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武昌歼灭陈理,守高邮一战成王(1 / 1)

朱元璋 李飞 1246 字 9个月前

得知父亲被朱元璋杀死后,驻守在武昌的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发誓要为父报仇。但不等他起兵,朱元璋的人马已经把武昌城围了起来。

在率领军队逆流而上时,朱元璋曾赋诗一首,曰:“马渡溪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从这首诗中,能够看出朱元璋气吞山河的帝王气概。

朱元璋大军抵达武昌城下后,朱元璋命人安营扎寨,把武昌团团围住,又命廖永忠、康茂才筑水寨,断了武昌出城的水路。当陈理听说朱元璋率兵前来攻城时,他忙召大将张定边询问该如何应对。张定边献计屯兵高冠山,以死来拒敌。陈理采纳了张定边的策略,并拨给他两万精兵镇守高冠山。

张定边的策略确实奏效。高冠山在武昌城东,山势险峻,难以攀爬,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天然关隘。守住了高冠山,也就守住了武昌城的东大门。面对这一道天然屏障,朱元璋的队伍攻打了数次,皆被张定边击退。为了鼓舞士气,朱元璋在军中发号重赏令。在第二天的攻防战中,傅友德悄悄带着五百名壮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后山爬了上去。守兵见有人偷袭,慌忙万弩齐发,傅友德迎面中箭,肋下又中一箭。然而傅友德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激发出更大的杀敌勇气。前来接应的郭兴在乱战之中被砍断了左手,他高喊一声,只用右手继续奋力杀敌。张定边眼见朱军已经杀红了眼,这才明白自己已经在气势上输给了朱元璋。面对如此凶猛的攻势,高冠山已经守不住了。慌乱之中,张定边决定鸣金收兵,躲回了武昌城内。

陈理见已战败,忙问部下如何是好。这时,平素以骁勇著称的陈英杰出来禀奏说:“遥想当年,关云长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在千军万马之中斩杀颜良,张翼德可以一人一骑而独挡曹操百万雄师。末将虽然不能与关张二人相提并论,但也愿意以身冒险潜入敌营,取那放牛郎的人头回来,以报主上知遇之恩。”

陈理见部将之中有如此忠勇之人,不禁喜上心头,但他同时又有所担心,于是问道:“我也很佩服爱将你的忠勇之气,但敌军有二十万雄师,将军你只身一人深入虎穴,恐怕是凶多吉少,不知可有什么妙计?”

陈英杰回禀说:“以末将看来,吴军虽然勇猛,但如今他们立营未稳,又兼刚刚大战一场,元气必然有伤。末将认为,当趁对方整顿兵马之时乘虚而入,出其不意,方可成功。”陈理点头称是,又表述了一番对其身家性命的担忧。陈英杰豪迈地说:“如果能够斩杀朱元璋,解了武昌之困,我这身家性命,虽死而无憾。”说罢,君臣之间不禁怅然一番。

这天夜间,陈英杰换上了朱军的服装,怀中揣上利刃,悄悄地混入到了朱军大营。正如他预料,朱军官兵经过连续多日战伐后,需要安歇休养,军中戒备颇为松懈。陈英杰轻易地躲过了几处哨兵,转身来到了主帅营帐。他用刀划开了营帐的背面,只见帐中有一人正坐在灯火之下看书。“想必这人便是那放牛小子朱元璋。”陈英杰想到此处,抽出腰刀,准备入帐刺杀朱元璋。

也是朱元璋命不该绝,他在灯光之下隐隐约约感觉到背后吹过一阵寒风,多年的征战经验使他产生了本能的躲避反应。闪过陈英杰一刀后,朱元璋忙喊道“有刺客”。不等陈英杰刺出第二刀,守在帐前的侍卫已经进帐将其立地斩杀。

第二日,朱元璋命人提着陈英杰的首级前去武昌城下叫阵。陈理见此情景,悲痛欲绝。朱元璋没有强行攻城,他派出了陈友谅的旧友罗复仁入城劝降。陈理自知守城无望,便也识趣地归降了朱元璋。在战胜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决定挥兵东向淮河地区,他的下一个目标便是盐商贩子出身的东吴王——张士诚。

张士诚率领的起义军,一直是朱元璋的心头之患。相比朱元璋参加红巾起义军的经历,张士诚完全是靠自己的战斗能力和高远谋略打下了一片江山。

张士诚出身私盐贩子,因不满朝廷征收重税而在泰州起义。拉起起义大旗后,张士诚根据自身特点,决定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始扩张军事实力。在取下泰州城时,张士诚巧用了一计。他先诈降归顺,待到清楚地了解到城内并没有特殊防备后,在天未明时纵火登城。城外驻守的士兵以城上火焰为号,趁着夜色,轻而易举地攻下了泰州。自此之后,张士诚队伍攻城略地的势头一路高涨,先后拿下了高邮、兴化、通州等地区。在站稳根据地后,张士诚很快就在高邮自称“诚王”(吴王,乃是其后改号。因要与朱元璋“吴王”相区别,民间则称张士诚为东吴王,朱元璋为西吴王),定国号为“大周”,改元“天祐”。

当时,以小明王为首的起义队伍定国号为“宋”,另外,徐寿辉也自称为帝,定国号为“天完”。而当时的朱元璋,还只是郭子兴部下的一名普通将领。

所谓树大招风,张士诚的快速壮大,也使他成为元军攻击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一举歼灭张士诚,元朝廷派丞相脱脱率大军亲征,更有西域番军前来助阵。当时,脱脱大军来势相当凶猛,书中记载:“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张士诚即将与这样一支军队在高邮城外展开生死一战。

张士诚义军大败,无奈之下只好回高邮城坚守不出。脱脱大军先把高邮团团围住,又分出两支军队分别去攻打天长、六合,在此期间还与郭子兴、朱元璋一系的队伍有兵戈接触。好在此时朱元璋并不是被攻打的主要对象,短短交战后,脱脱军团仍旧把主要精力放在高邮城。

转眼间,高邮城已经被围困一月有余,城中粮草开始供应不足,守城的士兵面对日夜不断的攻城队伍也快要撑不住了。在外无援兵、自身又无法突围的情况下,张士诚眼看就要被困死在高邮城中。这个时候,有人建议向元军缴械投降。然而就在危急之际,元朝廷内部出现了争斗,这样脱脱军便不战自退了,张士诚得以解围。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命弟弟张士德以三千人马攻下了平江,其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此时,朱元璋刚刚在金陵站稳脚跟。尽管他在名义上仍然效忠于小明王,但朱元璋已经在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思考了。他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并不乐观,南有陈友谅,北有元军,想要不被前后夹击,他必须结交盟友。于是,朱元璋便把目光转向了张士诚,他致书一封,希望能够与张士诚互相睦邻、和平共处。张士诚在看完这封信后,没有表态,却把来使扣留了。自古以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规矩。张士诚把使臣扣留,其言下之意已经非常明显。朱元璋意识到自己不只是被腹背夹击,而是已经被四面围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