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长时间的群雄混战,中华大地早已是满目疮痍,百姓不得农耕,田地荒芜,到处是一片哀鸿。虽然已经建立了大明王朝,但元朝廷留给朱元璋的是一个极难收拾的烂摊子。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自然懂得农民生活的疾苦。想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就必须从农业入手。只有百姓心安,整个国家才能稳定基业。在密切关注各地农业生产情况的同时,朱元璋与刘伯温共同商讨出一个农业发展的策略,即以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安顿民生为总纲领,集中全国所有的力量去恢复农业生产,把农民身上其他一切和农业生产无关的负担全部取消。简而言之,便是九个字:轻徭薄赋,解放生产力。
朱元璋的这一做法,是符合当时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状况的。元朝是产生于马背上的政权,他们不懂得中原百姓的生存基础,所以在治国治民的时候就会出现政策上的偏差。相比之下,朱元璋更加明白农业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朱元璋曾公开发布《农桑学校诏》,其中提到农桑等事是衣食之本,国家所需要的一切物资都需要农业生产作为基础,因此想要让百姓吃饱穿暖,过上安稳的生活,就必须大力劝导人们进行农桑生产。朱元璋在位期间,还编制了用于土地赋役管理的“鱼鳞图册”,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保障每个从事耕种的农民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可以劳作。
要想发展农业,第一个关键要素是劳动力。长年的战争,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力流离失所,许多人战死沙场。那么,该如何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呢?朱元璋采取了“招抚流亡”的措施,号召因战争和饥荒等原因被迫背井离乡的农民积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开垦荒地。凡是新开垦的田地,便归开垦者所有,而且还免除三年赋税。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外出逃荒的人回到家乡后的基本生活,朝廷还在第一年拨给每户人家一份粮田和菜地,保证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地从事劳动生产。
尽管已经出台了如此优抚的政策,但因战乱连年而导致荒芜的土地数量太多,只靠流民回乡耕种,尚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为此,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又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的建议开始推行屯田政策,以民屯、军屯和商屯三种形式,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所谓农屯,是通过移民的方式,把人们从土地少的地方迁移到土地多的地方去安家落户,从事农业生产。所谓军屯,则是让守卫边疆的士兵在征战和训练之余,利用空闲时间去开垦土地,从而可以使士兵们自己解决口粮问题。所谓商屯,又叫盐屯,是盐商为便于边境纳粮换取盐引而进行的屯垦。用粮食换来盐引之后,盐商才可以凭盐引支盐运销。通过对农民、军人、商人三方面的鼓励,大明王朝的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
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单单鼓励生产尚不够,还要防止一些目无法纪的人对正当生产生活的破坏。为此,朱元璋发布了一系列的强制性指令,如凡是无业游民或混迹街头对他人正常生产生活造成破坏者,都抓起来投入牢房,待到监禁期满,则发配边疆去垦荒。这样一来,既稳定了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同时也扩充了垦荒的人员,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针对监禁期满的服刑人员,政府下诏令其仍可以回归农业生产,并且可以与普通庶民享受同等的待遇。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发布诏令,除了官府和贵族,普通人家无论穷富都不允许进行奴婢买卖。对已经蓄奴的富贵人家,朝廷则派专人去劝导其少蓄奴、不蓄奴,让奴仆回家与亲人团聚。当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同时,为了使这些政策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朱元璋还规定地方官府都要有专人负责监督政策的执行以及百姓的垦荒情况,甚至还要把开荒垦种、劝民归农的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如此一来,也就保证了举国上下所有人都为快速恢复农业生产而齐心协作。
积极致力于农业生产是建国立邦之本,此举也造成了明朝初年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就使得一大批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大名鼎鼎的富商沈万三便是这一政策下的典型受害人物。根据《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在吴江地区的房产不可胜数,其之所以具有富甲天下的财力,据传都是源于和外邦进行商贸活动而获得。尽管沈万三也曾积极致力于商屯活动,但商人的身份使他始终无法与朱元璋所领导的以农为本的朝廷相容。沈家先后被三次抄家,沈万三被流放云南,其可悲的人生结局,也只不过是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广大商人生存状态的缩影而已。
另外,朱元璋极力推行的军屯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普通百姓减轻了赋税的压力。朱元璋曾说:“朕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有如此雄心,朱元璋刚一即位便下令天下卫所均要执行屯田方针,不许坐食百姓。并且,朝廷还明文规定,边疆士兵可分出三分军力守城,七分军力参与到垦荒中;内地的士兵可留下二分军力守城,八分军力要参与到垦荒中。并且,军士开垦的荒地统一归朝廷所有,不允许个人进行转移和买卖。
为了达到安民的效果,朝廷还要考虑天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朱元璋规定,凡是遇到不可防控的自然灾害时,要对受灾地区的百姓免除赋税,并通过兴修水利、补发劳动工具等多种手段帮助农民渡过难关。从朱元璋登基之日起,一直到他去世,他在位期间因旱灾、水灾等情况免除农民赋税的情况几乎是常态,甚至在一个月之内曾数次下达免税令和赈济令。正是通过这一系列严明的政策,才保证了充足的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来源。
当许多荒地被开垦出来,有更多的人投身到农业生产活动中时,全国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有了明显提升,因战争而凋敝的国民经济开始慢慢复苏。洪武九年(1376年),户部上报称,国库中的粮食积蓄已经足够几年的用度而不必担忧了。朱元璋大力推行的务农政策,既为他自己保住了皇位和大明江山,同时也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