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1977级 苗苏菲
四十几年前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东西不足半千米,南北半千米多点儿,主打建筑是三四层高的灰砖楼。没有水木清华的胜景,没有未名湖的秀丽,最抢眼的风景就是人,一大批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知名专家教授。
就拿我们中文系来说吧,1977级学生入学时,系里安排了强大的教学阵容。我们有幸聆听陆宗达先生讲训诂学和《说文解字》。陆先生是推动我国语言文字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第一人。给我们讲授民间文学课的钟敬文先生有“中国民俗学之父”的称号。许嘉璐先生教我们古代汉语时已经是著名语言学家,是经典教材《古代汉语》的执笔人之一,后来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给我们上教育心理学课的章志光先生也很不一般,对他的学术地位的评价是“为心理学在新中国的复苏和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教先秦文学的聂石樵先生、教两汉文学的韩兆琦先生、教唐宋文学的启功、杨敏如、邓魁英先生等,也都是各自领域的重量级专家。这正契合了梅贻琦先生的那句名言:“所谓大学有,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那年月的老师大都有一颗红烛之心,自己所悟所得恨不能倾囊传授给学生。教两汉文学的韩兆琦先生感到仅凭系里安排的课时,不足以让学生感悟司马迁及《史记》的伟大,便放弃自己的休息,利用晚自习加开了五六次讲座,深受学生们欢迎。那时停电是家常便饭,经常讲着讲着课,教室里突然就黑了,学生们“哇”声一片,韩老师却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似的,不打磕巴,不变音调,照常讲他的课。激越的声音穿透了黑暗,月光勾勒出讲台和他高高的身影。
齐大卫老师的写作课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他摊开双臂,略偏着脑袋,大段背诵《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样子,我至今还清晰记得。他说写文章要写“人人心中都有、笔下都无”的,他讲自己批改作文的原则是“优点多讲、讲够,缺点讲一个、讲透”,对此我也清晰记得。这两句话,我常常品悟,用于自己的写作研究、接人待物,受益终生。
我从小的理想原本是做个医生,为赶恢复高考的头班车进了中文系。与名师的近距离接触使我爱上了中文、努力学习中文。在校期间,我曾获学校论文比赛一等奖、中文系作文比赛二等奖,毕业后终身从事编辑工作。母校是我在工作中常常开采的富矿,各系的老师、学校的领导都为我所在的刊物提供过优质文章,如许嘉璐先生的《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章志光先生的《发散思维、辐合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等,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我每天一睁眼,看到启功先生为我手书的条幅,脑海中就浮现出当年那个简朴的校园,那一个个学富五车、可敬可亲的老师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