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里,女人总是稍逊于男人的。但是,女人也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打得一片天下,让男人刮目相看,甚至敬佩有加。纵观历史长河,女人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也曾手握重权,也曾和男人一样比肩而立,试问古今风流人物,巾帼何曾让须眉!
1.让男人刮目相看:庄妃计收洪承畴
在传统观念里,女人总是稍逊于男人。但是,女人也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争得一片天地,让人刮目相看,甚至敬佩有加。如此说来,女人又有哪一点不如男人呢?这当然不是凭空道来,而是有历史为证。请看庄妃的故事: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年仅十四岁的博尔济吉特氏,从遥远的蒙古科尔沁大草原来到盛京,嫁给了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四贝勒皇太极。她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永福宫庄妃。清初的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国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她在皇太极生前的十几年时间里,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或许正因如此,才促使她积极努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皇太极亲率清军阀明。松山一战,大败明军,生俘明军主帅,蓟辽总督洪承畴。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臣,收服此人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意义重大。皇太极将洪承畴押到盛京,亲自和手下大臣轮番劝降,但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皇太极为此颇费踌躇,食不甘味。
庄妃见皇太极在后宫颜色不悦,便问道:“陛下何事不乐?”皇太极便告诉了她事情的原委,她听后说道:“既不投降,就杀掉成全其名节好了。”皇太极说:“哪有这么简单!此人是中原有名才子,文武双全,朕想得天下,非要此人不可。”说时,眉头倒皱,连声叹息。
庄妃听此事如此重大,便低下头来想道:大凡男人一般不怕硬来,何妨用女人的温柔手段,劝其来降呢?当下无言,转身入内。皇太极急于坐朝议事,对庄妃也没留意。
再说洪承畴自被俘以后,立志做明朝忠臣,不肯投降。范文程等清朝大臣,甚至皇太极亲自出面劝说,皆未说动。但皇太极决意收服他,便格外加意看待,将他留在内院客馆,并差数十个美女服侍。洪承畴抱定宁死不降的决心,虽有山珍海味,也粒米不沾。他见劝降的人太多,索性闭门不见,数日下来,身体已很虚弱。
这天夜晚,洪承畴闭目躺在**,昏昏沉沉,似睡非睡,蓦听房门一动,进来一人,轻轻走近床边。他懒得去管,仍微闭双眼,一动不动。只觉进来之人慢慢坐在床边,轻轻替他掩了掩锦被,便再无声息,只是顿觉异香扑鼻。这样过了很久,洪承畴心中奇怪,此人来此何意?便微微睁眼望去。只见是一个满族装扮的绝色女子,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一双纤纤玉手,捧着一把玉壶,正用温柔的双眼微笑着注视自己。洪承畴暗想:房里的那几个侍女,皆不及此女艳丽动人。虽作此念,但也不去管她,闭上眼睛转身向里,复又昏昏睡去。过了一会,女人又在为洪承畴掩被,动作更加轻柔。洪承畴连日来认准一个死字,精神自然十分紧张,突然出现一个女人的温情体贴,难免心中一动,再也难以处之泰然,便回过头来问道:“汝是何人?来此为何?”
只见那女子嫣然一笑,说道:“妾闻先生是中原才子,心中敬慕,特来侍候。”这洪承畴是战败被俘之人,连日心情烦恼痛苦,很想有人来安慰排解,便自然搭起话来。那女子先问了他被俘经过,又问了他家中亲人情况,言语中充满了关切和同情。这都是些牵动情肠的话题,不免勾起洪承畴内心的酸楚,不觉滴下泪来。那女子见洪承畴伤心,眼圈一红,也陪着落下泪来,便劝慰道:“事已至此,先生且不可轻生,应从长远计议才好。”说完,很自然地将怀中的玉壶递到洪承畴嘴边。洪承畴见女子双眼充满了恳求和关切的神情,便张口吃了几口,呷呷味道,竟是上好的参汤。他欠起身来,对那女子十分感激,问道:“汝如此待我,究是何人?”那女子无奈,只好说道:“妾乃今上之皇妃,陛下命妾来服侍先生。”洪承畴听了大吃一惊,翻身下床,跪倒在地。庄妃笑着将他扶上床,款款言道:“我家皇帝十分敬慕先生的才学,故遣妾来抚慰先生。皇上并无他意,请先生且勿多心。”边说边用眼观察洪承畴的神色。洪承畴微微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默然无语。庄妃见状,接着说道:“其实,我家皇帝并不想夺明朝江山,所以每每投书议和,怎奈明帝刚愎自用,听信佞言,故而屡起战端。今先生且暂居我朝,为双方主持议和,两下息争,使两国生灵免遭战乱,岂不功德无量!先生可修密书一封,报告明帝,使其知先生‘身在满州,心在本国’之意。眼下明朝内乱相寻,明帝既知先生为国调停,断不致为难先生家属。这样一来,先生既报了国,又保了家,岂不两全!”
