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奇才详论天下,聚神兵诚邀伯温(1 / 1)

朱元璋 李飞 1172 字 9个月前

虽然听了李善长的一番阔论,朱元璋却表现出了一副担忧之色。朱元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命天子,但他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万民之王,那么这绝对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办到的。“先生,如今天下大乱,你看如何才能使万民太平呢?”朱元璋问道。

李善长并没有正面回答朱元璋的提问,却是以汉高祖刘邦发迹的事情作为例子,说:“当初秦末大乱,群雄逐鹿,高祖虽以布衣起兵,却能成为天下王,原因何在?以我之愚见,高祖比西楚霸王更多了一分豁达与大度,其不但知人善任,更不滥杀无辜,所以在五年时间中便成就了帝业。这在历史上是一段千古佳话。主公你发迹于濠州,这里距离高祖刘邦家乡沛县不远,我想一定也可以沾一些帝王之气。如今元朝纲纪已乱,天下土崩瓦解,若是将军能够效法高祖成王之道,天下太平也就指日可待了。”

听完李善长的这番见解,朱元璋更加认可了他的才学和眼光,随即颁令下去,军内所有机密议事都须请李善长参与谋划。自此之后,李善长真正成为了朱元璋帐下的一名军师。而朱元璋本人,也从一个只懂得冲锋陷阵的将才,逐渐成长为运筹帷幄、知人善任的帅才。

其实,在遇到李善长之前,朱元璋一心想要得到刘伯温的支持和帮助。在当时,刘伯温的名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世人甚至把他与张良、诸葛亮这般传奇人物相提并论。更为难得的是,李善长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却并没有为自己的利益筹划,而是一直鼓励朱元璋招纳更多的贤士。

在一次闲聊中,李善长问朱元璋:“如果把将军您比作汉高祖刘邦,那么刘邦有萧何、张良和韩信三位人物相助,将军又有谁能辅佐您雄踞天下呢?”朱元璋毫不迟疑地回答说:“以此来论,先生你便是吾之萧何,徐达则是吾之韩信。只是这张良,先生认为谁来担此要职更为合适?”李善长先向朱元璋推荐了婺州宋濂,朱元璋摇摇头,说:“此人诚然不错,但在我心中其实还有更好的人选——刘伯温。”

刘伯温这般人物,对朱元璋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元璋收到属下胡大海的一封荐书,其举荐的人物正是刘伯温。朱元璋喜出望外,自称得来全不费工夫。朱元璋遂决定奉上一笔重礼,请属下樊观作为使者去礼请刘伯温。樊观也是一位饱学之士,朱元璋正是看中他做事精明干练,并且猜想文人相见必定话语相投,所以才选樊观作为邀请刘伯温的人选。然而时隔不久,樊观竟然自己回到了军中。朱元璋仔细一问才知道,樊观此行吃了一个闭门羹,自己送去的礼物都被退了回来。

原来,樊观与刘伯温分析天下大局,并把朱元璋描述成一位帝王之才,如果能够共同效忠于他,假以时日天下平定,自然也少不了大家的好处。其实刘伯温心中很清楚,樊观说的话句句在理。纵观天下能成事者,再没有人可以出朱元璋之右。但不管樊观如何相劝,刘伯温始终不答应这个邀约。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刘伯温曾经在淮西地界望见过天子之气。现在朱元璋占据的方位并不在此处,所以他断定朱元璋并非未来的天子。刘伯温一心辅佐天子,而不愿意为某位割据一方的诸侯去征战杀伐。

樊观虽然能言善辩,却在刘伯温面前被堵得哑口无言。朱元璋知道原委后,并没有责怪刘伯温,他对人说:“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我听说这刘伯温也是如诸葛先生一般的奇才,我只是派人去礼请了一次,这显然是不足以打动先生的,更不是招纳贤士的做法。”朱元璋本想派樊观再去礼请一次,并向刘伯温彻底表明自己的心意,告知他自己暂时军务缠身,若先生肯前来辅佐,必待以上宾之礼。还没等樊观离开,朱元璋又转念一想,樊观与刘伯温平素并不相识,不知刘伯温是否还有戒心。如此,则应该请一位与刘伯温熟悉的人前去相邀。旁人告诉朱元璋,处州总制孙炎和刘伯温是故交,请他去做此事,或许可以成功。朱元璋点头,马上亲笔给孙炎写了一封信。

这位名叫孙炎的总制年岁并不大,生得面皮漆黑,而且还跛了一条腿。正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人,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并且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在江南地区可谓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名士。朱元璋选择他来做说客,也是选对了人。

孙炎接到了这一任务后,简单收拾了一下,便起身前往刘伯温隐居之地。刘伯温之所以隐居起来,乃是不愿效忠元朝。当他听说孙炎来做说客了,刘伯温也不管这位故友背后的人是谁,他只告诉家人自己要出去访友,在孙炎到来之前早早出门去了。孙炎刚一上门便扑了个空。不过这孙炎也是相当了解刘伯温的,深知他隐居多年早就断了人情往来,此时出去访友必定是在躲自己。孙炎也不着急,他便在刘家院墙外面搭了个帐篷,睡在这里,只等刘伯温访友归来。

几日过去了,刘伯温见孙炎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他悄悄地派人来家里送信,让家人把自己一把祖传的宝剑赠送给孙炎,并请他及早打道回府。没想到,孙炎不但拒绝了这份赠礼,反而遣人给刘伯温带信说:“如此宝剑该当奉献给当朝天子,用来斩杀天下奸贼。你我之间的赠送,只不过是私情罢了,我不能收。”刘伯温听到这番言论不禁大吃一惊,他知道,孙炎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他已经效忠于朱元璋,并认定他是日后的天子;其二,则是表明如果刘伯温继续躲避不见,这与抗旨没有什么区别,按理是要斩杀的。

刘伯温当时有没有被孙炎的这句话吓倒,如今已经不得而知。在做出最后决定之前,他又收到了好友陶安、宋濂等人的来信,力主他出山辅佐朱元璋建功立业。陶安还在信中详细陈述了朱元璋的种种事迹,力图在刘伯温面前为朱元璋树立起一个光辉的形象。同时,信中还详细描述了朱元璋与众不同的相貌,并声称此乃是天子之相。刘伯温终于忆起当日在山坡后面见到的天子之相,仔细想来,与如今信中之描述并无二致。“难道这位朱元璋就是当年的那个放牛郎?”刘伯温的心已经开始动摇了。

恰在这时,樊观又奉朱元璋之命再次来请他出山。面对三顾之情,刘伯温终于决定出山,为朱元璋的王朝霸业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