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一个吃不上饭的穷苦百姓,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最终坐稳了大明江山,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最为典型的案例。与过往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相比,朱元璋的出身低微,身世凄惨。而他本人却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对造成当时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思考,这也为他日后在红巾起义军崭露头角提供了契机。此后,在南平陈友谅、东征张士诚的过程中,朱元璋一直都认真地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这也为他日后治理江山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当初,朱元璋一直奉行缓称王的策略,虽然并没有停下扩大势力范围的脚步,但他始终没有冒头称王,而是在名义上仍以小明王韩林儿为主公。但其实,韩林儿也不过是个傀儡皇帝,真正在幕后操控的人是刘福通。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大潮来临之前,刘福通可算是最早揭竿而起的领军人物。在他之后,才有了湖北徐寿辉、徐州芝麻李、泰州张士诚以及濠州郭子兴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也正是因为他是最早的反抗者,所以在百姓中的影响也最大,那么元军自然也就把他视为最大的眼中钉,恨不得及早铲除而后快。
刘福通率领的起义队伍发展的速度相当快。仅仅用了四年时间,他便拥戴韩林儿在安徽亳州建立王朝,史称宋,年号龙凤。之后,在刘福通的极力游说之下,中原地区的几大抗元势力纷纷响应,并兵分四路开始北征元军。当时,以关先生为首的北路军马沿着山西省界一直打到了元大都的外围,以毛贵为首的东路军马则夺取了山东地界,以白不信、李喜喜为首的一路人马直取陕甘地区,甚至攻占到了巩固(今甘肃陇西)地区。刘福通与小明王韩林儿所带领的中路人马,也以极快的速度攻破了河南全境,并把都城从亳州搬迁到开封。一时之间,天下百姓莫不闻红巾军英武勇猛的名号,其麾下的百万雄师大有推翻元朝统治的势头。
四面出击的军事谋略,虽然以最快的速度给刘福通带来了战场的胜利,但若想推翻元朝的统治,就必须拿下元大都。可惜的是,起义军此时兵力四散,虽然对元军形成了各个击破的攻势,却也削弱了自身的军事实力。也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漏洞,元军对红巾军形成了反扑之势。率领军队镇压起义军的元军将领,是被视为奇人的察罕帖木儿。此人是王保保的父亲。
察罕帖木儿天资聪颖,在军事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仅用了十年时间,就成长为坐镇一方的军事首领。这一次出兵镇压起义军,也是源于他的军事谋略。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红巾军的队伍攻到元大都城下。察罕帖木儿先是调兵平定了陕甘地区的起义军,几乎全歼白不信和李喜喜。随后,察罕帖木儿又从元大都和陕甘两地对山西地区的起义军进行包抄,并消灭了这支队伍。因为作战有功,元朝皇帝提升察罕帖木儿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元军与起义军进行过多次交锋,察罕帖木儿一路从宁夏、陕西逐渐攻到山西、河北、河南,所到之处几乎战无不胜。最终,察罕帖木儿取得了开封城的控制权。为了保命,刘福通不得不带着韩林儿逃往安丰。在这之后,才发生了张士诚意图攻占安丰,而朱元璋冒着被陈友谅背后攻击的风险前去营救小明王的故事。
在察罕帖木儿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把当初起义军攻占的城池一一夺回来之时,朱元璋虽然没有率领军队参与战斗,但他却把当时的战场形势分析深刻于心。以朱元璋当时的军事实力,尚不足以取天下以称王,但他也深刻地意识到,唯有凝聚军心、集中最精锐的力量逐个击破,才有可能巩固住胜利的成果。刘福通和小明王的失败,表面上看是因为受到了元军的反攻,实则是因为一时贪多求快造成的。正是因为急于求成,所以失败也来得更为快速。这使朱元璋更加坚定了自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朱元璋所占据的势力范围,也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不能贸然起兵北伐元军。南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后顾之忧,那么绝对不能做出贸然前行的决定。刘福通的失败,在于他虽然拥有四支军队攻伐元军,却并不具备对这四支军队的绝对指挥权。如今,虽然各个起义将领都征战沙场,若天下功业已成,四支军队会不会彼此之间出现内讧呢?这是最大的未知数。在刘福通和小明王失败后,朱元璋已经把如何一统江南、如何平复元大都以及在取得胜利之后如何解决将领们居功自傲的问题都进行了长远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