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巾帼不让须眉02(1 / 1)

这是最能体现文成公主顾大局、识大体的一面,公主自幼受皇上、母后宠爱,她可以拒绝入藏或让唐太宗再选一位公主入藏,即使太宗不答应,也绝不会把她怎样的,因为太宗非常疼爱她,或许是太宗看中了文成公主的明理懂事才喜欢她,总之太宗的喜爱,并没有把文成公主宠坏,因此个性坚强稳重的文成公主没有那样做,她深知入藏成亲的意义,更知入藏以后的艰辛,使其坚强不俗的个性卓尔突出。

公主一旦明白了自己赴藏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她也开始做精心的准备。她特意向父皇要了大量有耐寒抗旱特性的芜菁种子和其他谷物、药物的种子,准备到吐蕃试种。在她的妆奁里,除了大量的金银、绸帛和珠宝外,还有一批书籍,包括佛经、儒家经典、史书、名家诗文集等。公主又特别选择了种树、医药、历法、工技等书籍,准备在吐蕃进行钻研,把汉族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介绍给藏族人民。此外,公主一向供奉着的那尊释迦牟尼佛像也命人用小车装载,运到吐蕃。

一个16岁的女孩,远离亲人,不远万里深入到荒蛮之地,需有绝大勇气,面对入藏困难重重,她以顽强的毅力迎接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性格广博、心地善良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后,没有以大国公主自居,而是时时处处以身作则遵循吐蕃习俗。

云南是吐蕃最早发展农业的地方,生产以农业为主。在这里,文成公主亲自参加并指导她从中原带来的蔬菜、水果、药物、稻麦种子的试种。吐蕃原来的耕地、土地不加平整,大片地垦种,不打畦,也没有阡陌。这粗放的种植方法,水土容易流失。在公主的影响与教导下,吐蕃劳动人民开始学习汉族地区的方法,加筑田垄,开挖畦沟,使田野里阡陌纵横。现在藏族地区仍然保持着这两种种植方法,山南则是更为接近汉族地区的方法。至于耕地后打碎土块、除草等精耕细作经营管理方法更得到普遍的推广。文成公主带来的许多植物种子也在藏疆扎根生长,这极大地丰富了青藏高原的作物品种。经过公主的努力,吐蕃的农业逐渐向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看齐了。

文成公主还命令汉族工匠在许多水流湍急的小河上安装水磨,吐蕃劳动人民对于这种新机械从一开始就能够接受。当他们看见青稞麦碎为粉末,节省了劳力时,都欢喜若狂,奔走相告,并争相学习使用。由于带来的懂技术的工匠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藏族人民急于使用新技术的迫切愿望,文成公主建议松赞干布向唐朝请求派遣更多的碾磨工到吐蕃。不久,碾磨便在吐蕃各地普遍推广。汉族工匠和吐蕃劳动人民亲密友爱地相处,把技术无私地教给他们。文成公主还为这些工匠请命,让松赞干布下令免除他们的差役。吐蕃王朝相延不改,从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的千余年内,这些工匠的子孙始终享受着这种优待。他们对公主的恩泽念念不忘。

文成公主入藏时,把种桑养蚕、酿酒、制陶、造纸、碾墨、冶金等方面的工艺技术从唐朝带到了吐蕃。先前,西藏没有文字,仍停留在木头上划简单符号和结绳记事阶段,这不适应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热爱诗书的文成公主入藏后,发现了这一情况,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向松赞干布提出了创造文字的建议。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言听计从,马上派人到克什米尔学习,按照藏语的特点,造出30个字母的单音缀孤立语拼音文字。这对于促进西藏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密切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四书五经和各种诗文对吐蕃影响也很大。松赞干布对唐朝的高雅的风范特别羡慕,向文成公主请教其中的原因。文成公主告诉他,这都是饱读诗书、习学礼仪的结果。因此,在藏文创立之后,松赞干布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去学习诗、书,将许多汉族的典籍都翻译成藏文。同时,他还宴请了不少汉族文人,帮助拟写文书公告。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藏族人民的文化水平。

