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系(英语专业)1977级 潘捷

偶尔打开我们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1977级的微信群,关心一下渐增的人数:全年级55人,已有近40人被包括其中了。

感慨的是,40多年前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深刻地影响了国家命运的一场高考,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毕业几十年了,这么多的老同学仍像当年一样,把这个集体、这些同窗置于心中一个极为珍重的位置;白首之年,仍愿(在网络空间)朝夕相处。同时,我也暗暗期待,暂时失联的人,能在冥冥中感知大家发自内心的呼唤。宋建国就是我时时记起,而又无从联络的同学中的一个。

记忆中的建国,一米七几的标准身高,腰板笔直,头发整齐地偏分。可能是入校前与很多同学一样当过中学教师的缘故,平时给人感觉不苟言笑,加之经常着一身干净整洁的灰色旧中山装,更加重了他为人师表的严肃印象。

后来,慢慢与他接触多些了,才知道他除倾心学术、喜欢探讨历史和哲学问题之外,亦很有幽默感(也会开些颇有分寸的玩笑),并且多才多艺。不说别的,单是在体育课上他跳高跳出了全年级男生的最好成绩,就让大家刮目相看;课后气氛火热的乒乓球桌上,他也是一把好手;年级上演英语话剧《百万英镑》时,他饰演一名高级旅店的侍从,把剧中人物趋炎附势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临近毕业时,大家混得熟稔得不行了,我居然以他将出国为由,出面敲了他一竹杠。他当时忙着为赴美留学做各种准备,而20世纪80年代初是大伙儿经济上普遍不甚宽裕的时期,他还是很大度地与自己的姐姐、姐夫共同出资,并指点一帮仁兄仁姐到附近的和平里菜市场买了鸭子、猪肉和蔬菜,我们在他家烧了一顿午饭。面对心事重重的老宋,我们吃得兴高采烈,还美其名曰:“为建国送行!”

一晃几十年了,除1985年夏与在艾奥瓦州的他匆匆通了一次长途电话,得知他将从文科改行至电子工程之外,竟然没有再联络的机会。

建国的君子之风与卓然超群的气质,时常在忆念中浮起,不曾褪色。建国,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