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77级 杜敏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77级属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同学们深知上学不易,所以学习十分刻苦,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教室、图书馆、宿舍里度过的,大家乐此不疲地奔走在汲取知识的校园小路上。
系里和班干部为了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组织了很多全班活动,如参观圆明园、云冈石窟、应县木塔,还有下矿井体验矿工的劳动等等,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那时也有很多活动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同组的同学接触得更多一些。如果说1977级是个团结友爱的大集体,那么我们五组就是团结友爱的小集体。我们在参加系里组织的活动之外,也时不时搞些自己的活动,调节生活、满足味蕾、释放压力。
五组共有14人。年龄最大的是“**”开始时上高三的老大哥唐若雷,最小的是19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小才子”赵世瑜。我们的组长是一向有领导风范的钱明,受大家信任。我担任副组长,是“打下手”的。
五组同学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我觉得特别互补。
有的同学能张罗,号召性强,还特有理论。比如,孙燕京同学就是麻利的人,说干就干,也非常热情;刘子安同学理论水平特别高,干什么事都要有理论支撑,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看问题的方法,是我仰视的人之一,可惜他已驾鹤西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已定格在我的心中。
有的同学说得少、做得多,默默为大伙儿服务,毫无怨言。如吴萍同学,她是班里的生活委员,在我们住校的生活中、五组的聚会中,她都为我们忙前忙后。
有的同学心灵手巧,还有能出大力、流大汗的。陈为同学就是后者的代表。他干活不惜力,我们组的“重体力活”他干得比较多。
五组的同学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参与,出主意、提建议,发挥各自的作用。组里定下的事,每一个人都奋勇争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在五组的活动中,有两次聚餐给我留下下深刻的印象。
聚餐,现在来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了。确定个时间,约上三五好友,到餐馆小吃、大吃都可以。但是,我们上学时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质没那么丰富,餐饮业没那么发达,选择的余地不大,所以我们组选择在家自己做。
由于我们组是“老少”对半的年龄结构。所谓“老”就是工龄满5年且带工资上学的哥姐们,有7位;“少”就是没有工资的弟妹们,也有7位,我在这其中。所以每次聚餐就成了“吃大户”,餐食都是哥姐们出资购买的,其他同学在厨房里打下手。从中我学习到了一些生活技能,也学到了同学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年长的同学给了我多方面的教诲和帮助,小于我的弟妹同学劳动的认真态度让我很感动。
记得一次在吴萍同学家聚餐,我第一次看到沙拉酱的制作过程,虽然吃过“老莫”、新侨的西餐,但没吃过沙拉。只见吴萍把鸡蛋打到汤勺里舀出蛋清,再倒上食用油,放在炉火上方使劲搅拌,直至成为酱状,然后拌入土豆、黄瓜等蔬菜,成为一道美食。这一场景我至今难忘。
在秋莎大姐家的聚餐,其中的一个制作程序至今都影响着我。那天,哥姐们不但准备了丰富的、高质量的食材,他们还亲自下厨做拿手菜,每道菜肴都制作精良。我全程观看了秋莎炒糖色,才知道炖红烧肉要有这道工序。当时我大致学了个皮毛,因为炒糖色是要把握火候的,我只会纸上谈兵。后来自己过日子,经过多次实践才较好地掌握了火候。直到现在我炖红烧肉还是习惯先炒糖色。虽然早已有老抽酱油可以替代,然而,还是炒了糖色的红烧肉香呀!
五组喜欢新事物,喜欢讨论,喜欢聚集,喜欢分享。大家都愿意奉献,无私地帮助同学,在这个集体里我感到身心放松,精神愉悦。虽然这些往事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是它们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