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1978级 周满生
1978年,百废待兴,我们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全国统招的第一批学生进入学校。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废寝忘食地学习,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专业知识营养,想拼命补回“**”里被耽搁的宝贵青春。老一代教育家和资深教师们(如陈景磐、毛礼锐、王焕勋、顾明远、黄济、符娟明、王炳照、王策三、夏之莲、成有信等,其中很多教育家已不在人世,另外一些也大多进入耄耋之年)严谨治学的态度,学无尊卑、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我们永不磨灭的记忆,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什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同窗4年甚至7年形成的刻骨铭心的情谊始终挥之不去(因为我们那一届学生的年龄、经历差别极大,积累了“**”期间十几届毕业生,同学们的年龄从14岁到32岁都有,大家来自企业、政府、矿山、农村各个领域,是真正的五湖四海),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趣事记忆犹新。如教育系有一个学生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当时没有手机等通信工具,为商量工作,他每天中午到中北楼女生宿舍下,喊某个担任宣传部部长的中文系女生的名字,干扰了部分同学午休。直到有一天,这位男生呼喊女生的名字时,只听见一女生答曰:“死啦!”从此该主席不再呼喊。40多年弹指一挥间,大部分同学已逾花甲,部分同学英年早逝,当时的意气风发转换为对母校和学生时代的思念,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都会饮水思源,常念母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
1985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了27年,退休后兼做些社会工作。在此与大家分享个人学习成长中的一些体会。
一是工作要脚踏实地。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大家都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任何工作都要从零做起,从细微做起。毕竟年轻人初出茅庐,没有工作经验,理论容易脱离实际,容易眼高手低。所以任何事情都切忌好高骛远,凡事扎扎实实从头做起,从基础做起。
二是做事要保持正常心态,能够承受得起挫折。
眼见许多高学历、有才华的毕业生因为期望值过高、心理脆弱或情商不高,而在职场、商场、情场一时失意,产生极度郁闷的情绪或心理崩溃。有的人意气用事,做出过激的举动;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精神失常,令人扼腕叹息。单位固然要对这些事承担一定的责任,但关键还是个人对职场的挑战和压力缺乏相应的准备,对自己缺少正确的评价,期待值过高可能适得其反。要永远保持积极的心态,笑着面对人生。
三是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
科研工作的特点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抄袭可以骗过外行,但骗不过同行。做研究一定要克服浮躁的心态,避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在信息时代仍然适用。
祝愿我们的母校不断涌现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名师,孕育更多的英才。祝愿教育学部的领导、老师以及我曾经的1978级全体同窗学友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