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适可而止,过犹不及(1 / 1)

读史学心机 罗鲜编著 580 字 6个月前

嘉靖年间,朝廷有个忠于职守的官员,叫刘麟,他曾当过太仆卿,因为理财理得好,明世宗便提拔他当了工部尚书。

刘麟对工部的财物管理很严格,工部所属四司的财物都贮在后堂大库里。过去,司官出纳时手续不完备,常常出现冒领侵吞的事。刘麟接任工部尚书后,特地上书奏请明世宗专门任命一位郎官来主持出纳。明世宗很赞赏刘麟这一建议,还特地赐给后堂大库一个名号:“节慎库”。

刘麟不仅对工部财物管理严格,对其他部门到工部支领财物也审查得很严格。有一次,锦衣卫指挥骆安提出侍卫军的衣履不够,要以红盔军的规格请朝廷发放衣履。红盔军是朝廷的仪仗部队,衣着向来比较讲究。刘麟认为侍卫军虽然也是一支特殊部队,但完全比照红盔军的规格,是不妥当的。官司打到明世宗那里,明世宗觉得刘麟有道理,于是改为朝廷拨少量的款项,由侍卫军自制衣履。以后每五年拨一次款,节约了朝廷不少开支。

刘麟还上疏给明世宗,提出国家节约财政开支的十四条建议,革除内府诸监局冒领侵吞的弊端。明世宗很赞赏刘麟的建议,让内府各部门一一执行。不过,这一来内官们却恨透了刘麟。

不久,明世宗采纳谏官的意见,停止中外杂派工役。刘麟便发牒文将浙江、苏州、松江等地的织造也都停止了。刘麟疏忽的是,江南织造中有一小部分是专门为皇帝后妃们提供袍服的。于是,内官刘勋见有机可乘,便在明世宗面前告了刘麟一状。节俭节到皇帝头上,这还了得,于是乎,刘麟便被革职还乡。

户部尚书梁材的命运同刘麟有相似之处。梁材砥节守公如一日,明世宗一向很看重他。逢到考察京官,命梁材主持;逢到有重大案件难审理,又命梁材兼掌刑部事。明世宗曾感叹地说:“如果有十二个像梁材这样有能力的尚书,我可以无忧天下了。”

当时京城大兴土木,调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武定侯郭勋以班军实际人数不足,要求朝廷拨银两另外雇役民夫。梁材坚持不拨款,郭勋大为气愤,便向明世宗告状。梁材辩道:“京师班军实有四万余人,已经足够了,不必再雇役民夫消耗国库。”明世宗对梁材节约开支的做法颇为赞赏,所以没有同意郭勋的要求。

郭勋十分气愤,便翻出过去的老帐,向明世宗告状,说梁材向来不按规矩办事,随意“变乱旧章”。原来,几年前,明世宗因为崇尚道教,常常请道士设坛斋醮,需用大量龙涎香,而龙涎香是贵重物品,梁材为节约开支,常常以购置不到为由,只偶尔提供一部分,所以当时明世宗为此一直很不高兴。现在郭勋翻出旧帐,明世宗便想到龙涎香的事,果然大怒,于是,以梁材“沽节俭之名而误事”的罪名,撤了梁材户部尚书的官职。

所以封建社会里,皇帝虽然经常表彰节俭理财,但是一旦理财理到皇帝头上,理财者就没有好下场了。

点评:

办任何事情都要“因事制宜”,都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尺度,千万不可做得太过,正所谓“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