学生在中学任教期间的传播,成为今天许多中学老师常用的经典教学策略。生物化学实验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验,但用有活性的生物材料做实验,不可控的因素多,实验结果时常与实验预期不一致。但几位老师批改实验报告时,鼓励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行为,明确反对编造实验数据的行为。当时的实验室条件很差,记得有一次做凯氏定氮实验,需要用电炉加热,我们小组多次遇到小麻烦——停电、跳闸、设备坏了……不得不数次重新开始实验,下课时我组的实验才刚刚开始。高天慧老师等几位老师一直陪我们完成实验,得到了可靠的数据,那天我回到宿舍时都快熄灯了。老师们的严谨、负责和对我们的关爱令人难忘!

在生物学专业课学习与野外实习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郑光美院士让我们领悟了科学家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责任心,贺士元教授治学严谨的科学精神,汪堃仁院士、王永潮教授等对科学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探索的思路……

40多年后回首,当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师们有着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渗透在教学的一言一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