庄妃一席话,于理虽不情愿接受,于情却真挚感人。洪承畴见皇太极如此看重自己,且更为庄妃情意所动,便一改不肯降清的决心,剃头结辫,做了清朝的大学士。后来,果然忠心耿耿地帮助清朝统一了中国。
庄妃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降服了洪承畴,解决了一个使满朝君臣都束手无策的难题。不仅提高了她在皇太极心目中的地位,就连诸王贝勒和文武大臣,从此对她也刮目相看。
感悟:
自古以来,女人就落了个弱者的名声,但是纵观历史的长河,女人也曾立下过赫赫战功,也曾手握重权,也曾和男人一样比肩而立。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必让须眉,试问今日风流人物,有多少女强人立足社会各界!
2.开国皇后的光芒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帝主很多,开国皇后似乎并不多见。而马皇后就是这不多见中的一个,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她如同一颗明星划破了历史的夜空,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也给了男权社会重重的一击。
朱元璋早年寄身寺中,暂做和尚,穷困潦倒,后见郭子兴起兵反元,就投到郭子兴的军中。郭子兴见朱元璋气宇不凡,相貌出众,也十分看重。朱元璋作战勇敢,智勇兼备,打了不少胜仗,郭子兴对他就更加器重。不仅提拔他为队长,还在夫人张氏的提议下,把义女马氏许配给了尚未成家的朱元璋。她便是后来的马皇后。
至正十三年(1353),郭子兴由于受彭大、赵均用两个将领的排挤,到滁州驻守,赵均用一直想加害郭子兴,亏得朱元璋用计贿通了赵均用的左右,接郭子兴来到滁州,朱元璋等人共推郭子兴为滁阳王,当地的所有军马,都归朱元璋节制。
朱元璋带领军队驻守滁阳(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北)时,忌恨朱元璋的人散布谣言,说朱元璋手握重兵,为了保全实力,不肯出战,就是出战,也不尽力。郭子兴性情耿直暴躁,信以为真,把朱元璋的得力战将都调到自己的部队,削弱了朱元璋的兵权,对朱元璋也冷淡起来,遇到战事,也不和朱元璋商议,致使二人互相猜忌。
有一次,朱元璋打了胜仗,向郭子兴报功,但郭子兴只是冷淡地敷衍了几句。朱元璋非常懊丧,回到自己家中,长吁短叹。马氏见了,就关切地问:“听说夫君打了胜仗,我正为你高兴,为什么夫君却闷闷不乐?难道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朱元璋说:“你怎会知道我的事?”马氏说:“莫非是我义父薄待了你?”朱元璋被妻子猜到心事,更加烦闷,说:“你虽然知道,又有什么用呢?”马氏说:“你可知道义父为什么这样对待你吗?”朱元璋说:“以前怕我专权,已削了我兵权。现在怀疑我不肯尽力,我却争先杀敌。虽然打了胜仗,你义父仍然对我冷淡。我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了他,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
马氏想了一会儿,问:“你每次出征回来,有没有给义父礼物?”朱元璋听了一愣,说:“没有。”马氏说:“我知道其他将帅,回来时都有礼物献给义父,夫君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朱元璋愤然说:“他们是掳掠来的,我出兵时秋毫无犯,哪里会有礼物!就是有从敌人那里夺来的财物,也应该分给部下,为什么要献给主帅?”马氏说:“体恤民生,慰劳将士,理应如此。但义父不知道这些,见别人都有礼物,只有夫君没有任何表示,反而怀疑你私吞金帛,因此心中不高兴,这才薄待了夫君。我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你与我的义父前嫌尽释。”朱元璋问:“你能有什么办法?快讲出来!”马氏说:“我这里还有一些积蓄,你把它们献给义母,请义母向义父说明情况,义父一定高兴,不会再难为你。”朱元璋觉得十分过意不去,说:“既然这样,就按你说的办吧,不过这样有点太委屈你了!”第二天,马氏将自己积蓄的贵重首饰等物品一一捡出,送给义母张氏,并且说是元璋孝敬义父、义母的一点儿心意。张氏满心欢喜地告诉郭子兴,郭子兴神色怡然地说:“元璋这么有孝心,以前倒是我错疑了他。”自此以后,郭子兴对朱元璋疑虑渐释,遇到战事,都和朱元璋商议。翁婿和好,滁阳城从此巩固。
后来,郭子兴病死,朱元璋逐渐成为主帅,马氏也成为朱元璋的重要参谋之一。朱元璋每次出兵打仗,军中的文书多交给马氏办理。史书记载,马氏仁德慈善,有智计鉴断之能,爱好文史,朱元璋每次出征,文书之类均交马氏管理,即使在紧张仓促之中,马氏也未曾丢弃过。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率兵从和阳渡江攻太平,和阳空虚,马氏料定元兵必来劫掠义军的家属,便未经请示,就率领义军家属渡过长江。果不出所料,马氏的队伍刚过完,元军就向和阳进攻。
