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77级 赵世瑜

40年前的北京师范大学,除了体育灶和回民灶,学生食堂就3个,分别是东、西、北3个饭厅。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饭厅北边出现的乐群餐厅不算,那不是大食堂。

这3个饭厅,今天都不见了,连同东西饭厅前面的服务楼(就是书店、百货店、邮局和理发店所在之处)一起变成了邱季端体育馆。一个时代过去了,那个时代的痕迹也未存留。

当时用餐不是那么随便的,不同的系分在不同的饭厅,历史系在北饭厅。一开始是用饭票,一张纸上分别写着一个月的早、中、晚餐,一个月发一次,吃哪顿撕哪张。万一没用完,留着可以退,换回点儿现金。这个事儿想想都琐碎,可以和现在的报账媲美。感谢生活委员吴萍,让我每月买牙膏、香皂、纸质笔记本的钱不用向家要。

饭票制下,饭菜也没得挑。我们每人拿俩盆儿,一个装菜和馒头,一个打米汤,男女生一样,每人俩馒头(4两),偶尔有米饭。如果不够吃,边儿上大方屉里的窝头可以随便吃。像我这样饭量小的,也经常要拿个窝头吃。女生有的吃不了,常常会赞助班里的“大胃王”。大约两年后,这种强制性的饭票制被灵活的饭票制取代,也就是将助学金发给学生,不像以前都变成饭票,而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学生自己想买多少就买多少,这与今天学生餐厅的做法差不多了。

这个微小的细节,实际上代表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穷的时候,要计划才能平均,但有的人有钱想吃好的也吃不到;生活好点了,思想解放了,大家各取所需,吃得少就少买,也不会造成太多浪费。变化之前,我们要轮流去食堂帮厨,之后就没有了,师傅们能多劳多得,哪还要我们去分钱。

北饭厅很大,有主席台,开学典礼、领导报告都在这里,把吃饭的方桌两个一摞、推到墙边即可。大家要从宿舍里搬凳子才能有座位。也有些体育比赛在这里,如羽毛球,室外有风的话就没法比。记得最惊心动魄的比赛,是卫宏和物理系还是电子系的同学进行的男单决赛,记得卫宏是大比分落后,生生地一板一板杀回来,最终取得胜利,我当时觉得专业羽毛球手打得也不过如此。

还有就是全校的歌咏比赛,一定在这里举行。记得是大四那年,我担任历史系的合唱指挥,就是瞎比画,选了两首歌,一首是雄壮加抒情的《祖国颂》,另一首是欢快跳跃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主要的对手是中文系,他们唱的是《阳关三叠》,属于高难度的艺术歌曲。不过那年我们竟然凑出了一个乐队,我们1977级的黄可行和贾宁、1979级的尹俊春等人拉小提琴,丛玲等人拉手风琴,还有大提琴、小号、架子鼓,乱七八糟都凑上。记得1978级的姚朔民先雄浑朗诵一通,数声急鼓,小号长鸣——“太阳跳出了东海”,立刻全场掌声雷动,最终获得一等奖!

那可真令人难忘啊!我们班在《祖国颂》中担任领唱的张研教授已经去世了,在《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中担任领唱的1978、1979级的女生也数十年未见。当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实况录音和报道还能不能在陈旧的档案柜里找出,唤起我们对青春的记忆呢?

那时的北饭厅就是个简陋的多功能厅。那里有艰苦,有悲伤,但更有向上的精神。现在,还能看到清晨6点半,手里拿着英文小纸条、口中念念有词地走进食堂的身影吗?

食堂,或者饭厅,不只是吃饭的地方,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是真正的值得怀念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