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掉了蓝玉之后,朱元璋身边所剩的开国功臣已经不多。此时,汤和与刘伯温各自保身有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最大阻碍,便只有宋国公冯胜和颍国公傅友德二人了。
傅友德曾经做下两件令朱元璋十分猜忌的事情:
第一件事,发生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当时,傅友德曾向朱元璋请奏,希望能把怀远地区的九顷官田拨给自己做园圃使用。面对傅友德的不情之请,朱元璋当即给傅友德回信一封,字里行间充满了埋怨之情。信中说道:“朕赏赐给你的俸禄已经足够丰厚了,你却仍然不知足,竟然还要索取官田,与天下百姓争夺利益,你究竟是何居心!难道你不知道公仪休当初是如何做官的吗?”
朱元璋在信中提到的公仪休是战国时期鲁穆公的相国。公仪休一生遵奉法度,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有人给公仪休送了一条鱼,他不肯收。这个人说:“我听说您极爱吃鱼才送鱼来,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很爱吃鱼,才不能接受啊。现在我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今天收下你的鱼而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成了罪人,以后还能吃得上鱼吗?所以我绝不能收。”公仪休的妻子能织一手好布,但他却因此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你虽然能织布,但我们不能贪图这等小利,否则农民和织妇便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这样于心何忍呢?”朱元璋这个用典的寓意颇深,可见他在内心深处也早已经认为傅友德为官的品行是值得重新审视的。
第二件事,发生在蓝玉被诛之后。傅友德手下有一位名叫王弼的将领,因为蓝玉被诛杀,王弼经常感叹身处的环境阴森恐怖。这一日,他来到傅友德的住处,向他吐露了一些不得对外人说的心声:“当今皇帝年事已高,说话办事的脾气秉性都让人难以捉摸。近年陛下已经兴起了两次大狱,许多有功的开国功勋都被牵连进去。上一次刑狱之事,我们有幸避于事外。而这一次凉国公蓝玉的案件,真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也会被牵连进去。如果最终死于非命,天下再没有人会念及我们当初为大明王朝生死杀敌的事情了。”王弼的这番话可谓发自肺腑,当今天下形势虽已趋于安定,但朝堂之上的气氛却异常紧张,以至于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傅友德深知,今日自己与王弼的这番谈话是绝对不能泄露丝毫的,否则便会成为朱元璋进一步猜忌自己的有力证据。但事情偏偏与愿相违,尽管是在自己府中的秘密谈话,却因为隔墙有耳,朱元璋早已经知道他们二人的谈话内容。这也成为导致傅友德被赐死的祸根。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亲自撰写勋臣榜,傅友德位列十五位功臣之一。蓝玉被杀之后,朱元璋下诏称如今京城之内已经再无人威胁王朝统治,令他担忧的乃是山西、北平等处的筹边事宜。针对此等关系国家危亡的事宜,朱元璋认为只有派出开国老将,才能够起到鼓舞军心的作用。于是,傅友德和冯胜便成为朱元璋心中的首选。实际上,这一切都不过是朱元璋做的表面文章,暗地里他是想要从这些权臣手中夺回军权,以免二人拥兵自重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大宴文武群臣,傅友德长子傅忠为驸马都尉,次子傅让为掌管皇帝亲军卫队的金吾卫镇抚。此夜,傅让在御前当值,但他因为没有佩戴箭囊而受到朱元璋的斥责。傅友德护子心切,忙以父亲的身份训斥了儿子,但他的这一举动遭到朱元璋的猜疑。按照人伦来讲,父亲教训儿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傅友德错在抢了朱元璋的风头,并且以他此时的身份对金吾卫指手画脚本来就是越权的事情。如此一来,朱元璋反倒认为傅友德有可能私下里与其子串通,以便在自己身边暗度陈仓。想到此处,朱元璋随即目视傅友德,心中早已经怒火升腾。
见陛下脸色有变,傅友德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龙威,慌忙想要起身赔罪。还没有等他站立起来,朱元璋便指责他大不敬的行为。随后,朱元璋召傅友德到内殿,赐给他一把长剑。傅友德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这是“君要臣死”的旨令。傅友德领剑正要下殿离去,内侍又传来朱元璋的圣旨,“携二子首级来见”。傅友德也是一个刚烈之人,他随即回到家中将二子斩杀,并提着头颅回到皇宫面圣。此时,朱元璋用阴阳怪气的口吻问道:“你怎么能忍心下手呢?”傅友德却回答说:“你不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说完,他在朱元璋面前挥剑自刎了。朱元璋或许只是要试探一下傅友德,却没有想到对方竟然以死来应对,这让他觉得自己的皇权又一次受到极大挑战。最后,他在一怒之下将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边疆。
傅友德死后,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冯胜也被朱元璋赐死了。当年冯胜与哥哥冯国一起投奔朱元璋所率领的红巾起义军,兄弟二人文韬武略皆具,并且冯国还是第一个提出请朱元璋渡江占据金陵称王称帝的人。在南征北战期间,冯氏兄弟一直很受朱元璋重用,但冯国早年病故,所以一切功名均由冯胜承袭。尤其是在徐达、李文忠等猛将死后,冯胜便成为朝中当之无愧的头号战将,其女儿又与朱氏子孙结为夫妻,朱冯二家自此便是儿女亲家。但这亲上加亲的关系,也没有阻挡住朱元璋对冯胜的猜忌。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冯胜出军平定辽东。虽然冯胜最终大获全胜,但其间他却因为贪财好色而犯了朱元璋的忌讳,因此在回京后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奖赏,连手中军印也被收回。自此,冯胜也沦落到空有帅名却无军权的境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胜与亲家樊父有仇怨。此时的冯胜手中无任何实权,平时只能在自家打谷场中消磨时间。这位寂寞的老将在自家门前修了一个练功场,把瓶子埋在地下,又架起木板做走廊,整日在练功场上骑马追逐,发出轰隆隆的响声,仿佛自己仍在战场上纵马飞驰一样,自娱自乐。或许是因为旧习难改,冯胜每次出行都是只骑马不坐轿,仍旧保持着当年武将的一些风范。然而所有的这一些,最终都被樊父禀报给了朱元璋,声称冯胜图谋不轨,必须要早早铲除。
朱元璋听到樊父的话后,把冯胜召到宫中质问,说有人状告他藏有不少兵器。同时,朱元璋还亲自给冯胜斟满了面前的酒杯,又自言自语说:“这些事你没有犯就好,朕不会追问的。”听朱元璋如此一说,冯胜便已知自己凶多吉少了。尽管在酒席上冯胜与朱元璋一直在追忆往昔,但在回到住所的当夜他却七窍流血,暴毙而亡。冯胜死了以后,朱元璋不准他的儿子承袭官职,也不得录用为官。在朱元璋的压制下,冯氏家族很快便衰落下去。
冯胜被赐死之前,朝中关于他恃权骄纵的传闻早已经甚嚣尘上。即便他的某些举动实属无意,却已经在朱元璋的心中埋下了猜疑的祸根。至此,朱元璋认为对大明王朝有威胁的武将文臣们,全部被他消灭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