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悟道》序
老实说,我写过很多序,为一些同道朋友和处于成长期的文学青年(或少年或中年)的作品。
但没有写过现在下笔的这类书的序言。因为不懂,加之又早过了“无知无畏”的年纪,所以谨慎得不敢。
我不是很懂开发区的运作模式,只粗略地知道那是来钱的事,是繁荣经济搞活流通的事,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在某一相对长时间内的非常举措,深圳当时直到现在都是总设计师他老人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嘛。
手头上的这本《九华悟道》不自觉吸引了我,因为地域的亲近、题材的新颖和语言的精致。
以前每次回湘中老家涟源,都经过湘潭,驱车要花上大半天,现在走长潭西高速公路,缩短了几十公里车程不说,两旁日新月异的变化委实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长潭西高速的南线出口正是九华,以前那一片落寞得有些荒凉的山野,现在是个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所在。
荒郊的山野是寂静的。
寂静的荒野就像冬天里没有星星没有灯光的黑夜。
春天,荒郊的原野披上了绿色的新装,燕子驾着白云从南方飘来,带着春的信息和新的希望。
秋日,有一些金黄的方块图案点缀在原野上,但更多的却是树梢上挂满的橘红色的果子。守望这些金黄稻田和橘黄果实的农夫,坐在原野的草地上,抽着烟卷,扯着天南海北的闲谈,依然寂静!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深情独白。有人如此描绘乡村:“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凡·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这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便会发现,若干年前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
九华的黄土地在过去的五年也经历了一场浴火重生般的巨变。
缘于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作家文奇和他的搭档用政论语言、写实手法,再现了九华脱胎换骨从决策到执行,分别破解项目、土地、资金、拆迁安置等难题的全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于是有了手头的这本《九华悟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书名很大气。先秦诸子的道家学说认为,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它是无,因为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它是有,因为它是万物的母亲。“道”之玄妙,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参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能在九华的历练中悟出一千个成功的理由。
但有一个理由亘古不变:因为爱得深沉,原野才会有生命。
(《九华悟道》2008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