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正是秦国对六国兼并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秦国的宗室大臣给秦始皇提了一个建议,说从六国来的为秦国做事的文官武将,其目的都是为自己国家的利益危害秦国,应该把外来者统统驱逐出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几年以前,有个从韩国来的人名叫郑国,他对秦王说,秦国只有发展水利才能富强,他说他考察过陕西一带水利地形,建议开山挖渠,把泾水引向洛水,灌溉300余里流域的4万顷土地。秦始皇采纳了郑国建议,让郑国主持开渠工程。然而,工程刚刚进行了一半,有人向秦始皇揭发说,郑国是韩国派来的间谍,他建议开发水利是为了让秦国把人力、物力集中在水利工地而削弱军事力量,使他们无暇进攻韩国。秦始皇听了大怒,下令逮捕郑国,并且听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把各国来秦国任职的人一律驱逐,不论功劳和官职。
消息很快传到李斯那里,李斯原是楚国人,受秦始皇重用而为客卿,当然也在驱逐之列。他想,秦王驱逐六国客士,必然会削弱秦国的力量,但若上书阻挡,又有杀头的危险。想了好久,他决心冒死谏秦王,说明六国人才对秦国的重要,痛陈利害关系。
李斯写了《谏逐客书》,然后上朝见秦始皇。
秦始皇见李斯来了,先吃一惊,但还是威严地问道:“你来干什么?”
李斯镇定地说:“臣闻大王拘捕郑国,又要下令逐客,先请问,郑国有什么罪?”
秦始皇说:“韩国间谍,妄想借修渠以弱秦国!”
李斯说:“秦国土地广阔肥沃,只是缺少水利,郑国辛辛苦苦主持开渠,眼见水到渠成,秦国农事肯定大大发展,国力可以大大加强,何言削弱秦国呢?国力加强了,大王方可以兵精粮足,无往不胜。怎能是有利于东方六国呢?大王请三思而行。依臣之见,应赦免和奖励郑国,让他继续主持水利工程,把渠凿成。”
秦始皇觉得李斯的话有理,点了点头。
李斯又接着说:“大王要把客卿统统赶走,臣以为再荒谬不过了。让我们回头看看先王的事迹!当年穆公广开才路,从西戎招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以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招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枝。这五个人,不是秦国人却被秦穆公重用,他们帮秦国吞并了20个小国,使秦国成为当时的霸主;孝公从卫国招来商鞅,开阡陌,废井田,改革旧制,秦国得以强盛;惠王重用魏人张仪,打败了楚国,拆解了六国联盟;昭王重用魏国人范雎,进一步削弱了诸侯,为帝业奠定了基础。这四代君主,难道不都是依靠外来之士成就大业吗?如果当时拒绝和排斥东方来的这些人士,大王能有今日之强吗?由此而看,这些客士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呢?人才的使用,不应按国别区分,大王只要信任重用,那将会有更多的人士纷纷来秦。如果驱逐他们,无异于为丛驱雀,为渊驱鱼,只能是帮助敌国。臣是外国人,在被驱逐之列,冒昧直言,请大王决断吧!”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话,很受感动,当即废除了驱客令,并封李斯担任了丞相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