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驹今年13岁,一个很优秀的小男孩,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大方,为人真诚热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也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小骄傲。
今年暑假,张天驹参加了一个夏令营活动,进营没多久就被辅导员“钦定”为自己的小助手。对于儿子出色的自理和社交能力,父母也是沾沾自喜,那种小自豪溢于言表。
有一天,张天驹妈妈突然接到孩子电话,感觉孩子情绪很差,难道他在夏令营里出事了?
“天驹,告诉妈妈你怎么了?有人欺负你吗?”
“妈妈,我们原来的辅导员生病休假了,新来的辅导员……”
“他怎么你了?!”
“今天早晨我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队员召集到用餐处,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训了我,真的特别尴尬,我都不知道以后怎么做大家的组织工作了。”
孩子的声音充满委屈,妈妈心中痛楚不已:“你只是义务性地做辅导员助手,他不应该这样苛责你,你放心,妈妈会给夏令营负责人打电话,让他跟你们的辅导员好好谈谈。如果还是不开心,就别做这个助手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张天驹妈妈认为,她替孩子“伸张了正义”,非常解气。
而事实上,这样不可以!
客观地说,妈妈心疼儿子,确实是人之常情,而且不无道理。
根据母亲对孩子的了解,张天驹应该是个很靠谱的助手,他没能按时召集队员,想必也是事出有因。辅导员不由分说不分青红皂白,当众批评孩子,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并且使孩子在小伙伴面前威信丧失,这一点非常欠考虑。
但是,妈妈在孩子面前这样指责辅导员,会使孩子心中的委屈大过理性,他便不会再客观检视自己有无过错,却会将心中对于辅导员的怨愤进一步扩大,这非常不利于孩子正确处理二人之间的工作关系。
再者,孩子所诉说的委屈,毕竟只是一面之词,母亲在没有详细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就主观发表护短意见,这是非常不妥的。更不妥的是,妈妈当着儿子的面表示,要亲自去找夏令营负责人交涉这件事,那么孩子日后在处理人际矛盾时,是不是会不管自己对错,都倚仗父母出面解决呢?
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应尽量交给孩子来处理,父母尽量不要介入其中,剥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当然,当孩子向我们倾诉委屈时,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为了刻意不护短,不由分说先批评孩子——“都是你的错!”这对孩子不公平,也不合理。比如,孩子由于辅导员的粗暴、老师的偏心、邻居的闲话等等,而和他们发生争执,如果父母不替自己的孩子合理辩护,反而一味替这些人说好话、找理由,孩子能服气吗?他能不伤心吗?
当孩子感到委屈,情绪低落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合适的安慰:“孩子,你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你一定觉得很难过,你可以跟妈妈(爸爸)开诚布公地说一说,但愿我们的谈话可以让你心情变好一些。”
然后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剖析一下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孩子客观确认一下,矛盾的发生自己有没有责任:“新辅导员是个男生,可能直率了一些,不注重与人谈话的方式。但你没有做好工作任务,也应该适当审视一下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缺点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另外,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识相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问题,也是你参加夏令营的学习任务之一,如果你能够自己想出办法处理好你和辅导员的关系,对你来说将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长,你觉得呢?”
这样做,我们既可以避免越俎代庖替孩子处理问题,给孩子留下思考和成长的空间,又能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些切合实际的指导和帮助,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张天驹妈妈在和儿子的对话中,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就是提议孩子不开心可以“辞职”。这是明晃晃地怂恿孩子逃避责任,躲避困难。一个人,如果遇到困难或者对人际关系不满,一言不合就撂挑子,置责任于不顾,他怎么可能脱颖而出呢?这样做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社会说到底是复杂的,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应付它,而不是以我们的护犊之情将他们与有点残酷的现实隔离开。孩子与社会联通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学会与各种人事打交道,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绝不是用我们的希望来操纵孩子的现实。
父母过多介入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极大地限制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让他不能自主判断事物,失去较好的成长机会。具体到社交来说,父母应该给孩子必要的社交权,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去判断善恶,自己去把控好坏,而我们要做的则是,在大方向上把好关,合理地给孩子提供建议,尽量让孩子自主去选择。
教养的秘密
做父母,我们应该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充分的亲密,又要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