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1977级 成曾樾
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正逢思想解放潮流澎湃,民主自由气息浓郁,文学艺术氛围宽松。很多大学都以文科学生为主纷纷创办了文学刊物,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武汉大学的《珞珈山》、复旦大学的《大学生》、西北大学的《希望》等,还有一些由社会文学青年创办的刊物,如《今天》等。我们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最早由1977级3班创办了自己的文学刊物,取名《初航》(归属于中文系学生会)。创刊之初,我们这些穷学生大多数都除了**就是热情,经费几乎没有,于是自己刻蜡版,自己跑纸张、跑印刷。历经艰辛,第一期《初航》终于问世,字珍墨香,捧在手里,那种感觉无比美好,感觉任什么名刊大刊也无法与之相比。编辑部的工作也十分认真,每期出刊之前都要召开几次编辑会,篇篇过审,铁面无私,水平不行的坚决拿下。许多同学为了能写出有分量的作品废寝忘食、刻苦创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我们班徐晓、张凯发表在《初航》的小说曾被文学大刊选载,胡晓义的小说被选入全国高校联办刊物《这一代》,中文系1978级陈传敏的小说获得了《儿童文学》征文一等奖。这些作品关注时代、关注民生,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初航》也吸引了当时一些校外文艺人才的加入,如我班同学王学信的插队好友阿城(后来因创作小说《棋王》而成为著名作家)曾为《初航》创作了一幅周恩来头像,头像采用了木刻的手法,笔触深刻,人物面目充满沧桑忧郁之情,发表后引起轰动,甚至还引发了争议。《初航》还组织过不少诸如征文、比赛、研讨、采访等文学活动。记得徐晓曾与几位校外的文学青年拜访了刚刚回北京的作家王蒙,带回了不少文艺信息。《初航》还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过一次跨校的文学创作研讨会,邀请了不少知名的青年作家,记得有北京大学中文系1977级的陈建功、王小平,还有写诗的舒婷、芒克等。此外《初航》还参与创办全国高校联办刊物《这一代》。
办刊经费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问题,为了保证刊物的质量,《初航》稿件后来都送去誊印社打字印刷,每期费用都有100元左右,这在当时可是笔不小的数目。为了筹集办刊经费,我们还去社会上销售《初航》。记得当时是在西单的十字路口,我们几个人抱着几摞《初航》高声叫卖,每本售价好像是4角,买的人还真不少。记得那期里还有启功先生专门为《初航》写的一幅书法作品,选用的是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单独一页,夹在刊中,用的是道林纸,印制精美,自然成了一大卖点。卖到天黑,口袋里的钱(以零钱为主)竟都鼓鼓的,算是为《初航》的生存解了一些燃眉之急。
《初航》自1978年创办到1980年停刊,共出版了10期,有些同学至今还珍藏有这10期的《初航》,忆及往事,创办时的**岁月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