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陷阵为英主,保家卫国常遇春(1 / 1)

朱元璋 李飞 1187 字 9个月前

在朱元璋一生戎马中,身边的文臣武将来来往往,为其征战沙场而不顾性命者不可计数。这其中,有一个人的名字绝不能错过,他便是有着“常十万”之称的常遇春。《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常)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意思是说,常遇春曾经对人说,只要给自己十万兵众,他就可以纵横天下,攻城略地不在话下。由此,也可见常遇春强大的作战能力与指挥调度的军事才能。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常遇春这个人,“勇猛善战”则是其最大的特点,这可从他一生所历经的几大战役中窥出一斑: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六月,常遇春刚刚投奔朱元璋不久,在一次率军南下渡江作战中,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采石矶战役。当时,元军水军将领康茂才对朱元璋的队伍严防死守。面对江对岸射过来的乱箭,常遇春不顾生命安危,只乘坐一艘毫无遮挡的小船挥戈前进。当他纵身登岸冲入敌营后,常遇春左冲右突好似入无人之境。也正是凭借着常遇春的这股无所不破的气势,朱元璋率领后路人马杀得元军片甲不留。眼见胜算早已无望,沿江地界的元军全都缴械投降,朱元璋乘胜率军直接攻占了太平。

在这之后的数年光阴中,常遇春率众先后攻下衢州、龙游等地。其攻打衢州的过程,更是充满了传奇。

当常遇春率领着马、步、水三军抵达衢州城下时,衢州城早已经建立起了固若金汤的防守。面对此情景,常遇春并没有着急强攻直取,而是命令部下先在城下竖起栅栏,插上旗帜,分陆路、水路两方面将衢州城的出城道路统统堵死。这样一来,城中所有的元军便都成了瓮中之鳖。随后,常遇春又命人准备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攻城器械,试图从明处发起对衢州的总攻;与此同时,他还命人在衢州西面出城处开挖一条地下通道,此为从暗处有所接应。面对常遇春的明暗夹击,守城元军曾拼命抵抗,二军也曾对垒一段时日。但常遇春并不打算和元军打持久战,待到入城的地道挖通后,他派人悄悄进城毁坏了城墙上的大炮,并利用反间计成功策反了元将张斌。在里应外合之下,终于拿下衢州城。

之后,常遇春又跟随徐达出兵作战并攻下庐州,与邓愈会合后,继而征服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面对“常十万”的勇猛威武之态,岭南地区的韶州和南雄等地先后主动归降。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五月,常遇春于湖北地界作战,先后拿下安陆、襄阳等重镇;此年十月后,他与徐达一起率军攻占了泰州。次年八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出动精锐部队二十万人开始东征另一位起义军首领——张士诚。

按照朱元璋的作战部署,徐达和常遇春先出兵攻下了湖州与杭州等地,这便等于剪除了张士诚的羽翼,使其主力部队失去了最大的作战援助。当时张士诚驻守在平江城,徐达与常遇春二人合力围攻平江城达十个月之久,终于攻下了这个要地,张士诚战败而死。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常遇春被朱元璋封为鄂国公。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决定出师北伐。这一次,依然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徐达的副帅,二人率领二十五万大军浩浩****地出师北上。在经过了与全国各地的起义军长期作战后,已经失去了中原统治权的元军向北节节败退。早已无心恋战的元军,面对攻势如潮的徐达和常遇春,在巨大的强弱对比之下,仅仅三个月时间就丢失了山东诸地。之后,明军与元军在洛阳的塔尔湾相遇时,常遇春曾独自骑马挥刀杀入元军阵营,旗下将士奋勇追随而上,一鼓作气将五万元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一战,史称塔尔湾大捷。也正是因为此战的胜利,朱元璋的明军才彻底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地区,并为进一步夺得陕西地区的控制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闰七月,徐达和常遇春二人又率众分水陆两路沿运河北上,直下德州、通州,把元顺帝及其后妃等众逼得逃奔上都开平。当年八月初二,大都城被攻破,朱元璋下令改大都名号为北平府。在稍事休整之后,徐达、常遇春二人又直奔山西杀去。攻占山西后,次年,基本完成北伐任务的明军开始西征,一路向陕西地界征伐而去。当时,朱元璋把都城定在南京,北伐西征的军队又忙于前线战役,这就使刚刚攻下的北平成了一个大漏洞,元顺帝借此时机反扑北平。当徐达得知此消息时,元军已经兵临通州。徐达急命常遇春与李文忠二人率领八万步兵、一万骑兵驰援北平。元军听闻常遇春亲自前来征讨,军中人人闻风丧胆,双方军队尚未展开厮杀,元军就已经向北逃亡。常遇春率军追出千里,彻底消灭了这一小股元军。

常遇春又担心一旦自己离开,元军还有可能再次杀回来,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带领部将杀向了当时元帝蜗居的都城开平。开平一战后,常遇春又收缴上万辆车马和五万头耕牛。为了保命,元顺帝只好继续向北方逃窜,一直到和林,才保住了一条性命。

尽管为朱元璋的明朝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常遇春并没有迎来自己解甲归田、安享盛世太平的时光。在从开平班师南归的路上,常遇春病死军中,时年仅四十岁。史料记载,身在南京的朱元璋听闻常遇春病死的消息时,一时错愕而瘫坐在龙椅上。第二日,朱元璋破例取消了文武百官上朝朝奏的议程,而是命刘伯温、李善长、宋濂等人商讨安排常遇春的安葬事宜。为了安抚常遇春的妻儿,朱元璋还请皇后马氏亲自上门陪伴常遇春的妻子蓝氏。君臣之情,可见深重至极。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追赠他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从其死后的谥号来看,朱元璋不仅对常遇春的评价极高,更给予了其与皇族人员等同的祭祀。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作诗一首,以此来表达对这员大将的追思之情。诗曰:“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又传,朱元璋还命人为常遇春绘制了一幅身着龙袍的画像,可见其恨不能与常遇春共享江山的遗憾。

英雄已去,只留下烈烈忠魂在明王朝的历史上铮铮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