文成公主认为,音乐是全人类最优美的艺术,人人都应享有,所以,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一支乐队,他们演奏的精美的音乐对藏族人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乐师们经常为松赞干布和吐蕃贵族们演出。他们的乐器和演奏技巧为藏族的乐手们所借鉴,他们富有中土特色的演奏风格也使藏族人民耳目一新,藏族乐手们将这种风格吸收入自己的作品,丰富了本民族的音乐。这支乐队的乐器现在还遗留五千多件,一直被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里,绝大多数是弹拨乐器,色泽鲜艳、制作精美。每年藏历2月30日的“亮宝会”上,才和寺里其他文物一齐搬出,让人们观赏。这批保留了1000多年的乐器成为我国音乐上的珍贵财富。

文成公主到了吐蕃,还进行了许多旨在提高藏族文明程度的改革。她参照唐朝的律例法令,和松赞干布一起,规定了必须惩罚的杀生、偷盗、**、说谎等恶行十则,以及必须奖励的言语忠实、行为笃厚、帮助邻人等善行16要则。她的一系列活动,打通了吐蕃人民通向中原文明的道路。

公元650年,在文成公主入藏的第十个年头,松赞干布在一场流行性瘟疫中去世。

文成公主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十年的共同生活,使她和松赞干布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松赞干布英武的气质,好强争胜的性格,虚心好学的精神,尤其对公主的尊重、对唐蕃友好的执着,都被年轻的文成公主看成是一生的依托。现在,夫婿突然间撒手而去,并且在少数民族国家里,国王一旦去世,王妃的处境常常是很艰难的。今后到底怎么办,文成公主陷入了沉思。

唐高宗派来的吊唁的使者、左武侯将军鲜于匡济给她带来了两种选择:回长安或留在吐蕃。朝廷希望当然是后者。权衡再三,公主忘不了太宗皇帝要她帮助藏民、和好唐蕃的嘱咐,忘不了松赞干布对她传播先进文明、造福吐蕃人民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她已经爱上了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她舍弃不了爱戴她的淳厚朴实的吐蕃人民。她毅然决定留下来。

文成公主因性格沉稳、端庄而被唐太宗选中入藏和亲,最重要的还是她的深明大义。如果她不是深明大义之人,那入藏和亲的不知还是不是她了?她的命运又将如何,当然也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撇开其他的不说,文成公主入藏为藏族的社会发展以及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

感悟:

文成公主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一提的人物,她以柔弱美丽的身躯担负着盛唐与吐蕃人民友好往来的重任。单单是这一点,就能证明她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男人。一个纤纤女子如何能担当如此重任?归根到底是坚强稳重的个性感染着粗犷豪爽的吐蕃人民,是沉稳贤惠的品德熏陶着尚未开化驯服的异域民风。

一个女人居然如此深明大义,以柔弱的双肩愣是扛起了和亲的重担,她的贡献和恩泽一直被后人念念不忘。谁又能否认她不是一个比男人更强的女人?

6.谨慎多谋成大事

生逢乱世,能否自保就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了。然而一个柔弱女子,披坚执锐纵横疆场之上,纵横攻伐,她带领万千之众与李渊的大军一同推倒了大隋基业,这便是平阳公主。她凭着谨慎的个性,一次又一次躲过追捕;凭着其果断,疏散家资,结民众造反。一个纤纤女子如此纵横捭阖于风云变幻的乱世,由此可见她不单是女子中的“王中王”,堪称男子中的“王中王”也不为过!

平阳公主出身贵族,生逢乱世,她谨慎精明、多谋善断。李渊起兵之时,她以机警精明的个性躲过官府通缉。当李渊兵进长安时,她以勇武谋略率“娘子军”与之呼应,攻破长安,勇武精细,多谋善断的个性,使她与军旅结下了不解之缘。

平阳公主是李渊的三女儿,在父亲的教导下,她与兄弟们一起读书识字,习文研武,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而且文采斐然。

平阳公主从小就随父母在各地辗转迁居。饱览了各地的名山大川、军事要塞及其他自然风光,又接触了各地的风土民情,了解了很多社会现实,使她阅历丰富、眼界开阔、见多识广,这种非同寻常的成长道路就使她迥异于一般安居闺中的贵族女子,养成了遇事多思慎行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不管是治军还是为政,都是一大优势。少时的这番经历,使她对政治也有了敏锐的洞察力,两者的结合无疑使平阳公主以后的命运要与军旅结下缘分。

