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1977级 张东

大四前夕,我们中文系开始报选修课,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及古汉语几大系统,然后再细分。领衔的都是大家名家:郭预衡老师的中国散文史,杨敏如老师的唐宋词,韩兆琦老师的史记研究,张峻老师的红楼梦研究,启功先生的书法研究,等等。有准备的同学早已锁定目标,一些热门课在第一时间即被“秒杀”。我这个“菜鸟”级的却陷入万分纠结中,不知该选哪一门。据说自己没有明确目标的将由系里统一调配,我也做好被调配的准备了。

就在选课截止的前几天,忽然出现了一个新选课:黄会林老师的戏剧研究。黄老师此前教我们现代文学课程,其中有现代戏剧部分,还记得黄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文化精英们在武汉义演《上海屋檐下》,夏衍从上海赶到武汉,饰演更夫一角,后坊间盛传“可叹潇潇黄子布(夏衍化名),迢迢千里饰更夫”的故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话剧成了我的最爱。此时黄老师的戏剧研究也就成了我不二的选择。

我们的选修课实际只上了一个学期,这短短的一个学期,却打开了我人生的幸运之门。开课后不久,黄老师提出成立一个戏剧小组,在课余时间搞点儿实践活动。可能我对戏剧的极度热爱打动了黄老师,黄老师任命我为戏剧小组组长。组员好像有四五位,三班的程陵,二班的李力,还有几个男生,记不清名字了。

戏剧小组成立后有两次重要的活动,其中一次是拜访人艺导演夏淳。当时夏导演在北京的话剧舞台如日中天,粉碎“四人帮”后,仅1979年和1980年他就执导了4台话剧,其中就有《雷雨》。夏淳导演是排演曹禺戏剧的专家,他一生排演过7次《雷雨》,对这部戏有着太深刻的理解。

正是这段时间,我有幸到剧场看了人艺复排的《雷雨》。那次演出中的重要角色差不多都是1954年版的原班人马:郑榕饰演周朴园,谢延宁饰演繁漪,苏民饰演周萍,胡宗温饰演四凤,朱琳饰演鲁侍萍。时隔25年,演员们的表演毫不逊色,年龄的痕迹被演员杰出的表演掩盖了。扮演四凤的胡宗温当时已经57岁了,可是舞台上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和那有一点点娇嗔的声调,立即让她成了那个天真的18岁少女,让人无比钦佩。

当时我们的戏剧文学课基本还停留在书本上,大家纠结的是周朴园的阶级属性,繁猗追求的个性自由,鲁侍萍的悲剧是如何造成的,等等。对于导演的舞台调度、二度创作,演员塑造人物的功力基本没什么概念。拜访夏淳导演,让戏剧从书本一下子到了舞台上,这感觉十分美妙。

我们的大学时代,正值首都话剧舞台极其繁荣之时,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谱》等十分轰动,也有很多复排的“**”开始前的经典剧目。我们学校的校园戏剧也十分活跃。1977级三班曾排演过《于无声处》,那可是一出四幕标准大戏;我们一班演的是《约会》。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话剧在首都舞台上也小有名气。1980年前后,有个首都大学生文艺会演,北京师范大学话剧队参演了两部话剧,其中一部是《在灿烂的星空下》,另一部忘记叫什么名字了,都是同学们自己创作的,表现当代大学生生活。

戏剧小组的另一次活动是观摩话剧,可惜剧目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记得观剧后有讨论,也有激烈的争论,而这些争论也延伸到以前看过的戏,如《茶馆》。另外还有对学过的话剧文学剧本的深一步解读,如《雷雨》,从1935年首演,到“**”后复排,剧本在不断变化,特别是阶级斗争这条线索,时而粗时而细,也是争论不断。夏淳导演复排的1979年版是与1954年版最接近的,也是后来大家公认的经典版。

记忆中的戏剧小组活动似乎不多,但它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懂得了实践的重要性,学习不能满足于纸上谈兵。当年的戏剧小组是难得的实践活动。后来成立的北国剧社,再到后来的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无一不贯彻注重实践的原则。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们何其幸运,能够在校园就得到那么多实践机会,我们的成长注定与别人不同!

感谢黄老师,感恩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