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77级 冯禹 季思聪 韩豫燕 孙燕京
张研“大仙”这个名字,源于她玄妙的中医知识和实践。例如,她教同学们在晚上入睡前如何使自己静下来:平躺下来,双手合十放在腹部,清空头脑;然后从头开始慢慢地转移注意力至腹部;静静地运气,然后沉沉地睡着……“大仙”充满了仙气!
和很多同学同感,张研给同学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念书的狠劲和拼劲。那种废寝忘食,简直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气势;那种对自己应该做什么的稳准狠的把握,让许多同学觉得难以企及。早在来大学前,她的文章就已经被编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曾经出过的一本作文集。在书里她的名字是张圆圆,被收入的那篇文章记述的是她跨进中学第一天的整个经历。毕业后她的著述爆发般地发表,有一段时间她竟然同时在写六七本书稿。在她看来,
第一,写文章要专、要深,至少一部分文章应该是这样,但是写书也要重视普及,
要面向普通读者;第二,研究历史要古为今用,而不应该是纯粹的历史考据。记得她很激动地对同学说:“你大概不知道,中国的指南针发明了27次!为什么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后会很快失传?如何避免这种悲剧?这比考证指南针最初的发明时间更为重要。”正是以这种紧迫感,她出版了大量著作和论文,大概是全班著述最多的同学。根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她独立完成的书籍就有22本之多,加上与人合著的,有将近30本。
第二个印象是她高亢无比的女高音。她一亮嗓子,好像多高的陕北信天游都可以拔上去。记得有一次全班联欢会,张研和毛抗美合唱过一曲。曲中拥军大嫂自豪于自己做的军鞋,歌词有“这一双踢碎石头也烂不了”等句。她俩在宿舍里排练的时候,唱着唱着笑了起来,说:“怎么好像和自吹自擂似的?”不过真到了表演的时候,她俩一气呵成,并没有笑场。还有一次全班大合唱《祖国颂》,是张研和老白领唱,她那一句“江南丰收有稻米,江北满仓是小麦”让同学们到现在都记得她的声音。
第三个印象,张研还是个运动健将。到了该运动的时候,她总会换上一身运动服,锻炼回来必定是大汗淋漓。那时候我们就感觉她的意志力实在强,强到不仅超过他人,而且有时候也超过了她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张研呼扇着和蒲扇似的手掌与男同学掰腕子,记得没有谁能掰过她——因为她干了十年钳工,手劲大极了。我们头疼脑热时根本不敢跟她说,让她捏一下,往往会发出惨叫。
当我们知道张研身患绝症的时候,都感到难以相信,这样一位深谙中医的“大仙”怎么会这样?也许应了医不医己的老话。愿张研同学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