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1977级 缪海丽
这张老照片中的6位青年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属1977级、1978级,是校话剧队《在灿烂的星空下》剧组的成员。
1980年年底,校团委、学生会接到了共青团北京市委下发的通知,要于1981年4月初举行首都大学生文艺会演。校话剧队决定参加其中的话剧会演,面向全校征集自创剧本,最后选定李曼创作的独幕剧《晚霞》。集思广益、几经修改后,最终定稿为《在灿烂的星空下》。
校党委宣传部、团委积极为话剧队的工作提供支持,一方面安排我们观摩人艺、青艺等专业话剧团体的演出,另一方面请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老师为我们进行表演辅导。从形体到表情,从举手投足到走台站位,从细抠剧本到台词的重音控制,一招一式,一点一滴,老师严格要求,诲人不倦。
在3个多月的会演准备里,剧组同学一边要保证正常的学习、考试,一边要抽空进行排练。因为大家在不同系、不同年级,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很不容易,且没有固定的排练场地。即便如此,大家毫无怨言,每次排练时都格外珍惜时间,认真且努力。
离会演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虽然我们的节目反映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大学生活,但要拿到舞台上,服装还是要讲究一下的。我扮演的角色尹小玫是一个情窦初开、很爱美的女大学生。我想,她应该穿件较为漂亮的衣服。某日,我突然看见中南楼有一位女生穿了件淡绿色、宽条纹的灯芯绒翻领外衣,色彩淡雅、款式新颖,与剧中人物性格表现很搭配。于是,一天中午,我唐突地在宿舍楼下拦住了她。当她听完我借衣的理由后,毫不犹豫地将衣服借给了我。
4月9日终于到了。我们来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礼堂。利用候场的空隙,剧组的4位演员凑到一起反复对词、相互鼓励。这时一个不太好的消息传来,排在我们前边的那个节目,演出效果很不理想,剧场里看戏的人越来越少。我们赶紧从台口幕帘后偷偷向台下望,果真如此,除了评委和前面几排,后面的座椅空了许多。怎么办?因为我们的戏在大幕开启时是尹小玫坐在桌前念情书,这情书的第一声能否抓住观众,成败在我一举。大家都对我说,小缪,就看你的了,加油!话剧队队长张鹰也特意从台下跑到台上来鼓励我:“别紧张,加油!你一定能把观众拉回来!”
登场了,等待大幕拉开的那几秒里,我的心怦怦乱跳,拿着道具——信纸——的手微微颤抖。1秒,2秒,3秒……大幕徐徐拉开,聚光灯打在我的身上,随着台词脱口而出,我的心顿时平静了下来。刚刚还能听到嘈杂之声的台下也顿时安静了下来,整个剧场只有我的声音在回**。我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北京师范大学话剧队自编自演的独幕话剧《在灿烂的星空下》获得了首届首都大学生文艺会演“表演奖”。前文的照片就是获奖之后我们剧组的演员、编剧及舞台监督一起去颐和园庆功时拍下来的。
戏剧是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但平铺于白纸上的剧本总不如立在舞台上的戏剧让人感觉真实、形象。当我们有了舞台表演的亲身体验,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话剧的魅力,真正感受到了从戏剧课上所知的那些大师为什么杰出。
话剧队并非专业的,但我们在短短的排练演出活动中接受了老师专业的训练,提高了艺术鉴赏力,更学到了很多课堂上、书本里没有的“功夫”。我们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学会了将表面上毫无联系的事物关联起来,懂得了既要有全局意识,又要忠于职守,默契配合,搭台互补。这些让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受益匪浅。这场演出至今,近40年转瞬即逝,谨以这篇小文和这张老照片纪念那逝去的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