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系(经济系)1978级 张澍

2018年是我们1978级同学入学40周年。虽然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我当年争取入学时的努力依然历历在目。

1973年夏天,我被通知去县城参加大学的文化考核,临上火车时却被叫回,与大学失之交臂给我留下了“永远的痛”,所以对上大学我不再抱任何幻想。

1978年夏天,在别人的动员下,我终于在统一报名结束前一天下定决心报名参加高考。考场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时隔许多年又重新来到教室,坐在课桌前,拿起笔参加考试,我百感交集。8月通知成绩,和自己估计的差不多,考得不算好,但还过得去。按1978年北京的文科录取分数线,我的成绩据说超过重点线二三十分,我抱着希望等待着。9月开始发入学通知了,我们厂其他两人分别被北京第二医学院(今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录取,只有我没得到消息。这次对我的打击远超过1973年。上次是因为“四人帮”,可这次不是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了吗?

考虑再三,过了国庆节,我拿着成绩通知单和登载招生政策的报纸,骑车到位于王府井的北京市高招办公室咨询。院子里有几个帐篷(地震后的产物),来咨询的考生不少。在帐篷里,一位工作人员接待了我。我说了自己的基本情况,想了解为什么没有被录取。那位工作人员一开始不以为然地说:“为什么,你自己还不知道吗?”我感到很气愤,激动地说:“老师,我确实不知道。我的成绩超过录取的重点线,我本人的政治表现,你们可以去看档案,年年立功受奖。政策讲重在本人政治表现,我这样的表现还不行吗?”那位工作人员见状马上说:“你别激动,你的情况我们会记录、了解、反映,你先回去等等吧。”出了帐篷,跟其他来咨询的考生一交流,“同是天涯沦落人”,这种情况的大有人在。大家越说越激动,认为这不符合党的政策。有人主张联名写信向上反映我们的情况。大家说干就干,大家聚在一起,现场一句句地凑着,写好了一份报告。有的人去找笔墨纸张,约一小时,一份感人的反映我们这些落榜考生情况的报告就写成了。大家都签上自己的考号、姓名、工作单位、高考成绩等,有一二百人在上边签了名。下午有人将报告送到市委市政府等单位。

十几天后我们再去询问,得到的答复是已经研究了。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曾在天津搞了大学分校,效果不错,决定在北京也办分校。他们让我们回去等着,将来的分校可以让我们优先选择。我们不同意,说我们的分数比不少读本校的考生还高,为什么让我们读分校?又过了十几天,厂里通知我说,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来了。我喜出望外,取来打开一看,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我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了!就这样,我在10月下旬来到学校报到,比其他同学晚了将近1个月,我的大学梦想成真了!我终于在正常上大学时间的10年后上了大学(1968年高中毕业,1978年上大学)!

改革开放之年,我从工厂到大学。年近三旬,仍有师长解惑,有同学做伴,实在是人生的大幸事。我永远感恩北京师范大学,珍惜怀念在北京师范大学度过的难忘的大学时光,感恩怀念北京师范大学的师长和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