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延光二年,杨震代刘恺为太尉。一天,汉安帝的舅舅、大鸿胪(官名)耿宝来到杨震家里。他是特地为宦官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来说情的,托杨震给予录用。杨震不肯相从。耿宝一再往候,对杨震说:“李常侍为国家所重用,欲令公录用他的哥哥,实际上皇上也已经允许,我只是转达皇上的旨意,罢了!”杨震严声正色地说道:“如朝延欲令三府录用,应先下尚书令,今日只凭私嘱,老臣实难从命!”杨震定意拒绝,耿宝只得怀恨而去。过了不久,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有所荐托,他又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司空刘授得到风声,为了讨好贵戚,没等请托,便录用了李闰的哥哥和阎显的私亲,并在旬日之内加以提拔。杨震对此事非常抱怨,但也没有办法。
此时,皇上下诏为他的乳母王圣建造宅第,当然是大兴工役土木。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人大加煽惑,倾摇朝廷。杨震作为汉家首辅,实在忍无可忍,上疏规谏。但是杨震的规谏,如泥牛人海无声无息。樊丰、谢恽等人见杨震切谏不从,便无所顾忌。他们竟伪造诏书,调拨司农钱谷和现成的建筑材料,各自建造起家舍、园池、庐观,用去无数的工役费用。
杨震屡谏不从,气愤已极。他在延光三年正月,借京师发生地震的机会,再一次上疏,这次上疏,言词仍然激烈,前后几次上书,似乎有了转机,安帝也渐觉不平。而樊丰等人虽然对杨震侧目愤怨,但慑于杨震是关西名儒,众望所归,也不敢无端加害。这时,河间有一位叫赵腾的男子,到宫廷上书,指陈时政得失,安帝不禁发怒,当即诏令有司,把赵腾逮捕入狱,并加上罔上不道的罪名。杨震身为太尉,岂能坐视不救?于是又一次上书谏诤,安帝得疏仍未理会,竟把赵腾处死,抛尸于街市。
适逢延光三年春天到来,安帝借着望祀岱宗的名目,出都东巡。樊丰等人乘皇上外出,更是擅用钱物,移修第宅。偏偏被杨震的部属高舒召大匠令史查出樊丰等人以前伪造的诏书。杨震得到这一重要证据,却因安帝东巡而没能及时举发,他想等皇上回来以后再奏闻。樊丰等人闻讯后为了保住自己,却日夜密商,设法先发制人。恰好此时,出现星变逆行的天象,被他们当作借口,构成阻谋。
安帝东巡归来,将到京都,樊丰等人急忙去迎接,伪称还宫必须等待吉时,请安帝先到太学休息,并乘机密奏安帝说:“太尉杨震,袒护赵腾,前次因为陛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心怀怨恨,意图构逆,所以上天出现星变,请陛下先行收逮杨震,方可入宫。”安帝不肯相信,对樊丰说:“杨震是名士,难道也这样不守法吗?”樊丰应声答道:“杨震是邓骘故吏,邓氏既亡,免不得生有异心。”安帝这才愕然点头。安帝的车驾一到太学,便连夜派遣使者收去杨震的太尉印绶,免去杨震的官职。杨震没有防备,被宦官先告一状,此时懊悔也已无益,就交出印绶,闭门韬晦,谢绝宾客往来。樊丰等人继续使坏,请大将军耿宝再奏杨震不服罪,仍然怀有怨恨。于是,安帝下诏遣杨震回归弘农郡故里。杨震奉诏就行,走到洛阳城西的夕阳亭,慨然地对诸子门人说:“人生本有一死,死不得所,也是士人常事。我蒙圣恩久居宰辅,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深恶嬖女倾乱朝廷而不能禁止,还有什么面目再见日月?我死后可用杂木为棺,裁粗布以盖掩形体,不必归就墓地,添设祭祠了!”说罢,便饮毒酒而死,享年七十余岁。
杨震死后,樊丰等宦官还不罢休;密嘱弘农郡太守移良,派官吏到陕县阻止办理杨震的丧事,不准杨震的棺柩归葬,并命令杨震的几个儿子充当苦役,在驿道上传送邮件。过路人得知冤情,都为他们流泪。
一年后,顺帝即位,樊丰等人被诛死。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追忆恩师,到宫追讼杨震冤案。朝廷称赞杨震的忠诚,下诏征召杨震的儿子杨牧、杨秉为郎,赐钱百万,将杨震的遗柩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亲友,都来参加葬礼,据《后汉书记载,会葬前的十多天,有高约丈余的大鸟,飞集柩前,俯仰悲鸣,泪下湿地,到安葬完毕才飞离。众人都惊叹不已。朝廷也感到杨震冤枉,就用诏书为他平反昭雪。当时,有人立了一个大石鸟像于杨震墓前,以作纪念。
点评:
衡量人生的标准看其是否有意义,而不是看其有多长。为了谋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会成为一尊美妙的雕像,受到后人的敬仰和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