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78级 杨选娣

几十年过去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上过的两堂音乐课,课上中国一流大师那质朴无华的谈吐、高风亮节的情操,以及堪称绝美的指挥和余音袅袅的演奏演唱,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

经历了“**”的大学,百废待兴。条件之艰苦,设施之简陋,是现在的大学生无法想象的。学校千方百计地为我们营造文化氛围,竭尽全力地吸纳多种文化滋养我们。

1980年5月14日晚上,学校请来了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先生,为我们讲述怎样欣赏交响乐。300多平方米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走廊、教室窗外也挤满了人。

李德伦大师给我们讲了交响乐器包括4个部分:一是弦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斯等;二是木管乐器,有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等;三是铜管乐器,有大号、圆号、长号、短号等;四是打击乐器,有定音鼓、镲、锣、大鼓等。接着他讲了交响乐分4个篇章:对理想的追求、斗争,是快板;抒情性的、曲调柔和的是慢板;逗趣、戏谑曲是活跃的;最后要歌唱胜利。李大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这些“音盲”获益匪浅。演讲结束前,李德伦大师动情地说:“我指挥大家唱一首《国歌》吧。”我们纷纷站起来,随着大师的手势唱了起来。他的每一个手势,指尖的每一次活动,紧紧抓住了我们的心。我们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歌声飞向百废待兴的学校上空,歌声抒发了被耽搁十年青春的莘莘学子的心声:祖国,我爱你!

1982年4月23日晚上,我们欣赏了著名钢琴家刘诗昆、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的美妙琴声,聆听了当时著名的青年古筝演奏家王莉的古典名曲。演出地点是学生餐厅——北饭厅。当年,学生餐厅有两个用途:平时是学生吃饭的饭厅,有演出或会议就成了会场。设备相当简陋,进门是大厅,面对门有一个演出台,两侧是卖饭的橱窗。餐厅里有几十张桌子,没有凳子,平时学生在桌旁站着吃饭。有会议或演出时,把桌子搬到后面,开会时学生带个小马扎听讲,看演出则站在地上,后面的学生站在桌子上。讲台上空空如也,大师们得站着讲座。

这些中国一流的演员,到我们这样残破的饭厅演出时是那样谦逊、认真、卖力,演出的同时还不忘耐心细致地传授音乐知识。先出场的是盛中国老师,他个子不高,但很有风度。他讲小提琴起源于意大利,到目前,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仍居世界首位。他说,好的提琴就好像自己的歌喉,可以应用自如、随心所欲。随后,他演奏了动听的《梁祝》。第二个出场的是漂亮年轻的王莉,她讲了筝的历史,筝在日本及东南亚等地的影响,以及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她演奏了古典名曲《梅

花三弄》。当1.8米个头的刘诗昆老师出场时,看着他穿着朴素、傻得可爱的书生样子,大家都笑了起来。他不善言辞,几句开场白讲得挺费劲。他演奏了一位匈牙利作曲家的曲子,演奏了歌剧《卡门》中的一个片段,还演奏了一段《黄河》。

那时的学术讲座、音乐演出只给100块象征性的报酬,他们完全是凭着职业操守、凭着蜡烛精神去传道授业的。演出过程中不时有小插曲出现,一是麦克风屡出毛病,二是厨房不时发出乱七八糟的碰击声。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当那凄美曼妙的小提琴曲《梁祝》、那**气回肠的钢琴曲《卡门》《黄河》、那如泣如诉的《梅花三弄》响起,我们听得如醉如痴。在禁锢10年后,大师们为我们打开了音乐之窗,我们才知道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美的旋律。这时我突然领悟了李德伦大师的那句话:“音乐是语言的尽头,音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