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1977级 王怡萱

1977年冬季那场刻骨铭心的高考,一晃竟已过去40多年。

报到是在次年3月初,数学系女生宿舍在中南楼,放好行李,几个大女孩就熟络了。北京师范大学生活的第一晚,我是半夜做美梦笑醒了的。醒来就听见香喷喷的小呼噜,于是光脚下床悄悄查看。早上跟舍友说时,她笑眯眯地告诉我那是“打不好,瞎打的”,哈哈哈!从此我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白天形影不离,晚上头顶头睡觉。她后来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最好的教师之一。

无论在什么年代,考试总是学生的痛,我们也会在考试后结伴郊游。记得有次大考刚完,我们去了颐和园。事先约定,不许提这次考试,不许讨论某道题该怎么解,违者罚款5分钱。被罚了那笔“大钱”的是如今示范中学的校长。到了铜亭子,大伙很是好奇铜桌子有多重,围一圈抬抬看呗。曜,很重啊!刚抬起一点点便落下,压住了如今博导的鞋,看着她拔不出脚,不厚道的我们立刻就“欢歌笑语满铜亭”啦。

我们小组活动居多,除了上课坐在一起,课余也常在一起。白天课间到东边图书馆前散步、晒太阳,晚自习后去乐群食堂吃碗热馄饨。夏季在露天泳池游泳,呛水了趴在池边大咳;冬日里在泼出的冰场溜冰,摔出一溜屁墩儿。还有新街口影院看电影,中国美术馆看画展……数学课业的严肃枯燥中,镶嵌着珠串儿般的开心舒畅。我们宿舍还有个特别的乐事,就是周一晚上的“宝宝时刻”,听周末回家看女儿的大姐讲孩子的趣事。她是1966届高中生,孩子刚满月就来上学了。当时的同窗,不少成了几十年的好友。我的个人爱好则是去文科阅览室看小说,因为是理科生,只准看不准借。进了数学系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对这个第一志愿专业不那么感兴趣了,只好硬着头皮念下来。后来也常常调侃:“数学系都念下来了,还有啥能难住我?”

从小被父母带出阅读兴趣,读书成为习惯;上北京师范大学,受系统的数学教育,逻辑思维成为习惯。虽然没有从事过与文字相关的工作,数学相关工作也没做几年,但父母和母校给我养成的两大习惯使我受益良多,并将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