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同陈友谅会战于南京。当时,陈友谅的势力比朱元璋强大得多,很多人都认为很难取胜,城中人心惶惶,竟有人挖地窖埋藏金银。马氏却把自己的金帛拿出来鼓励将士,激励士气,结果,朱元璋大胜,消灭了陈友谅建立的“大汉”政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又攻克了苏州,俘虏了张士诚,于是,在扫平群雄之后,朱元璋于明洪武元年(1368)做了大明的开国皇帝,册封马氏为皇后。
马皇后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历尽艰险,不仅常常参与军事,在空闲时间,还带领妇女赶制军衣,可谓竭心尽智,劳苦功高,应算得上“开国皇后”。作为一个女人,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但最为难得的,是她在建国以后的表现。在她被立为皇后以后,朱元璋曾深情地对她说:“朕起自布衣,登得帝位,外靠功臣,内恃贤后,为朕司书,为朕随军,为朕亲缉甲士衣鞋,种种劳苦,不胜枚举。古称家有良妇,犹国有良相,今得贤惠如后,朕益信古语不虚。”马氏却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君臣同艰难。”马皇后的话,可谓语重心长而又适得其时。
朱元璋把她比作唐代的长孙皇后,马皇后谦辞不敢当,待到朱元璋要把马皇后的宗族故旧请入朝廷,授以爵禄,马皇后叩谢道:“爵禄所以待贤,不应私给外家,妾愿陛下慎惜名器,勿循私恩。”但朱元璋为了表示对马皇后的感佩之情,还是追封了她的父母,并设庙四时祭拜。马皇后的这番话,不仅令朱元璋倍加感动,就是放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今人听来,尚犹自敬佩。
马皇后起自寒微,一直不忘本色,虽贵为皇后,却过着较为俭朴的生活。平时,她衣不重彩,多穿丝麻织成的练布,过去的破烂衣服什物也总是修补再用。但她并非吝啬,在许多地方,她十分大方。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马皇后听说太学生有几千人之多,便问他们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当她得知太学生是由国家供应饭食时,便说:“太学生虽免去了饥寒之虞,但他们的家属却不一定有生活保障,希望能给那些家境贫寒的太学生以补助,让他们的妻子老小不至挨饿受冻。”还特别建议设立了红板仓,积聚财物赠送生员的家属,以保证太学生无后顾之忧,安心读书。
朱元璋刚开始制造纸币时,屡次试制都不成功。一天,他梦见有人告诉他说,如果想制成纸币,必须取秀才的心肝来才行。梦醒之后他想道:“这难道是让我去杀读书人吗?”马皇后听他说了这个梦,就对皇帝说:“照我看来,秀才们所做的文章,就是他们的心肝了。”皇帝听了很高兴,立刻命主管的官署找来秀才们进呈有关文章,加工来用,纸币果然就制造成功了。
马皇后做了十五年的皇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病重,医治无效,群臣纷纷纺求名医,督责医官,马皇后却很平静地对朱元璋说:“生死有命,祷祀何益?世有良医,亦不能起死回生。倘服药不效,罪及医生,转增妾过。”这种宁静安详而又慈悲的情怀使朱元璋及群臣大为感动。朱元璋问她有何遗言,马皇后说:“妾与陛下起自布衣,赖陛下神圣得为国母,志愿已足,尚有何言!妾殁之后,只愿陛下亲贤纳谏,如是而已。”言讫而逝,享年五十一岁。马皇后的这番不是遗言的遗言,至为朴实而又至为深刻。自朱元璋及群臣百姓,闻马皇后死讯,无不恸哭。
马皇后死后,宫中有很多追忆马皇后的歌谣,其一日:“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马皇后作为开国皇后,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机敏赢得了后人的赞扬和敬佩,她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感悟: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是男权社会,可偏偏就有女人不信这个邪。马皇后便是其一,她凭借自己超人的智慧向男权社会发出了挑战,并且取得绝无仅有的胜利,打破了男人执政掌权的神话。再一次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一样能做到!