后来,平阳公主与柴绍结为夫妇。

平阳公主和柴绍婚后生活非常幸福,小两口恩恩爱爱,相敬如宾。虽说公主喜欢舞刀弄枪,谈论武艺,但温柔贤惠的天性使然,生活上她对柴绍照顾得无微不至。平日里夫妻二人或读诗书,或一起研讨兵书,习练武艺,这段相对平静的婚后生活,使平阳公主和柴绍的学识和武功都大有长进,为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后来,李渊调到太原任留守,平阳公主与柴绍仍留在长安,隋炀帝的暴政激起了全国农民起义。李渊也在这时起兵了。他分别给在外的儿子建成、元吉,女儿平阳公主送去密信,告知自己的起义计划,平阳公主本非等闲之辈,她同柴绍一直注意着时局的变化,并等着父亲的消息。这天,平阳公主和柴绍正在长安的家中研读兵书,父亲的密使突然来到。平阳公主和柴绍看了李渊和李世民的密函之后,便连夜商量如何行动。

考虑事情谨慎周密的人越是紧要关头,越能显示出冷静的处事原则,诸葛一生惟谨慎,未出茅庐三分天下,而平阳公主颇有诸葛之风。她认为,父亲和兄弟起兵之后,必须尽快夺取关中之地,才能有一个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否则难以立足。如果自己在关中一带集结力量,将来与父兄之兵遥相呼应,战事会顺利得多。

当天夜里,平阳公主便为柴绍打点好了行装,并一再叮嘱说:“父亲那边情况很难预料,万一他们提前举事,你在路上肯定会遭官府通缉,所以一定要谨慎行事,千万不可大意。”柴绍便赶在城门刚刚开启之时出城。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平阳公主只把柴绍送到府门口,她谨慎周密的个性从这一点中就能体现出来,这也是她能成大事的资本。

送走柴绍之后,平阳公主料到父亲可能马上举事,自己也得赶紧准备,她立即秘密地处理了家中的一些贵重东西,带上所有的金银细软离开了长安,回到雩县的庄园。

以平阳公主的个性,父亲起义她决不会袖手旁观的。平阳公主也深知,父亲起兵的头一个战略目标一定是关中。因为关中是富饶之地,经济比较发达,而且李渊是关陇豪族,在关中地区势力很大,所以有较大的感召力;另外地处关中的长安,是隋朝的都城所在,一旦攻下长安,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粮食和其他军备物资,关键是有利于扩大政治影响。为了响应父亲的起义,她便立即加紧组建武装。

当时附近的百姓因不堪隋朝的残酷统治,不少人被迫造反,有的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有的则成了打家劫舍的“绿林盗贼”。平阳公主便变卖了家产,散发给当地贫苦农民,吸引他们参加自己组织的反隋队伍,山中的一些亡命之徒也纷纷投到平阳公主帐下,很快就组成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于是,平阳公主在雩县宣布起义,响应父兄反隋起义。这支军队被人们称为“娘子军”。

平阳公主起义之初,雩县一带已有多支反隋的义军,其中西域胡商何潘仁领导的队伍势力最大,拥有几万人。他们以司竹园为根据地,何潘仁自称总管,并把避祸在家的前尚书右丞李纲掳进营中担任长史,为其谋划,屡次击败前来镇压的隋军。平阳公主认为,若能将这支队伍拉过来,必将壮大自己的势力,在雩县一带开创一个新局面,在关中一带造成更大的声势。于是,她就派自己的心腹家僮马三宝前往司竹园,打算说服何潘仁归于自己麾下。

马三宝为人非常精明,很会见机行事,他不仅武艺精湛,而且能言善辩。他来到司竹园之后,向何潘仁陈述利害,晓以大义,劝他认清大势,与平阳公主合作。何潘仁虽说是个西域胡商,但由于在内地日久,所以对关中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也认为,将来能成大业的必是李渊父子,所以也有意投靠,加上李纲从中发挥作用,何潘仁表示愿意率部归顺平阳公主。

李神通是李渊的从弟,也就是平阳公主的族叔。他本来居住在长安,但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之后,他自然受到牵连,幸好他及时得到了消息,才逃脱了官府的缉捕,潜入雩县南山。在京师大侠史万宝及河东裴勣、柳崇礼等人的协助下,李神通在南山聚众起义。

