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78级 杨鹏程

一、我参加了时隔13年的两次高考

1965年7月,17岁的我参加了“**”前的最后一次高考。尽管我中学阶段成绩优秀,但由于家庭出身等政治因素而名落孙山,收到一份“不录取通知书”。它后来成为我的一号珍藏品,每当我企图偷闲懈怠时都要拿出来温习品味一番,它是鞭策我上进的永恒动力。

1968年,我下乡当了知青,一去10年。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求知欲死灰复燃,但政策规定超过25岁的考生要有劳模身份或特殊贡献,我当了10年农民,哪儿有什么特殊贡献?于是,我花一星期赶写了一个电影剧本作为报名的敲门砖,匆匆赶到岳阳地区招生办。答复是手稿无效,要正式发表才算,况且我已结婚成家,不予接受。吃了闭门羹,只得怏怏而归。

1978年高考的报名条件相当宽松,可谓空前绝后。经过上次报名的打击我本已心灰意冷,无奈在公社教育组工作的妹夫(也是高中同班同学)在最后一天强行代我报名,只得再作冯妇,仓促上阵。这样,从17岁到30岁,时隔13年我参加了人生的第二次高考,相当于重新上了一次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不过上的是人生的大课堂。

1978年9月20日,我收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入学通知书,10月5日入校。

二、我的绣花鞋

我1968年作为知青下乡,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时家还在农村,父母都年过古稀,完全丧失劳动力,不久又有了孩子,全家靠妻子挣工分维持生计,十分困难。上学时带了邻居送的一口旧木箱装衣物,2007年纪念恢复高考30年,中央电视台来我家采访,拍摄了这口木箱,6月21日播出,“北京师范大学新生行李标签”几个字赫然在目。

为了节省开支,上学时我穿的布鞋是妻子用旧布做成的千层底,是一针针纳出来的。好处是养脚舒适,冬暖夏凉,脚不臭。妻子心灵手巧,别人在鞋面绣花,她却有一手目前可能已经失传的绝活:鞋底绣花。这种鞋比一般布鞋更耐磨,但相当费时费力。

一次我坐在教室靠前排走廊边的座位上,听到后面有人窃窃私语,也没有太在意。下课铃一响,忽然有位女同学冲到跟前,摘下我的鞋转身跑去给大家传观,然后一阵哄笑,我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原来上课时我跷起二郎腿,让后排女生发现了绣花鞋底并告知其他人,于是绣花鞋底露馅了。

那里很羡慕别人穿皮鞋,但要二三十元一双,买不起,咬咬牙花10元钱买了双塑胶的仿制皮鞋,穿上也很神气。好处是不用鞋油,脏了用块破布擦洗一下就好了。缺点是不透气,气温稍高脚就发烧冒汗。我穿着这双假冒皮鞋和妻子做的绣花鞋走完了大学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