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同室操戈,朱元璋坐收渔利(1 / 1)

朱元璋 李飞 1032 字 9个月前

刘福通与小明王、陈友谅大军以及张士诚起义军的先后失败,令朱元璋深刻意识到唯有团结人心才是真正的作战力量。但即便是统一了南方地区的起义军,面对蒙古元军的铁骑,朱元璋就一定必胜吗?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否定性的答案。尽管元朝的统治已经激起了全国百姓的激愤,但仍然不能对其属下强大的军事实力掉以轻心。这也就使朱元璋不敢用全部力量去平定南方的割据力量。正当他在保存实力和出兵作战这二者之间举棋不定时,从元军一方传来一则消息——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被人阴谋害死了。

察罕帖木儿一死,元军又陷入了激烈的权谋争斗中,这就为朱元璋积蓄军事实力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这段时间内,朱元璋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血战并取得胜利,随后又平定湖南、广东等地区,进而又把张士诚的队伍歼灭。南方的起义割据势力被朱元璋完全统一了起来,至此,大举北伐元军的后顾之忧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朱元璋在南方地区的战斗取得了遍地开花的局面时,雄踞北方的元朝却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为黑暗的时刻。

有一个叫孛罗帖木儿的人,他曾是察罕帖木儿的忠实追随者。察罕帖木儿死后,他的儿子王保保继承了父亲的所有权力,这让孛罗帖木儿产生了极大的嫉妒心理。为了从王保保手中夺取权力,孛罗帖木儿联合张良弼,二人分别从山西与河北两地向王保保的驻守地发起了攻击。王保保虽然不惧怕此二人的联合夹击,但他并不愿意为这种争夺而损折军事力量,于是他上书元顺帝,希望当朝皇帝能够化解这一场内部危机。

元顺帝自然也不希望看到军中有内斗,然而尽管他曾下诏书命令孛罗帖木儿与张良弼停止进攻,但此时皇室的诏令对于拥兵自重的将领就如同一纸空文。元顺帝的这则诏令不但没有平息将领之间的权力斗争,相反极大地激发了孛罗帖木儿的仇恨心理。当王保保看到孛罗帖木儿连皇帝的诏令都不放在眼中后,他也准备出兵应战。于是,在南方起义军尚未完全平定的情形下,元军内部两大军事力量之间开始了自相残杀。

这边武将之间的斗争尚未平息,元朝内部的文官也被一位名叫绰斯戬的奸相搅得天翻地覆。为了独揽朝中大权,绰斯戬用计谋暗算了同朝大臣,在独揽朝政后,他便大肆地牟取私利,甚至亲自出面雇人做起了印制假钞的生意。不仅如此,他还趁着元顺帝调和孛罗帖木儿和王保保之间矛盾的时机,把皇帝的圣旨当作是自己敛财的工具,分别收受孛罗帖木儿和王保保的贿赂,然后根据所收金银钱财的多寡来决定为哪一方说好话。如果在金钱上稍有不满意,他还会假传圣旨命令对方出军攻打红巾军。在绰斯戬的挑唆之下,孛罗帖木儿和王保保的矛盾日渐加深,元军内部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这也在客观上削弱了元军的战斗力。

绰斯戬的胡作非为引起了众多朝臣的不满,以御史大臣娄都尔苏为首的一些官员纷纷对其进行弹劾。然而绰斯戬不仅财大气粗,他在朝堂之上更是勾结了太子一党,对向皇帝提出弹劾的一众官员逐个追查打击,致使朝中人人敢怒不敢言。娄都尔苏为了保命外逃到孛罗帖木儿帐下,这一消息传到了绰斯戬耳朵中后,他直接迁怒于孛罗帖木儿,并且假传圣旨罢免孛罗帖木儿的一切官职。

绰斯戬的如意算盘打得再好,他还是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一直以元顺帝的名号行事,当朝皇帝是他最大的庇护伞。但元顺帝的敕令已经无法调动地方军队,皇威已经丧失殆尽。当孛罗帖木儿收到那道假圣旨时,他不禁怒火中烧。孛罗帖木儿拒不受命,亲手斩杀了前来传旨的人,然后下令挥军进逼元大都,他要亲自质问元顺帝。

元顺帝早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为了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而导致自己的皇位不保,他按照孛罗帖木儿的要求罢免了绰斯戬等人的官,并命人将其押送到孛罗帖木儿营帐中听候处置。可笑的是,孛罗帖木儿在质问绰斯戬时,竟然想要收回当初为了收买他而送给他的那一串宝珠。没想到,绰斯戬私受的珠宝实在太多,光与孛罗帖木儿当初送出的那一串宝珠类似的宝珠便有七八串。这让孛罗帖木儿心中一凉,原来自己被当成了取之不尽的珍宝库。最终,孛罗帖木儿斩杀了奸相绰斯戬。

孛罗帖木儿并没有把绰斯戬当成一面照自身的镜子,他拥兵自重,在杀掉绰斯戬之后,成为了京城中无人敢动的第一权臣。相比起绰斯戬的贪财,孛罗帖木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史载,孛罗帖木儿在京城中奸杀掳掠,无恶不作。或许是骄奢**逸的生活麻痹了他,当他正在京城中大肆享受时,王保保已经联合皇太子率军前来京城剿杀他。在里应外合之下,孛罗帖木儿终于被擒杀。此后,王保保被提为副宰相兼兵马大元帅,全权负责安定北方、收复南方的事宜。

至此,元朝内部的斗争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他们要面对的便是朱元璋大明军队的北伐西征。然而,长时间的内部争斗已经把元军的战斗力消耗殆尽,在面对团结一心的明朝大军时,曾经勇猛威武的元军只给历史留下一个溃败而亡的结果。

元朝大败的原因,也正是朱元璋领导的明军大胜的原因。在元军内部同室操戈的时候,朱元璋统一了南方,他在观察元朝的动向。如何才能避免将领拥兵自重与权臣的君命有所不受,将是朱元璋安定天下之后所要思考的第一件事情。而如何处理君臣之间的矛盾,也将成为大明王朝兴与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