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门内显异象,大明王朝露二心(1 / 1)

朱元璋 李飞 1117 字 9个月前

中国古代的帝王专制制度始于秦始皇,但只靠帝王一个人处理举国上下的大事小情,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在保持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之下,又慢慢设立了文武百官等大小职位。这其中,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当以丞相莫属。在封建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朝政大事,其既是皇帝最为得力的助手,同时也会因为位高权重而面临着权力顶峰的危险。历史上,丞相把持朝政而把皇帝架空的事例并不少见。朱元璋自然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大明,他更不会把自己手中的权力与其他朝臣共享。因此,朱元璋在对所有开国功臣严加防范之时,首先把着眼点放在集所有权力于一身的丞相胡惟庸身上。

洪武建号之后,胡惟庸被任命为中书省左丞相,这一职位堪称是王朝之内最高的行政长官。尽管其风头一时无两,却也因为树大招风而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这一日,朱元璋从西华门摆驾出宫,他本打算乘车前去胡惟庸的府邸叙旧,却在半路遇到一个人拦住了御驾。此人名叫云奇,是西华门内使宦官。一个小小的宦官敢当街拦住御驾,若不是有什么天大的事情,他也绝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如此莽撞行事。朱元璋命云奇从实招来,否则严加处置。

云奇一时被圣上龙威吓破了胆,忙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了出来。原来,丞相胡惟庸正在家中聚集重兵,他认为京城恐怕有大事发生。朱元璋听罢,本不愿意相信有这等事情,他急命人改变行程,转而下车登上了西华门城楼。胡惟庸的府邸距离西华门不远,朱元璋居高临下将胡府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只见胡惟庸家中早已有重重精兵埋伏在屏壁之间,朱元璋转念一想,自己去找胡惟庸本来是想叙旧,然而他却暗中伏此重兵,难不成想要谋逆造反?此事不想便罢,一经思考,朱元璋越发觉得胡惟庸早有预谋。

原来,朱元璋听胡惟庸禀告说,他家中有一口井竟然涌出了醴泉,他已经请能够预知天命的先生查验过,认为这是上天所降下的祥瑞之兆,意指当朝圣上治国有功,所以才有甘霖涌出以慰世人。同时,胡惟庸盛情邀请朱元璋亲临他的住宅去请奉天命,并声称此举可以招抚天下良才,并使大明基业千秋永固。听到有如此奇事,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于是才决定起驾前去胡惟庸的府邸参观神井,并与胡惟庸畅叙往日开国征战之旧情。然而,朱元璋的一番好心情此时却已经被全部打散。不论胡惟庸有没有造反之心,朱元璋此时已经认定这是胡惟庸布下的一场阴谋。朱元璋命人马上调集城中禁军,并将胡惟庸逮捕入狱。为了有足够的人证和物证,朱元璋还打算召见宦官云奇出面作证。但当找到云奇时,他已经气绝身亡,这便又为胡惟庸一众试图谋逆之事蒙上了一层疑云。

当朝很多官员在听说此事之后,都起了一些猜度之心。在惯常的印象中,胡惟庸已经是位高权重之人了,况且他还与当朝皇上有着戎马之谊,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他谋逆的理由。然而在经过调查之后,朱元璋却更加相信胡惟庸的谋逆之心是早已有之。胡惟庸本是定远人,朱元璋派人前去定远调查后却收到了一则令人寝食难安的民间传闻。原来,胡惟庸老家的一口水井中忽然长出了石笋,并且井水无缘无故上涨数尺。当地有人传言说,夜间曾看到胡氏祖坟上红光冲天。民间百姓均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吉兆,预示着胡家将要出现一位权倾天下的人物。谋逆这件事,或许早在胡惟庸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然而,真正导致胡惟庸心有怨恨的事情,却是朱元璋对其儿子的惩处。胡惟庸的儿子有一次在京城大街上跑马踩死了人,朱元璋闻知此事后降下圣谕,称任何人在律法面前都是平等的。王公大臣若犯法,更要严加处理。前后两件事情结合起来,朱元璋更加坚信胡惟庸谋逆之事是确凿无疑的。在相关调查结束后,朱元璋最终还是对胡惟庸赐予了极刑。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再不敢把手中的权力下放给任何一个朝臣,他决定朝堂之上从此不再设丞相一职,所有军国大事都必须由他亲自决定。而胡惟庸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任丞相。

尽管此案以胡惟庸的死宣告结束,但时人以及后世学者对胡惟庸是否真有谋逆之心一直存有怀疑,并且朱元璋在定案时,他所谓的铁证也不过是对一些彼此之间毫无关联的事情的主观联想。胡惟庸虽然被处死了,却没有定下任何正式的罪名。于是,胡惟庸之死被人们解读成为朱元璋铲除功高盖主之臣子的一个手笔,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为了保住自己性命,再没有人敢对朱元璋的任何决定提出异议。

《明史》记载说,胡惟庸向来凭借朱元璋所给予的丞相大权而独断专横,不但强压许多政事不向朱元璋汇报,甚至在奖罚等事上完全凭个人喜好。官员们为了讨好胡惟庸,纷纷奔走其门下,胡府所收到的金银珠宝难以计数。胡惟庸的这些作为,恰恰触犯了朱元璋对权力的敏感心。因人君所忌而招致残杀,这恐怕是胡家三族一万五千之众最终被朱元璋处死的根本原因。

胡惟庸死后,有关他与蒙古人、倭人相勾结的证据陆陆续续被揭发出来,甚至到了朱元璋晚年时期,有关于胡惟庸试图谋反的罪证仍有曝光。究竟是胡惟庸当年确实有所不轨,还是朱元璋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正名而进行的秘密操作,如今已经无法搞清楚了。

朱元璋在诛杀了胡惟庸后,彻底改变了沿袭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丞相一职被淡出了政治体系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开始直接对皇帝本人的旨令负责,皇权也因此而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强大之态。

对于朱元璋本人来说,诛灭胡惟庸仅仅是他强化皇权的开始,他用尽一生的气力防范权臣。随着年纪渐长,朱元璋试图把所有权力都归到自己手中的心态越来越严重。为了给朱姓子孙留下一个安全的王朝,他沉迷在对朝廷官员的生杀予夺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