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百村行》代跋
贴近生活,讴歌民众。
这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时刻叩打着湖南文艺家们的心扉,声音清晰而有力。
古今中外,文艺家们有着自己所崇尚的主义,尽力弘扬自己所认定的主张,于是,树立起了多少面文学艺术观的旗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绝大多数流派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有众多的流派坚持讴歌民众是文艺的重要任务的观点。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日起,我们就一直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艺工作者的认识和行动就更为鲜明、更为有力。回望历史,湖南文艺家们贴近生活,讴歌民众,创作出了无数动人心弦的作品,留下了无数难以忘怀的故事。
近些年来,我们的星球似乎旋转得格外潇洒愉快,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旋转得光怪陆离起来,人们对于文艺的看法也就旋转得五花八门起来。新新人类们的文艺观很是无辜状地鄙视生活,同时又很是悲悯状地看待民众,有的人以自我为中心说自己就是民众,有的人说自己的小空间就是生活,还有的人说文艺是我的,与生活无关,如此等等,便使得这些文艺家们在创作上或无病呻吟,或风花雪月,或孤芳自赏,或胡言梦呓。其实,我并不反对文艺各个方面的新流派、新主义的出现,能存在便是事实,能存在便有生命,但是,我总是觉得任何漂亮绚丽的主义都必须建立在真真切切、坚坚实实的生活沃土之上,谁都不应该忘记文艺是为人类服务的这一根本性主题。
就在今天这样的文艺状态中,湖南文艺家们毫不犹豫地集合在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旗帜下,沿着“两为”方向,满怀热情地深入生活,走近民众,或撰写或拍摄或描画出了一大批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这是值得我们为之鼓舞叫好的。
“三湘百村行”,一个十分大气的策划,一次特别温暖的行动,而对湖南文艺家们而言,这亦是一个十分新颖的尝试,一次融和的回归。
我一直以来这样认为,城市的根就在农村。这就是说没有农村,便没有城市。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的文艺家们下乡去,到村子里面走一走,看一看,住一住,这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根,找到了文艺创作的根。同时,这也是一种心性的回归,农村那么好的山水风光,那么淳朴的乡风民俗,能让我们的心灵又一次得到净化,使我们能够看清自己在神奇大自然中的位置;使我们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思想境界能得到新的升华。
党中央指出,农村工作问题是党的工作的首要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开展,湖南文艺家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特别地关心起来,“三湘百村行”正是我们“贴近生活,讴歌民众”的积极方式。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第八次文代会和第七次作代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又着重强调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问题和文艺家的时代使命感问题,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深入企业、乡村、社区、校园、军营生活最前沿,不断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让我们认识到,走向农村,深入生活,反映时代,讴歌民众,是一条广阔的创作道路,值得文艺家们放开步子前进。
湖南文艺家有着一支优秀的队伍,他们从长沙出发,从各市、各县出发,走进村组,走进普通农民的家中。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有了许多反映“百村”形象的优秀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伸手可揽星月的武陵山下,湖南少数民族人民着手“大湘西开发”,多少个村子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素称鱼米之乡的洞庭湖边,水寨河湾上演了多少特色产业的喜剧;在蜿蜒流淌的湘江两岸,处处有“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景色;而在湘南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中,又有多少奔向小康的动人故事……作家们不但描绘出丰富多彩的湖南农村生活图景,同时,还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和冷静的思考,去解读农村的历史,去探索历史的价值。这类作品大多从湖南著名的村落入手,写那里历史人文的厚重及古村在历史的基础上产生巨变的现实意义,让人们看到湖南农村的千姿百态、古朴灵秀。
这么多的作家写出这么多的作品,读者从这些作品所看到的是:当代湖南农民英姿飒爽的形象,当代湖南农村鲜明生动的缩影,当代湖南农业朝气蓬勃的希望。
“三湘百村行”用自己的经历和成功非常恳切、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贴近生活,讴歌民众,这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这也是我们文艺家们坚持的一个永不更改的主题。
是为序。
(《三湘百村行》作品集,2007年由湖南省文联、省作协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