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系1978级 刘浩

我是1967届高中毕业生,1978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回想起来,这考大学的路曲曲折折,走了十几年。

我高中毕业后于1968年年底去山西插队。记得刚插队不久,我和一个一起插队的同学聊天,谈到高中,都说上高中就是为了上大学,不禁叹道:中国的大学会出现10年的空白期。因为我们觉得培养一轮合格的能上大学的中学毕业生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而我们则要在农村扎根一辈子了。那时就准备在农村待一辈子了,作为农民,当然希望收成好些,记得有一年春节,没有回北京,期间下了一场雪,我欣然提笔写了一首诗。

喜降春雪

雪花飞舞庆新春,

大地万物披上银。

来日白银变成金,

麦浪滚滚醉人心。

有时也写一些随笔,如写滚滚云海的北山、色如墨染的西山、雨后村东柔软的沙路,以及插队知青的一些生活、游戏场景,等等。

在干活之余,我也经常看一些书。有我带去的新华字典、英汉词典、几本小说,同学们带去的书,也有知青慰问团送来的《列宁选集》等经典著作及政治理论书籍。

记得那是一年春节,一同插队的有的已离开农村,有的回北京过年,我独守知青大院,读书至深夜,当时曾写下感慨与感受。

夜读

独夜伴孤灯,

现在有几更?

胸中波涛起,

曲曲折折大学路

耳边风雷声。

独夜伴孤灯,

现在有几更?

寒风潜入室,

瓮内已结冰。

这些阅读和随笔写作,对我后来的高考复习和参加高考大有帮助。

我在农村还当过几年的民办教师,教过语文、数学、体育。虽说教的只是当时七年制的初中知识,但有助于接触知识、延续学习习惯。这对以后参加高考也助益匪浅。

后来我到酒厂工作,先是烧锅炉,给蒸馏酒供汽,后来做行政后勤工作,主管厂里的后勤总务司务,在工厂工作期间参加了1977、1978年两次高考。

1977年,听说大学要凭考试入学了,我非常高兴。我在插队之前把我高一、高二的所有课本都收集在一起,放在家里柜子的一角,并特意嘱咐家里帮我看好。那时并没有想到以后高考时再用,只是非常喜欢而舍不得丢弃。我马上让家里把那套课本给我寄来。不料噩耗传来,我的那套教材前两年被一个与我同龄的中专生街坊借走,用后放在他家中未还,被他父亲当废书卖了。这对我的打击很大,因为那时成套教材很难弄到,更没有什么参考书。幸好有几个在县城里工作的同学也想参加高考,便互通有无、互相交流,倒也把高中知识梳理得心里颇为有底。

当然,还要感谢我们的高中老师们,虽然距高中毕业已十几年了,但回忆他们对知识精彩风趣的讲解就是很好的复习,记住了他们要求牢记的公式、定理、规律、口诀是那么有用。

那一年我的考试成绩相当不错,但为了保险,我的志愿只报了几个当地院校,没想到的是录取通知下来时没有我的。我那几个同学也没被录取。

隔不多久,1978年高考的通知也下来了。一开始我对按成绩录取的说法已经不大相信,不准备再考,但后来听到较准确的信息,说要坚决完全按照考试成绩录取。我们几个同学信心大增,约好平时自己复习,休息日一起复习。有了前一次复习的基础,加上社会上也出版了几本参考书,这次就更顺利了,准备得更充分了。之后就是顺利地再一次参加了高考,知道成绩后高兴地将第一志愿报为北京师范大学,后来高兴地收到入学通知书,过完国庆节回北京,到北京师范大学报到。和我一同复习的同学也如愿地到他们报考的大学报到。

这条曲曲折折的上大学之路,从我们1968年年底谈大学走向正轨算起走了10年!当时没想到的是,整整过了10年,我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

悠悠40多年,弹指一挥间。今日忆至此,往事历历在目,犹自不胜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