3.冒死救父:感天动地女儿心
木兰代父从军的勇气和孝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里还有女儿冒死救父的故事,其聪明机智不禁让人击案叫绝,其孝心更是感天动地。试问天下男儿能做到这些的又有几个?
齐景公有一棵心爱的槐树,他派官吏小心地守护着,还在树的周围栽下了木桩,悬挂上木牌,上面写着他的命令:“如果触碰了槐树的就判刑,伤害了槐树的就要处死。”
有个人不知道这条命令,喝醉了酒,碰伤了槐树。景公知道后说:“这是第一个违犯我命令的人,要把他处死。”于是,便派官吏把他抓起来,准备严加惩处。
这个醉汉的女儿是个十分有智谋的人,她找到晏子的家,向晏婴的守门人说:“我是住在城外的一户人家的女儿,虽然不能满足相国的愿望,但请求在婢妾的行列中充个数。”晏子听了这样的禀报,笑着说:“难道我是贪恋女人的人吗?为什么年老了还有女子来私奔我呢?虽然如此,其中必有缘故。”于是令人叫那女子进府。
那女子进了相府的大门,晏子远远望见她说:“奇怪啊!她好像怀着很深的忧愁。”便把她叫到跟前询问:“你在为什么事情忧愁啊?”那女子回答说:“大王在槐树前悬挂木牌,说触碰槐树者判刑,伤槐树者处死。我父亲不知道大王的命令,喝醉了酒,不慎碰伤槐树,官吏要治他重罪。我听说,贤明的君主管理国家,不减少臣下的俸禄,也不增加国家的刑罚,还不因为个人的怨恨破坏国家的信誉;贤明的君主不因为禽兽而损害百姓的利益,不因为草木之故伤害禽兽,也不因为野草而伤害庄稼,这是因为贤明的君主懂得尊卑贵贱的缘故啊!现在,大王因为一棵槐树被碰伤就使我孤苦无依,这道命令的实行实际上是给齐国增加了新的法律。我听说,勇猛的人不依仗人的力量而跟单弱的人较量,贤明的君主不背人之常情而任意妄为。比如说,一个人收拾鱼虾,只要去掉腥臊气味就可以了,同不能在漆黑的夜里自己睡觉而让别人正襟端坐一样。发号施令,假如可以有利于国,对后世有好处,我的父亲就是死了也值得,但大王的命令却根本不是这样的,仅仅因为树木被碰了一下,就给我父亲治罪,这样的做法实在使我担忧,这样做会破坏国家的制度,有损国君仁义的美德,如果邻国一旦得知,就会说我们的国君爱树木而轻贱人命,难道可以这样吗?”
