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世间的珍珠(1 / 1)

——《古镇镜鉴》序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弹指挥间。改革开放,短短的三十多年,娄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集镇,化蛹为蝶,发展成为一座繁荣昌盛的现代化新城,成为一颗璀璨无比的湘中明珠。欣喜之余,隐隐有一丝忧思与惋惜——那座玲珑剔透的古镇的消失,与人们对它的淡漠、遗忘……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娄底新城,需要历史文化的托底才显得厚重,需要历史文化的浸润才显得丰满,需要历史文化的烘托才能显示它的勃勃生机……而已消失的千年古镇正是它脱蛹而出的脐带,正是它魂牵梦绕的根基。

《古镇镜鉴——娄底历史文化写真》一书的出版发行,给我一种慰藉,一种惊喜。翻开书卷,一幅幅新奇瑰丽的历史画卷扑面而来,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活灵活现,一些为人难以察觉的历史隐秘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作者在历史的海洋里细心地捡拾出的一批宝贵的珍珠。全书由二十五篇文章结集而成,内容涉及娄底古镇的历史建筑、历史遗址、历史人物、学馆书院、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作者俞景珞先生是娄底本土培养出的一位资深的文化人。在长期的文化工作中,他掌握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他没有被浩如烟海的史料所淹没,而是跳出史料,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辨析历史;用对本土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敬畏之心、感怀之情,来叙述历史、描绘历史;用丰富的情感、独特的视角、理性的思考、娓娓道来的优雅笔调,激活了那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史料,还原了一幅幅凹凸有致的历史画面,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一处处动人心弦的历史情境。情感投入中带有理性光芒,文学表述中带有史学研究色彩,情节细节刻画中又有一种城市变迁史的大背景体现。该书是作者为普通民众写的地域性文化读物,在保证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追求其文学性、故事性与可读性,应该说,娄底民众是会喜欢这本书的。

我是娄底人,自以为对娄底历史文化还比较了解,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对娄底历史文化的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单一的;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娄底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为历史的原因,娄底中心城区是湖南地级市中面积最狭小的一个,当年它仅是涟源县的一个区镇。为什么在这么狭小的地方,集中了这么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建筑)——共四十二处;出现了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一位神童,九个进士,两位总督,两位将军,两位教育家,三位草根精英,数位科技商界的名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历史现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总的来说这与娄底的山水有关,与娄底的民风民俗有关,与娄底人的性格特质有关,最重要的是与娄底的文化传统有关。作者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对娄底历史文化遗产的不断挖掘、整合、研读、思考、探索的过程。作者在该书“后记”做理性总结认为:娄底历史文化代表人物是清末著名理学家、陕西巡抚刘蓉(茶园山人)。刘蓉的著述及其一生,集中体现了娄底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学问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交友之道……作者把道文化总结为娄底文化传统的特色标志,我觉得有几分道理。

常德有德文化,娄底有道文化,两者相得益彰,都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寥寥数句,点到为止,该书得失成败,请读者品评,到此搁笔。

(《古镇镜鉴》2013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