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乱世之中称王,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臣子百姓的吃饭问题。朱元璋之所以会走上起兵反抗这条路,是因为若他继续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生活,那么填饱肚子将会成为难题。所以在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权力而可以为这个时代做出一些改变时,朱元璋给自己立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吃饱饭,让自己属下的所有百姓都不再因为明天的饭食担忧。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张士诚宣布停止向元朝进贡粮食,并且高举起义大旗,占据平江地区,自称吴王。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那里。谋士李善长进谏说:“主公今日身份已经非同以往,且手下疆土日渐广阔。若是昔日,他张士诚自称吴王也就罢了,今日主公有取天下之雄心,也必然要做到名正言顺。以主公您的威名盛德,也应该早早称王,这才能使天下义士不呼自来呀。”
朱元璋听完了李善长的进谏,当时并没有非常明确地表态。他不是没有想过称王之事,只是对天下人会怎么想这件事,他拿不定主意。
此时,站在一旁的刘伯温早就猜透了朱元璋的心思,他上前一步说:“主公您可曾听过这首民谣:‘富汉莫起楼,贫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园。’自古以来,这金陵古城便是帝王家,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孙权于此地称王。依属下看来,这民间小儿口口传诵的歌谣本来便是一首谶诗,最终会应验在主公您的身上。主公身居金陵,在此地称王,这既是天道所指,更是民心所归,还希望主公您不要推辞。”
听完刘伯温的一席话,堂下所有文武官员齐声恭请朱元璋称王。朱元璋一时间骑虎难下,不得已只好答应了众人的请求。但究竟该称什么样的名号,这又是一个难题。按照刘伯温的说法,金陵本来是东吴孙权的势力范围,唯有称作“吴王”,才既与历史相符,同时也与民谣相合。但如此一来,便会出现两个吴王。为了区分彼此,民间便把张士诚称作东吴王,朱元璋称作西吴王。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发布诏令以告天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并设文武百官,建中书省。同时,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其他人员皆按照文臣武将的职位各有分封,并立长子朱标为世子。自此之后,朱元璋再有颁布军令、法令之事,皆可以用“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口吻,这也意味着朱元璋真正向全天下宣告自己是一方君主。
朱元璋称王后,很快就颁布了第一条法令:全军将士要统一着装,凡是战袍、战裙、战旗一律用红色,军士一律头戴阔檐红皮壮帽,帽子上插有一面小红旗,上书“猛烈”二字。之后,在采纳诸位将官的建议后,朱元璋又命人为前线作战士兵改革了攻城时的衣着,命众人皆穿拖地棉裙,使乱箭不能射入而伤了性命。同时,还对军中使用的诸多兵器进行了改进,如将兵刃上的铜箭头改为更加锋利坚硬的铁箭头。不仅如此,朱元璋深深地明白,前方士兵之所以勇武作战,皆是因为不必担心后方的军火供给。因此,他又命人大力发展军工生产,多多制造铁甲、火药、火铳、石炮等作战必需品,为一取天下而积极备战。
之后,朱元璋又与百官商议:“今日你们推我为吴王,我也当为百姓生计考量。如今,我们可以暂得一方安定,举目所望,百废待兴。以我看来,首要之事便是正纲纪、严律法。元王朝之所以不得民心,便是因为朝廷昏庸,整日只是作威作福,所以才使得天下动乱。今日,我们切不可走元朝旧路,所以要拜托各位将相。我们唯有协力图治,才能成就一番大业。”朱元璋这番话,深得百官之心,大家纷纷表示愿意以死来效忠吴王。
为了展示军威,朱元璋急需一场战役来证明自己具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曾和自己结仇并且如今仍然占据着重要地理位置的陈友谅。
其实,在朱元璋势力不断壮大之前,割据南方地区的陈友谅早就对他有了防备。
朱元璋在占领了集庆后,终于有了一个可以长期驻守的根据地。但以此地为中心,朱元璋其实是四面受敌的。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割据,长江下游则有张士诚称王,东南方向有方国珍,南面则有陈友定,而北面蒙古元朝的大军一直虎视眈眈。除却元军不谈,其余四个割据势力中,数陈友谅的队伍最为强大。朱元璋想要雄霸天下,必然要先扫清这些割据势力,而陈友谅的实力要远远胜于当时的朱元璋,此是最为艰险的一关。
更让朱元璋头疼的是,陈友谅和张士诚二人选择了合力围攻集庆。朱元璋急忙召集部下商议对策,刘伯温给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建议,他说:“当今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敌方将领之所以敢**,一定带着骄傲狂躁的气焰。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先假装节节败退而诱敌深入,然后在险要之处伏兵击之。如此后发制人,却可以反败为胜。”
其实,从客观条件上讲,陈友谅所率领的军队战斗力要远远强于朱元璋这一方,但其军队内部却并非一心。朱元璋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又兼刘伯温献了奇谋妙计,这才使朱元璋能够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取得此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