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明朝初期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经济运行平稳有序、边疆安定无忧,但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更加关注人们的品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打下大明江山不容易,朱元璋不希望这个江山被自己以及后世朱姓子孙因骄奢**逸而挥霍殆尽。
尚在打天下的时候,朱元璋的艰苦朴素就已经众所周知。与之相比,张士诚和陈友谅却是奢侈有余。朱元璋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他对别人所要求的标准,一定要自己先做到。据记载,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之后,江西行省在抄查陈友谅家产时曾把一张镂金床送到应天府,献给朱元璋。朱元璋在看到了这张镂金床后,不无感叹地说:“想当年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昶有一把镶满了宝石的尿壶。如今,这张镂金床与那把镶满宝石的尿壶有什么区别呢?一张床就如此奢华,其他所用东西如何,是可想而知的。陈氏父子穷奢极欲,最终走向灭亡是有一定道理的呀!”说完这些话,朱元璋命人当场把这张镂金床拆毁。
当时,尚有臣子对朱元璋的做法感到不解。这样一张价值连城的床,哪怕是收归国库也比完全毁掉好。有一位臣子或许是为了迎合朱元璋,在他感叹完之后,接话说:“尚没有富裕就开始骄满,尚没有尊贵就开始奢侈,这大概就是陈友谅败亡的原因。”朱元璋却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勤俭节约并不只是穷人应有的美德,即便是富贵之后,也是不可以骄奢的。
朱元璋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与他贫苦农民的出身有关,普天之下没有官员比他更了解农民的处境,更能体会吃不上饭的窘迫。为此,朱元璋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悲悯之心。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朱元璋在回京的路上看到几个老农在田间劳作,他们挥汗如雨的背影使朱元璋想起了自己早已经亡故的老父亲。朱元璋命令左右停下车马,他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已经很久没有在田间劳作了,看到那几位农夫冒着酷暑还在辛勤耕耘,心中觉得甚是可怜。农业是国家之本,我们的一切吃穿住用都要靠农民来供给,可是仍有很多官员不知怜悯他们,却总是对农民十分傲慢。今日,我要走路步行,以亲身行动告知天下人应该尊重农人的劳作。衣帛当思织女之勤,食粟当思耕夫之苦呀!”
还有一次,朱元璋到东阁去视察,当时因为天气十分炎热,所有官员都已经汗流浃背。朱元璋身边有专门侍从的人员,当看到他衣服湿透后,就会取来干净的衣服给他换上。这时,旁边的一位名叫李思颜的大臣注意到一个细节。原来,朱元璋换下来的都是已经穿得很旧,甚至洗得褪了色的衣服。李思颜曾说:“当朝陛下尚且如此节俭,可谓万民之榜样,其他人又怎么能骄纵自己呢!”
朱元璋曾说过一句话:“忧人者,常体其心;爱人者,每惜其力。”意思是说,如果对他人有所忧虑,就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揣摩其心中想法;如果疼爱自己的百姓,就要怜惜他们辛劳的付出。他还曾说:“朕每一次吃饭的时候,就总是会想到天下是不是还存在吃不饱饭的人;朕每次穿衣的时候,就总是会想到军民中是否还有衣不能蔽体保暖的人。”朱元璋的这份爱民之心,并非是说说而已,他更是将之付诸实际行动。
当年在修筑宫殿的时候,朱元璋命令全部宫殿都不彩绘,他让工人们在自己和嫔妃们居住的殿堂墙壁和屏风上都画上耕织图,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农民劳作的辛苦,如今虽然已经富贵,但仍要勤行节俭。同时,他还让人在太子居住之处绘制自己的出身和人生经历,希望子孙不要忘记父辈、祖辈的艰辛不易,忆苦思甜之后更能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在其他各个殿堂中,朱元璋又命人在墙壁上书写一些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典故和格言,以此来警醒自己和众位大臣励精图治。朱元璋经常说“珠玉非宝,节俭是宝”,为了以身垂范天下,他命人在宫墙之内给自己留了一块空地,每当闲暇之时,他都会来这里汲水灌田、除草捉虫。内侍太监给朱元璋使用的农具上都做了金银装饰,后来朱元璋令其把所有装饰都换成了铜。
朱元璋之所以对自己的行为如此严苛,是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历史上也早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他不希望因为自己一个人的爱好或享受,而成为全国奢靡风潮的始作俑者。明朝建立之初,湖广总督给朱元璋进献过一领竹席,但朱元璋害怕自己收下这份献礼后会给众多臣子开了进献之风的先河,于是便勒令退回了。后来,金华地区也曾进贡香米,朱元璋食之觉得很是可口,但因担心自己的这项喜好而增加米农的负担,于是便制止了进贡。朱元璋在宫中的饮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耕种的。
关于朱元璋劝诫进贡的事例,典籍中还有许多记载。朱元璋向来不喜欢喝酒,却对太原地区进贡的某种葡萄酒赞赏有加。但他认为自己不能贪图这个口欲,于是也禁止了葡萄酒的进贡。此后,西域番国也以葡萄酒进贡。作为回礼,朱元璋命人赏赐对方一些绸缎衣物,同时把酒退回了。中书省官员认为此举恐怕有损进贡番国的情感,朱元璋解释说:“对朕来说,饮食和衣物只要能够满足日常所需就可以了,额外的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祸害。你看以前蒙古人当政时,西域番国曾经数次进贡葡萄酒,来往两地进贡的使者络绎不绝,却有更多的百姓因为要奉养这些人的吃喝而饱受疾苦。朕今坐临天下,又怎么能够再做出此等祸国殃民的事情呢!”山西潞州曾为朱元璋进贡人参,朱元璋也回以同样的说辞,曰:“朕听说采集人参是很困难的,国家的职责在于养民,怎么能够为了自己的喜好而如此劳民呢?”
因为朱元璋既有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他还以身作则,所以明朝的文人盛赞其:“节于自奉,食不用乐,罢四方异味之贡。非宴群臣,不特设盛馔。功业益崇,益尚俭朴。”意思是说,朱元璋的吃穿用度都很节俭,吃饭时不像一些帝王那样要演奏音乐,他还下令各地停止进贡珍奇异味,如果不是宴请群臣,绝不大摆宴席。功业越高,越崇尚俭朴,这正是朱元璋帝王生活的真实写照。
朱元璋知道,自己并非是王侯将相的公子,他本没有什么文韬武略可以与历史上的诸多帝王相提并论,因此就更要珍视自己从贫苦老百姓身上吸取到的治国经验。“古者之兴盛,未尝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尝不由于奢侈”,这番前人总结出来的得失之道,朱元璋引以为自我操行的明鉴。他以自身的所作所为,为后代子孙和普天之下树立起一个鲜明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