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77级 韩豫燕
我是在第一次放榜的两三个星期后被扩大招生招进来的“走读生”之一。我当时考的也算是高分,最低的语文好像是92分。但第一批没有被录取,至今不知道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77级共有62个学生。我的学号是最后一号:第62号。
我们实际上没有走读,只是晚入学了几个星期而已。
高考之前,我在北京市无线电元件八厂当了将近三年的冲压工。1977年准备高考的时候,我在位于牛街的元件八厂的冲压车间里,每天叮叮咚咚地冲压着无线电喇叭的外壳。为了安全,工作时间需要集中精力。工休的时候,我会躲在更衣柜后面看书。晚上回到家里,我经常彻夜不眠地复习功课,准备考试。
记得1977年放榜是通过单位发给的。录取的时候单位必须同意,通过单位把入学通知书交给考生。当厂里其他考生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却一直没有收到任何信息。可想而知,当时的我是多么焦虑和失望啊!悄悄地流了几天眼泪后,我重新开始复习功课,准备接着再考。
一天中午,一个车工跑到冲压车间对我说:“韩燕(我名字中间的那个“豫”字经常被省略),请吃糖吧,你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啦!”我瞪着眼睛看着他。不相信!他又说:“北京师范大学那个招生的老师打电话说要找厂领导了解你的情况。我说你问我就行了,我就是领导。”他喘了口气,“我跟那个老师说,韩燕很优秀、很捧,你们应该录取她!”
几天后,我就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
我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我上大学时,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经常用一个小卡抄点格言古诗。一张张小卡,送给同学,好像丛玲还有。几年前我从美国回来探亲,她和她的先生老白还拿出来给我看:在一张有点古香古色的小卡上,用墨水钢笔抄写了一首古诗。看到老同学这么珍惜地保留了这张小卡,我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感动!这是多么珍贵的同学情谊!
在回忆1977级往事的时候,许多同学还有黄安年老师提过的那个粉色封面的同学录。那个封面是我设计的呢!那应该是刻钢板印出来的吧。
我们的大学,实际上是在一个思想上非常活跃、生活上比较单纯、管理上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度过的。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讨论会和学习小组;我们有年长的、结了婚又忙着生子的同学;也有刚出学校不久,刚刚学会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年轻一点儿的人。我们过着从宿舍到教室到图书馆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我们男女同学在一起跳舞。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游颐和园,在昆明湖上泛舟。我们一起到圆明园缅怀历史。学世界史时,我们去参观北京的清真寺和天主教堂。学教育学时,我们到中学实习……
那时候,早上图书馆门前是一大景观。图书馆还没开门,学生们已经在外面等着了,门一开就像百米冲刺一样,冲进去找自己喜欢的书和杂志,特别是那些刊登了解放思想新观点的文章的杂志。那时候没有复印机,是靠手一笔一画抄写的。那个时候我们对知识有着如饥似渴的感觉。
1982年2月毕业后,我在成立不久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分校历史系工作,给黄安年老师当助教。同年9月,我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成为世界近现代史的研究生,在张蓉初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近代俄国史。硕士毕业后,我来到中国社会人民教育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在资本主义史研个等喻山比究室工作。1987年出国,现在我在美国北加州硅谷医疗中心工作。
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四年大学生活,是在一个充满青春**与活力的理想主义氛围里度过的,处处洋溢着浓浓的集体生活的浪漫和温馨。现在想起当年的这些经历,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有幸成为1977级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