晏婴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说:“这样做确实是太过分了,我会为你在大王面前进言的。”说罢,就派人送这位女子回家。第二天,晏子将这事报告了齐景公,并说:“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欲望,推崇玩乐,把它弄到了威严不可侵犯的地步,做倒行逆施之事,伤了无辜之人,这是自古以来的贤明君主所极力避免的。现在,大王竭尽百姓的财力,使自己的饮食器具十分华美;您在树下悬牌明示,使其享有君王一样的威严,这就是倒行逆施的证明。触犯槐树的人要处罚,伤害槐树的人要判刑,这样一来,赏罚不公,名实不符,残害百姓也太深重了。大王如果再继续实行这种邪僻的行为,我真怕这样下去您不能再治理国家和百姓了。”
齐景公听了,恍然大悟,就立即命令取下牌子,取消了这项法令,赦免了她的父亲。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使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事实上,女儿哪里有一点比不上男儿呢?这里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齐地有一个名叫淳于意的人,家居临淄,曾作过太仓令(掌管城中粮仓的官吏)。他的医术十分高明,就辞官前往同郡阳庆处学医。三年后学成,于是辞师回乡,为人治病。
因淳于意医道高明,治好不少疑难病症,所以名声远扬,求医的人也越来越多,每日门庭若市,应接不暇。淳于意医术虽高,但日接百人,日久天长,就感到十分劳累。有时为避烦扰,淳于意故意离家出游,有时好长时间才归来。因此,当地有些病重的人,因得不到良医治疗往往死亡。病人家属遂将怨气指向了淳于意。时日长了,积的怨就越来越多,他们蓄意找他的麻烦,这就给淳于意带来了一场灾难。
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十三年)初,有人向官府告发淳于意,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草菅人命。地方有司依告将他捉拿入狱,判处肉刑,因淳于意曾为太仓令,地方官未敢擅施刑罚,于是上报朝廷。朝廷诏令,将他押赴长安。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不由地叹道:“生女不生男,急时无所用!”他的小女缇萦,听了父亲的叹言,一股救父之气油然而生。当即收拾行装,不顾众人的劝阻,随父入都,设法相救。
一到长安,淳于意立即被下入大狱。缇萦暂住馆舍,苦思良久,并无良策,只好拼死上书,替父赎罪。汉文帝是个较为开明的君主,他听说有少女上书,觉得非常惊奇,忙令左右呈上,展开一看,只见书中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判肉刑,妾暗自感伤,死者不能复生,经肉刑者不能复原,虽欲改过自新,也已没有机会。妾愿自没入官婢,以赎父罪,以使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文帝阅毕了她的奏章,动了恻隐之心,一个弱女子有如此的孝心,而且肉刑也显得实在过于残酷了。文帝手持缇萦的奏章,沉思了良久,遂提笔写了两道诏书:一诏写道:“特赦淳于意无罪,可挈女回家。”一诏写道:“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又无道可行,朕甚怜之!肉刑可使人断肢体,刻肌肤,终身难复,使人痛苦且不道德,这岂是为民父母者的本意?现令废险肉刑,以它刑代之!”
丞相张仓、御史大夫冯敬奉诏,遂将黥刑改为苦工,将割鼻改为笞三百,将断肢改为笞五百。自此,汉代肉刑皆被废弃。
民间有句俗语说:“养儿防老”,以上事实告知我们养个女儿又哪里会比养个儿子差!
感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这样写道:“姊妹弟兄皆烈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是说杨家姐妹得宠,皆烈士分封,光耀门户。这是对当时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的讽刺,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女子并不比男子逊色,有以上事实为证!
4.唐太宗的贤德助手:长孙皇后
对男人有影响的女人是母亲和妻子。好的母亲塑造了一个男人的性格特征,好的妻子塑造了一个男人的行为方式。所以一个男人成功的背后一定有一位好母亲或一位好妻子。
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皇帝身后必有一个了不起的皇后,他的江山社稷里,也有她的一半功劳。
长孙皇后13岁时与唐太宗成婚,当时年龄很小,不可能对唐太宗有什么帮助。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她被册立为秦王妃,此时就开始对唐太宗有所影响了。公元626年(武德九年),被册封为皇太子妃。八月,太宗即皇帝位,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崇尚节俭,为人十分平和,服饰用具,力求简省。太宗觉得她深明大义,对政务往往有很好的见解,就经常与长孙皇后谈论朝廷赏罚之事,皇后却非常谦虚,她引用《尚书?牧誓》中的话回答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我是个妇人,不能干预国家的政事!”太宗坚持与皇后谈论,皇后始终不发一言。在这一点上,她是十分明智的。但这并不是说她就什么都不管,而是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影响唐太宗。