李神通听说平阳公主派人前来联络,合力攻打县城,非常高兴,于是率部前来与平阳公主会合。平阳公主与李神通研究之后,决定分两路夹击雩县县城。很快雩县被攻克,义军声威大震。义军队伍迅速扩大,仅李神通所部就已发展到一万多人了。攻克县城之后,李神通在此建立了根据地,他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以史万宝为副,裴勣为长史,柳崇礼为司马。平阳公主仍然驻扎司竹园,这样,两支义军互为犄角,并肩作战,成为关中地区一股强大的军事势力。

成事不能光靠力气,还要会用脑子。只有如此,才能逐渐获取成功。平阳公主多谋善断的秉性又显示出来了。

雩县及其附近地区此时还活跃着几支义军,分别由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人领导,每支义军多至数千人,少则数百人,他们各自为战,互不隶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斗争力量。平阳公主从收编何潘仁一事中尝到了甜头,认为这是壮大反隋力量的捷径,于是,她决定继续收编其他几支队伍。

平阳公主再派马三宝周旋于各支义军当中,对他们晓以利害。告诉他们:如此分散作战,稍有不慎就会被官军吃掉,所以惟一的出路就是联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被歼灭的危险,而且可以干一番大事业。平阳公主身为唐国公之女,不仅精通兵法,而且武艺高强,又能礼贤下士。她的父亲和兄弟已在太原起兵,很快将攻下京都,将来必成帝业,诸公这样落草为寇,不如及早找个出路,投奔平阳公主麾下,将来也可挣得个好的前程。

雩县地处关中要道,距长安不足百里。平阳公主所领导的义军力量迅速地膨胀,给京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得京师留守、代王杨侑惊慌不安。杨侑便召集刑部尚书兼京兆内史卫文升、左翊卫将军阴世师等人商量对策。他们一致认为,平阳公主所部活跃于京畿重地,实属肘腋之患,现在太原的李渊正在河东与屈突通激战,其意在夺长安。万一河东的屈突通有失,李渊所部与平阳公主所部即可形成对长安的夹击之势,如果这样,形势就非常危急了。所以应该首先消灭平阳公主,争取战略主动。

这样,卫文升、阴世师就多次派重兵前往雩县,企图剿灭平阳公主的武装,但每次都被平阳公主打得溃不成军,不仅没有剿灭平阳公主,自己反而损失惨重。在这几次战役中,平阳公主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她根据每次战场形势的变化,排兵布阵,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且非常强调各部之间协同作战,相互策应。在用人方面,她大胆重用马三宝、何潘仁二将,委以重任。他二人也确实不负平阳公主的厚望,能够忠心地执行平阳公主的战略部署,克敌制胜。卫文升、阴世师在尝到几次苦头之后,也不敢轻易发兵前来。

平阳公主在长安以西的雩县、始平、武功一带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根据地之后,便派密使偷渡黄河,向父亲李渊汇报了自己在京西的活动,并对下一步战略部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李渊得信后非常高兴,传令嘉奖了平阳公主。

公元618年3月,李渊登基,国号唐,平阳公主是这时才被正式册封的。

从平阳公主于司竹园起兵到攻破长安,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她成为一个拥兵数万、威震关中的女将军,可以说她的事业正在蒸蒸日上。但进入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却是激流勇退,交出了军权,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活。

唐高祖李渊一共生有19个女儿,但惟有平阳公主文武双全。特别是在李渊起兵之后,在夺取关中、攻克长安的过程中,平阳公主都立了大功,所以称帝之后,李渊对女儿们的赏赐,总是平阳公主的最为丰厚。

个性谨慎精明,在领兵打仗上无疑是一大长处,勇敢的谋略,在战争中无疑占了主动权,这些个性平阳公主都具备了,如此带兵之将焉有不胜之理!

感悟:

可以说平阳公主的成功凭借的是她谨慎果断的性格,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上官婉儿凭精明机敏保全了性命,虞姬虑事周全免去了自己日后受辱,梁红玉因精明果敢,大胆谨慎成事,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虽然这些都已是历史了,是历史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她们谨慎周密的思考方式却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今天是文明发达的社会,机会、机遇人人平等,没有必要再保守。该大胆进取时不要拘谨,但做事之前详细、周密也是必要的,何不仿效古人梁红玉、平阳公主,把自己的性格培养得果断精细、大胆谨慎,如果真是这样,成功也就不会远了。

