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贾鲁围困濠州城时,朱元璋曾偷袭出去征募了一股新的军事力量,无奈自己第一次下定决心要离开濠州,却连一兵一卒都带不走。之后,朱元璋又向郭子兴进言攻打定远。郭子兴拨给朱元璋一队人马,并允许他带上当初那二十多个至交,一起去定远开辟新战场。汤和与徐达自然也在入选之列。而在朱元璋的戎马生涯中,还有一个人为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人便是李善长。
李善长是一个年少时期便胸怀大志的人。因为元朝对儒士甚是嫌弃,这就可惜了李善长一肚子的学问,却始终没有一个做官的机缘。在攻读书文的同时,李善长还特别喜欢钻研法家的思想,尤其是对政治关系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据传,他曾数次预言当时格局,结果十有八九被他说中,这也为他带来了些许政治名声。但李善长早就对元朝失去了信心,他决定弃文从商,却意外地在商场上风生水起。
元朝末年,天下已经大乱,李善长知道乱世之中很难保全家产,他便主动变卖了家产,带着家眷躲到山中,做起了隐士。虽然世上再不见那个料事如神的李善长,但这个世间发生的任何变化都没有逃过他的双眸。尤其面对近些年快速崛起的各方势力,李善长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天下英雄虽多,他却只倾心于朱元璋这个后起之秀。大概也是基于各个方面的考量,李善长最终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于是才有了半路拦截真龙天子的这一段故事。
当时,朱元璋刚刚带兵招降了红山寨中的几千精兵。趁着军中士气高涨,朱元璋决定一鼓作气,南下攻取更多的城镇。因为高举红巾起义的大旗,朱元璋一行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有一个名叫毛麒的县令,听说朱元璋的部队已经驻扎在城外,他早早地命人开了城门,亲自率领着乡兵和百姓出城迎接。毛麒亦是一个有识之士,他宁愿放弃一县之长的官位,希望能够跟随朱元璋为民请命。朱元璋答应了毛麒的请求,将其留在帐中,共同商讨下一步的征讨大计,甚至连一些机密文书也都交给毛麒代为书写。
尽管毛麒并非朱元璋一生征战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但从朱元璋对待一个小人物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身上所具备的将帅之才。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正是因为朱元璋从来不计较对方的出身和才能,愿意与每一个有着共同志向的人共苦同甘,所以才能深得众人的拥戴、钦佩和信赖。
为了保证军队的士兵数量和作战素质,朱元璋一直大力提倡流离失所的贫苦农民加入起义队伍中。其他将领更愿意去招收一些地痞或者逃亡的官兵,因为这些人只要有利就一定会为主子效忠卖命。但朱元璋却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同一问题,他认为,相比而言农民更加淳朴并且服从管理。对于一支军队来说,令行禁止是比作战能力更重要的因素。并且,因为肩负着起义的名号,所以更要让老百姓知道这是一支为他们谋求利益的队伍。因是农民出身,他们更能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因此也就不会在取得一点胜利时而忘乎所以,更不会出现打家劫舍的现象。让所有的农民都有饭吃,这既是朱元璋当初决定跟随郭子兴的宏大心愿,也是他现在身体力行的事情。在招集到大量贫苦农民后,朱元璋把训练的重任交给了徐达。在徐达的得力**下,朱元璋很快便拥有了一支战斗力强、军纪作风均优良的队伍。
朱元璋对农民的态度,也正是李善长认为他与其他割据将领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唯有召集天下英才,才能成就一方霸业。李善长从朱元璋身上看到了关于未来的无数种可能性。李善长与朱元璋的“偶遇”,发生在朱元璋准备南下攻打滁州的路上。
这一天,朱元璋正在行军,旁边草丛中突然跑出来一个人,把朱元璋的坐骑吓得跃起。若不是朱元璋紧紧抓住了马缰绳,恐怕他早已经坠落马下。究竟是何人竟然敢对主将造成如此威胁?不待朱元璋发话,早有护卫上前把惊扰战马的这个人擒住。朱元璋强压住心中的怒火,定睛看去,此人是一个穿着儒服的书生,并非是元军派来的刺客。一见此景,朱元璋反倒好奇起来。这位面容清瘦、留有长须的书生,看上去两眼炯炯有神,眉宇间透露出一股精明练达之气,有别于一般读书人的腐迂。朱元璋定了定神,问:“敢问这位先生尊姓大名,何事惊扰我等行军?”
这个书生并没有给朱元璋赔礼道歉,甚至连正眼都没有瞧过去,只是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现如今天下大乱,我看天有日、民有主的时候总会到来的。”
朱元璋以及众位军士被书生的话弄得云里雾里。朱元璋下了马,主动给书生施了一礼,问:“末将不明先生话中意思,还请先生能够明示。”
李善长本来只是想试探一下朱元璋,看他是不是如传说中那般礼贤下士。如今见朱元璋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冒失而问责,他心中的主意也就十拿九稳了。李善长深深鞠了一躬,对朱元璋说:“小生李善长,是为天下百姓寻求救星而来。因见主公神姿,更有雄韬伟略在胸,所以一时间忘了礼节,还望将军见谅。”
一听来者竟是李善长,朱元璋不禁喜上心头。朱元璋早已意识到若想成大事必须聚集天下人才,他曾暗地派人四处搜集各地名人名录。淮河流域的所有名人隐士,朱元璋早就了然于胸,所以当他听到来者是李善长时,自然喜出望外。朱元璋马上下令部队就地驻扎,他拉着李善长的手,二人双双步入主帅营帐。
“先生刚才所言‘天有日、民有主’,究竟是何意思?”朱元璋禁不住心中疑问,急于想知道李善长话中的意思。
李善长用手捋了一下胡须,他知道这句话真正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上。他饮下一口茶水,说:“主公,如今天下大乱,你看这群雄之中谁人可以称王,谁又可以称帝呢?”他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等朱元璋回答,又似乎只是在自己心中做了一个简单的思考。“放眼望去,小生只看到遍地都是跳梁小丑,个个胸无大志、腹无良谋,都想囤积钱财、贪图酒色,如此人等和欺压百姓的蒙古人有什么区别!小生不才,据平生所学认为,凡是苍天所命之人,必然有异于常人之相。以我看,这些割据一方的草莽英雄们,命中都没有大贵之气,相上没有人主之兆,虽然一时得志,终不过是冢中枯骨而已。今日得遇主公,却见神姿英纵,奇骨贯顶,五岳朝天,志意廓然,又听得主公用兵如神,人莫能测,这才是真龙天子该当具备的气质。小生得睹天颜,不禁有所感叹,又恐泄露天机,还望主公恕罪。”
听完李善长的长篇大论,朱元璋心中暗暗叫喜。他惊叹于李善长的眼光,努力压制住心中的兴奋之情。“若得李善长这样的人才,便可助我成就天下基业。”朱元璋不禁暗暗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