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吕布:狼子群心,诚难父养(1 / 1)

读史学心机 罗鲜编著 973 字 6个月前

俗话说:“人无信,则不立”,如果一个人出尔反尔,不讲信用,那么,他就不会取得什么成就,最终只会落得个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吕布(?—198年),字奉先,东汉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三国志·吕布传》说他“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在当时颇有威名。吕布靠着一身高强的武艺,很早就被并州刺史丁原招致麾下,用为主簿,“太见亲待”。灵帝死后,吕布跟从丁原来到洛阳,参与了诛杀宦官的行动。是时,西北军阀董卓率京州兵进驻洛阳,欲行篡权之事,丁原的武装是他深为忌怕的力量。于是,董卓便暗中派人以高官厚禄引诱、收买吕布,让他刺杀丁原。吕布这个见利忘义的小人,立刻“斩原首诣卓”。丁原所部很快就被董卓所吞并。吕布以待他如子的上司的头颅,换取了骑都尉的官职,他又厚颜无耻地拜董卓做义父,整天跟随董卓,鞍前马后做保镖。董卓对他“甚爱信”,很快将他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大加笼络。一时间,二人真的好像亲如父子,关系甚是密切。

然而好景不长,董卓为人“性刚而褊,忿不思难”。有一次,吕布不知怎么惹恼了他,他竟然抄起铁戟就向吕布刺去,若不是吕布躲得快,肯定就会死于非命。吕布由此对董卓怀恨在心。吕布本是个惯于偷香窃玉的好色之徒,他利用值事中阁之便,和董卓宠爱的一个侍婢勾搭成奸,虽得床第之乐,但又常因担心奸情败露而惴惴不安。恰好此时司徒王允正在密谋刺杀董卓,便利用吕布“忧死不暇”的心理,将他拉为同党。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吕布乘董卓上朝之时将其杀死。这虽然算是一件为民除害的好事,但吕布的直接动机却没有如此高尚,他所想的,不过是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谋取高官厚禄而已。

董卓死后不久,其部将李催、郭汜等人攻人长安,吕布战败后率领数百骑兵逃出武关。因为他两杀其主,时人“恶其反覆”各路军阀或对他冷而淡之,或对他忌而畏之,或对他围而攻之,几年之间,吕布的处境很是狼狈。但此时的吕布,仍不改其变诈反复的恶习,在相互攻伐的军阀混战中,东家一粥、西家一饭,叛附去留,全依利害而定。数年之间,他虽然累累若丧家之犬,但也几次逢凶化吉。一直到了建安元年,他又一次表演了背约卖友的丑剧,从刘备手中夺取了徐州,这才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夏,吕布来到徐州投靠刘备。当时,刘备自领徐州牧,兵马甚众,而吕布则刚刚被曹操大败于钜野,身边只有一些残兵败将。所以,在初见刘备时,他不兔人穷志短,对刘备毕恭毕敬。他故作亲热地时刘备说:“我与卿同边地人也”,然后,就向这位硬攀上的“同乡”大诉其苦,先是大骂“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耳”,然后,又不顾礼俗地硬把刘备拉入帐中,“坐妇**”,让他的夫人向刘备跪拜行礼,以勾起刘备的恻隐之心。酒宴之上,他又主动提出与刘备约为兄弟。这洋,终于使刘备勉强同意他在下邳之西暂住。第二年元月,袁术发兵进攻徐州,刘备亲率大军迎敌,双方在盱眙、淮阴一线经月交战,“袁术与吕布书,劝令袭下邳,许助以军粮”。早就不甘居人之下的吕布立刻“引军水陆东下”,突袭下邳,打败张飞,浮获了刘备及其将吏的家属。刘备闻知后院起火,仓惶退兵,被袁术大败,其部卒“饥饿困乏,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无奈之中,他只好向吕布投降求和。吕布因“忿袁术运粮不继”,便又与袁术反目,并将刘备的徐州牧夺来自任,封刘备以豫州刺史的虚衔,放还其家属,又令刘备屯军小沛,收拾残兵。二人相约共击袁术。但局势稍一安定,他就再一次背信弃义,发兵攻打刘备,将他赶跑,时人见此,莫不寒心。曹操斥责吕布为“狼子野心,诚难久养”的无耻小人,说待吕布犹如养鹰,“饥则为用,饮则扬去”。建安三年,曹操俘获吕布,吕布又故伎重演,一再表示要“竟股肱之力为公前驱”,曹操吸取了刘备养虎遗患的教训,根本不为其扩言卑词所动,在嘻笑嘲弄之间,将其缢杀。

我们谴责吕布,主要不是着眼于他在封建道德上的亏损及人格的卑下,而是从政治倾向着眼。在东汉末年军阀混乱、天下大乱的形势下,历史发展所需要的,是曹操、刘备这样有志于“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的英雄豪杰。他们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利益,其言行之中也不乏狡诈乃奸恶,但其行动在客观上却能符合历史潮流,在政治上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而像吕布这样缺乏政治头脑和眼光的野心家,胸无大志,利令智昏,一言一行完全受其极端强烈而狭隘的自私心里所支配,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杀主卖友、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疑代表着一种落后、腐朽的势力。

点评:

吕布最后的结局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却是他的整个人生。“人无信,则不立。”因此,他必然只能扮演一个可憎可恨的跳梁小丑的角色,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