长孙皇后有个异母兄长,名叫长孙安业,他酗酒,脾气暴躁,经常寻衅滋事,不务正业。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去世的时候,皇后和长孙无忌都还年幼,长孙安业就把他们兄妹俩赶回他们的舅舅家里,自己独霸了家业,不管他们两人。皇后对此事毫不介意,时常请太宗厚待长孙安业,长孙安业的官位做到监门将军。但他并不知道感恩戴德,后来长孙安业与刘德裕密谋叛乱,按照法律,太宗要杀掉长孙安业,长孙皇后叩头流泪说:“长孙安业死有余辜,可是他早年对我不仁慈的事,天下人都知道,现在若您对他处以极刑,人们会猜测是我倚仗皇帝的宠幸而报复自己的兄长,这对我倒没有什么,但损害了陛下和圣朝的威德和名誉却是件大事,您要慎重考虑。”唐太宗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长孙安业才得以免去死刑。
长孙皇后确实是出于为唐太宗和朝廷的声誉着想才这么做的,并不是为了替自己的哥哥说情。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皇帝早在少年时期就交往密切,二人可谓情投意合,又是辅佐太宗取得成功的元勋,并且很有才能,太宗对他十分信任,他经常出入内宫。太宗把朝廷重任委托给他,让他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而这一次,皇后坚持认为不可,对太宗说:“我既已托身紫宫,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让我的兄弟子侄在朝廷担任要职。汉朝吕氏、霍氏两家外戚专权,最后的结局是祸国殃民,应该引为教训,本朝不要重蹈覆辙,让我的兄长担任宰相。”太宗没有采纳皇后的意见,最终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来,虽然没有发生像长孙皇后所说的那样严重的情况,但长孙无忌的结局也是很悲惨的。
长孙皇后对太子李承乾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太子的起居条件很简陋,他的乳母遂安夫人常对长孙皇后说:“东宫的用具缺少,想奏请皇上、皇后予以添置。”皇后不答应,说道:“作为太子,所担忧的是美德不立、美名不扬,何必计较用具少呢?”
长乐公主为长孙皇后所生,太宗特别疼爱。到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命令有司,陪送的嫁妆要是长公主的一倍。魏征进谏道:“长公主应该比公主尊贵,感情远近虽有差别,但礼义是没有等级差别的。如果让公主的礼仪超过长公主,恐怕于理不合,请陛下考虑。”太宗回到内宫后,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皇后非常佩服魏征,叹息着说:“我听说陛下十分器重魏征,但不了解其中的缘故,听陛下刚才说的事,我才知道他实在是能用义来制止皇上感情用事,他真称得上国家正直的大臣了。我与陛下是结发的夫妻,深受礼遇,情义深重,可是每当进言时,我还要看陛下脸色行事,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臣下感情比我与您要远,礼节上又有君臣之隔呢。魏征实在是难得啊!韩非子因为向君主进言难专门写了文章来提醒君王注意,东方朔也说向君主进言不容易,确实是这样啊!忠言虽然逆耳,可是对行事有利。有关国家事务的意见,若采纳,则社会安定,若拒绝,则政局混乱,我诚恳地希望您仔细考虑,则天下人都十分幸运。”长孙皇后就是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唐太宗听从忠臣的劝告的。她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让魏征觉得因为减少自己女儿的嫁妆而对他有什么看法,就派内宫太监带着五百匹帛,前往魏征的住宅赏赐给他。
有一次,唐太宗在宫廷上被魏征毫不客气地顶撞了,他嫌魏征总是与他过不去,下朝后说:“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说后,立刻换上一套衣服,给唐太宗道喜说:“我听说,君明臣直,陛下有魏征这样的直臣,正说明陛下是明君。”唐太宗听了她的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转怒为喜,魏征因此避免一场大祸。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陪太宗住在九成宫,不幸染病,病势沉重,太子李承乾入宫侍奉,秘密启奏皇后道:“医药已经用尽,您的病不见好转,请让我奏请父皇赦免囚犯,并度人人道观,希望能得到上天赐福。”皇后不同意这种看法,说:“人的死生由命注定,不是人力所给予的。若做善事就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平时从未作恶;若做善事无效,又有什么福可求呢?赦罪是国家的大事,佛教、道教不过是产生在不同地域的宗教罢了,不仅国家政体无此弊端,而且是皇上所不作的,岂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扰乱国家的法令?”
