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77级 陈蔚

起床号响了,但这不是军营,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

1978年3月,我们1977级新生,开始了4年崭新的大学生活。每天清晨6点钟,校园就响起浑厚的起床号,全班同学准时出操,分成男女两队,班主任刘芃老师排在队伍最后,给我们压阵,大家整齐划一,围着操场跑步。

起床号的旋律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升入大二时,不再集体出操了,但我已经形成习惯,号响即起,每天围着操场跑1000米。跑第二圈时加快速度,最后还要来个冲刺。一次从一位同学身边跑过,她笑着说:“你真像一只兔子。”打那以后,每到最后冲刺时,我都把自己当成“兔子”。那时候,跑步成了每日的“兴奋剂”,连周日也不放过。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终于,跑步派上了用场。大四时,学校组织了一场“越野”长跑比赛——其实就在校园内。这不是运动会项目,是群众性体育运动的一次检验。历史系1977级在组建女子队时,我们五组最踊跃。组长杜敏、我这只“兔子”当仁不让,还拉来从不跑步的孙燕京凑数,我们闯进了赛场。

“嘟——”哨子吹响了,我们都冲出去了!参赛的人很多,最后一圈时都抢着往里并线。我虽然有平时的功底,但此刻毕竟强手如云,最后是要拼毅力的。冲过终点的一刹那,我几乎用尽了全部的气力。我们班的女子队队员一一抵达终点,此刻的燕京脸色煞白,双目紧闭,眼看就要摔倒了,我和杜敏急忙跑过去扶着她,把她扶到操场边儿。当时我就想,我入学后一直坚持跑步,养成了习惯,到最后关头还都是咬着牙才挺住的,而燕京从来不跑,只是因为班里的女子队不能缺人才加入越野比赛,还坚持到了最后,真不容易。

有奋斗、有付出,就有回报。在我们的奋力拼搏下,我们班女子队虽未进全校

前三,却荣获了第四名。谁能说这个成绩差呢?说起来,我们班同学年龄悬殊,有“老三届”的,也有像我这样与他们相差10岁的。由于“**”,我从上小学直至高中毕业,在人生最应汲取知识的时间里,不幸没能好好学习。我在学业上,与班里带“老”字号的同学相比,可望而不可即;但能在长跑赛场上冲刺,为班集体争得荣誉,也是一种骄傲。在以后的人生长跑中,每每回想团结奋战的这一幕,都感到一种振奋、一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