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洪武年间的历史,人们会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充满了权谋和杀戮的时代。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即便位高如胡惟庸等人,也一样丢掉了身家性命。在胡惟庸一案上,朱元璋不但诛杀了胡氏三族所有人口,更是将与其有关的一切朝臣全部掀翻下马。这其中,受到最无辜牵连的人,当是上任丞相李善长。
李善长与胡惟庸本是同乡,朱元璋称王时,李善长便出任了右相国一职。在朱元璋南征北战夺取天下的时候,李善长多次展现出与他职位相匹配的才干。因此,洪武建号后,李善长也得到了左丞相的任命,职权位列朝堂第一位。当时,武将徐达任右丞相。朝堂之事本来应该由左右丞相二人共同商议决定,彼此之间还可以相互监督,但因为徐达常年领兵在外,所以朝堂百事实际上全部都由李善长一个人全权决定。李善长有一子,名李祺,后被朱元璋招为驸马。如此一来,李善长的个人权势更为显赫,他实际上已经成为朝中淮西集团掌握实权的绝对首领。
自从建大明登基后,朱元璋就对淮西集团势力的膨胀表现出了担忧之态。而李善长的个人势力几乎可以触碰到皇权了,这就更加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于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便以年高有病为由,提前让李善长告老还乡了。而当时,李善长也不过五十八岁而已。
由于李善长与淮西集团的密切关系,朱元璋其实早就有意换掉他。朱元璋曾经秘密向刘伯温咨询此举是否合适,刘伯温却回答说:“李善长是元勋旧臣,他在,可以调和诸将之间的矛盾,因此不适宜将其更换。”朱元璋反驳说:“李善长曾经多次在我面前说你的坏话,你现在却要为他说情吗?朕本来是要命你任职右丞相的,以便与李善长相抗衡。”面对朱元璋的试探,刘伯温却早已经看透了面具之后的试探心理,他摇头拒绝说:“臣并没有这样的才能,是没办法任职相位的。”刘伯温之所以拒绝朱元璋,是因为他也深知自己并非淮西集团中的一员,即便自己坐在了相位上,也并不见得能够调动得了这些开国大臣,而自己更会被夹在臣子与皇王之间两边不能得好。朱元璋不甘心,又相继举出杨宪、汪广洋等人,询问刘伯温他们是否可以任职相位。在被刘伯温一一否定后,朱元璋又追问胡惟庸此人是否合适。一听此名,刘伯温急忙回答说:“此人千万不可。一旦重用了他,日后假如他与陛下产生矛盾,必定带来难以收拾的祸患。”朱元璋一时间陷入了沉默,他没有想到刘伯温当日竟然一语成谶。
在李善长卸任之后,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了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任职相位。刘伯温知道此事后,只做了“惟庸得志,必为民害”的评论。然而这句话却传到了李善长的耳朵里,也使他对刘伯温一直记恨在心。
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与汪广洋同任右丞相,左丞相一职空缺。胡惟庸任相后,他所表现出来的精明干练很得朱元璋赏识,这使朱元璋更加坚信李善长的眼光和对自己的忠心。之后,胡惟庸将侄女许配给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两家正式联姻后,彼此关系更近了一步。有了朝廷元老作为后盾,再兼淮西旧臣们的鼎力相助,胡惟庸自己也颇有些逢迎之术,他很快就取得了朱元璋的绝对信任。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终于任职左丞相,真正坐到了百官之首的位置上。
随着手中权力一步步的扩大,胡惟庸个人的政治野心也暴露无遗。他不但独揽朝政大权,更是专横跋扈。老臣徐达看不惯,便上书朱元璋,称胡惟庸擅权乱政,暗藏狼子野心。然而还没有等朱元璋对此事做出任何决断,胡惟庸早已经得到了徐达状告自己的消息,于是他便用计诱使徐达府中的守门人暗中谋害徐达。最后因为守门人对徐达一片忠心,此计并没有得逞。
朱元璋其实早就注意到了胡惟庸的一些不法行为,但他并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胡惟庸有罪。直到发生了聚兵试图谋逆的事件后,朱元璋才意识到此人必除,否则将会留下无穷祸患。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终于被处以死刑,但关于胡惟庸一案相关证据的搜集工作并没有结束。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向朱元璋告发李存义父子与胡惟庸谋逆之事关系巨大,并声称虽然胡惟庸已被处死,但李氏父子也应该受到连坐处罚。朱元璋在接到这次弹劾后,因念及李善长的颜面,并没有对李存义父子施以重刑,而是将其流放到崇明岛闲居。在朱元璋看来,这样的处理方式本应得到李善长的上书感恩。但李善长或许过于沉醉于还乡后的养老生活,他并没有对自己弟弟与侄儿的案件有任何表示。这让朱元璋有些不满。
闲居的李善长本来可以得到一个善终,但却因为向信国公汤和借用卫卒一事而彻底触怒了朱元璋。当时,李善长正在兴修土木,但手中人手不足,于是便向汤和提出了借用三百名卫卒来帮助营建的请求。当时,借卫卒为工役的事情并不鲜见。但在举国重刑用典的风气下,胆小的汤和却害怕被朱元璋知道,但他也不敢得罪李善长,于是便答应了借调卫卒的请求,私下却把李善长的这一要求密告给了朱元璋,请求圣上裁度此举是否合适。这原本只是一项普通的借调事件,但朱元璋因为胡惟庸集结军士谋逆一案而心怀猜疑,又兼李存义父子刚刚被举报,所以朱元璋也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李善长是在借机积蓄兵力,以求为亲人报仇。在此念头的驱使下,朱元璋命人将闲居在崇明岛的李存义父子二人押解回京重新审理定罪。
而对于李善长,朱元璋则认为他身为“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意思是说,李善长身为开国大臣,明知道自己举荐的继任者胡惟庸和弟弟李存义有谋逆的行为,他不但不举报,甚至还在当朝圣上和反臣胡惟庸之间两端观望,这便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朱元璋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源于对李善长家中一位下人屈打成招得来的口供。原来,胡惟庸曾数次想拉拢李存义父子与自己共事,李存义自己拿不定主意,便来找李善长商议。李善长当时回答说“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意思是说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了你们自己决定该走什么路吧。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朱元璋认定李善长默许了胡惟庸、李存义等人的谋逆之事,于是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最终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李家一门七十余人,皆因朱元璋的这份猜疑而被处死。唯一例外的是李善长的长子李祺,因为与临安公主联姻,所以才得以免死,最后被流放江浦。
一代朝相李善长被处死,这件事彻底动摇了许多开国功臣誓死效忠的心。此时,除了刘伯温和汤和外,随着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淮西集团的第一代大将们,不是战死沙场,或老死于洪武朝中,就是不得善终而被处死。尽管如此,朱元璋嗜杀的心并没有停止,他开始把目光转向朝廷中残余的一些权势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