听了母后的这番话,太子十分感动,不敢向父皇提出这个要求。太子把皇后的话告诉了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又把这些话奏闻太宗,太宗和侍臣们听了这些话,无不流泪叹息。朝臣们都请求大赦天下罪犯,太宗答应了朝臣的请求,长孙皇后听说以后,坚决要求撤销赦罪的决定,这个决定才没有实行。
长孙皇后在病危时与太宗诀别。当时,宰相房玄龄因为小的过失触怒了太宗,被免官回家,皇后强撑着病体对太宗说道:“房玄龄侍奉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可谓是个至忠至勤的人。您的各种定国大计,都是他参与策划,他始终不曾透露过一个字,他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希望您不要抛弃他。另外,我家族之人,侥幸成为皇亲,既然不是因德高望重而被抬举,就容易踏上危险境地,若要永久保全,一定不要让他们把握重权,只以外戚的身份朝见皇上就很幸运了。我在世时,既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死了也不要厚葬。况且所谓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让人们看不见。自古以来的圣人、贤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朝代,才大造陵墓,劳民伤财,被有智识的人们嘲笑。我死后只求依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埋葬我所需的物品,都用瓦木造就。俭薄送终,就是对我的怀念。”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6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享年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曾撰述古代妇女的善事,刻成十卷《女则》,皇后亲自为这部书写了序言。还著论批评东汉明帝马皇后,认为她不抑退外戚,使他们当朝掌握重权,是开其祸患之源而节其末节。并且告诫主管的官员道:“这些文章是我用来约束自己的。妇人的著述没有条理,不想让皇上看到,千万不要对皇上说。”皇后去世后,宫中的官员把这些事奏明太宗,太宗读了以后,把这些书拿给臣下们看,并且说:“皇后此书,足可以流传后代。难道我能割断思念之情吗?她常能规劝我,补足我的缺漏,如今,我再不能听到她的话了,我失去了一位贤德的助手,因此令人哀痛啊!”
在传统社会以贤妻良母来评价女人,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俗话说“母以子贵”,“妻以夫荣”,便是这种观念的极好体现。而现在流行的话是“男人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则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说的仍然是“母以子贵”,“妻以夫荣”的道理。然而,这并不是说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而是说女人在某种意义上是男人的改造者。
感悟: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个贤慧的女人。所以男人的成功有一半是属于默默为他付出的女人的。只是人们往往被男人的成功所迷惑,而忘了他身后的女人。没有她的牺牲,他又哪里会有今天的辉煌?太宗能认识到这一点也属难能可贵了。希望那些成功的男人在掌声四起的恭贺中回头看看身后的女人,其实她们有哪一点比你差呢?
5.深明大义担大任
在中国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其积极意义也远远大于消极意义。文成公主被派往西藏和亲,她传播了汉文化,加强了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为藏族的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成公主原为唐宗室之女,自幼被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收养在宫,在宫中得到钟爱,被封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受贤德的长孙皇后影响很大。长孙皇后为人仁厚恭顺,襟怀宽广,而且明事理、识大体,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长孙皇后还好读书,“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鉴,矜尚礼法”,甚至梳头时也手不释卷。
长孙皇后对文成公主十分钟爱,视为己出,但又不对她过分溺爱。她不仅常常用深入浅出的道理来教育文成公主,还以自己的言行为子女做表率。耳濡目染,文成公主也养成了贤惠端庄的高贵气质。
在帝后的呵护下,16岁那年,文成公主已经成为一个端庄娴静的美貌女子。她知书达理,多才多艺,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公元639年冬,松赞干布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率领一支一百多人的求亲队伍,带着五万两黄金和数百件珍宝,以及吐蕃最名贵的宝物——一件镶嵌着朱砂宝石的金甲,作为聘礼,向唐室求婚。聪明刚毅的禄东赞给唐太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唐太宗对他很赏识,答应选一位唐室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时,唐太宗首先想到的就是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初知太宗把她许嫁给吐蕃赞普,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与年轻英雄的松赞干布结婚,使两个民族世代友好,是一件莫大的好事。但毕竟要离开繁华的京都,离开疼爱关心自己的亲人,到气候多变,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与那些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这又使文成公主难免忧虑不安。
唐太宗对这个颇有长孙皇后遗风的公主宠爱有加,也是舍不得让她远嫁边陲的。但从大局出发,他也只好忍痛割爱,给了公主很多宽慰、鼓励和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