7.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中国的宫廷本来是男人的天下,可却屡屡出现女人专权的局面,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就讲过,维持政权,要靠“法”、“术”、“势”,人一旦得“势”,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一样让人畏服,这里不是要为哪个性别鸣不平,而是要通过分析女人专权的现象,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的运作方式。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真正名副其实的女皇当然要数把唐朝的国号改为周的武则天了。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元月,长孙皇后去世,次年,太宗听说武则天长得端庄漂亮,操行方正,就把她召入宫中,立为才人,并赐名曰“武媚”。召她入宫之时,武则天年仅14岁,一般说来,这种年龄的女子都不愿离开父亲,况且一入深宫,如同生离死别。而小小年纪的武则天却把这看成是一个进身的机会,并且可以摆脱兄长们的管束和压抑,因此,她很高兴进入宫廷。当时,她的母亲“恸泣与诀”,武则天反到觉得大可不必,而是笑着劝慰母亲说:“我去见天子,怎么能知道不是福缘呢?为什么要哭哭啼啼,做儿女之悲?”

武则天为人聪慧,又爱读史书,爱考虑政事人情,遇事愿意多听多看多想,性格刚毅果断,几近残忍。据《鹤林玉露》记载:吐蕃国进贡给太宗一匹极其名贵的马,叫做“狮子骢”,十分猛烈强悍,难以驯服。太宗亲自去控驭,也无法制伏。当时,武则天侍立一边,大声说:“只有我能制它!”太宗忙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回答说:“我有三样东西可以制伏它。开始用铁鞭狠劲地抽它,如果不服,就用铁棍狠狠地打它,如果还不服,就用匕首刺入它的咽喉。”一个小小的宫女竟有如此的胆略和气魄,太宗不禁大为惊异。

从14岁到26岁的12年里,武则天只能在深宫空耗年华。她当时是正四品的才人身份,是最低级的内官,只能料理皇上的生活,无法取得太宗的宠幸。不久,太宗病重,武则天见太子李治经常出入宫廷探视,就灵机一动,希望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比自己小四岁的太子。于是,她就想方设法地接近太子,并取得他的好感。太子李治生性懦弱,遇事没有主张,乍遇武则天这么一个美貌端庄、通达事理而又善于理事的年轻女子,不禁倾心。

不久太宗病重,他担心西汉吕雉专权的局面再度出现,便决定把武则天赐死。一天,太子李治和武则天一起在床前服侍太宗,太宗对武则天说:“我自从得了痢疾以来,医药无效,反而越来越重。你多年服侍我,我不忍心把你扔下,我死以后,你打算怎么办呢?”

武则天一听,即刻吓出一身冷汗,但她很快地镇静下来,对太宗说:“我蒙皇上的恩宠,本该以死来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但您的身体未必不能痊愈,所以我也不敢马上就去死。情愿削去头发,披上黑衣,吃斋拜佛,为圣上祈祷,聊以报答圣上的恩德。”武则天的回答非常机智,在当时看来,惟有出家才是一条自我保全之道。

太宗想了一想说:“好吧,你既有这个想法,马上就出宫去吧,也免得我替你操心!”武则天如同得了大赦令一般,急忙收拾行装,准备出家为尼。太子李治虽然不舍,但也无法挽留,后来听得太宗喃喃自语说:“我本想把她赐死,又觉得实在不忍心,她既削发为尼,也就罢了,世上总没有尼姑当权的。”

不久太宗驾崩,武则天就和一些没有生育过子女的宫女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子李治即位后,对武则天十分思念,无由把她请回宫中。

到了唐太宗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唐高宗(即太子李治)借父亲忌日去感业寺进香为名见到了武则天。史书上记载说:“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唐高宗虽然思念武则天,可因为她曾侍奉过唐太宗,还是不敢公然把她接回宫中。两人相见一事被高宗的王皇后知道了,当时,高宗正宠爱萧淑妃,王皇后吃醋,就鼓动高宗把武则天接回宫中,目的是为了分萧淑妃的宠。有皇后的主动支持,高宗这才把武则天接回宫中。武则天在进宫之初,非常清楚自己的境地,就采取了卑躬屈膝的态度奉事皇后,皇后十分喜欢她,曾多次在高宗面前说她的好话。但不久,高宗就专宠武则天,把她封为昭仪,皇后与萧妃同时失宠,于是,两人就又联合起来对付武则天,武则天胸有城府,并不惧怕。

但是,王皇后是有强大的门阀土族势力支持的,当武则天怀孕的消息传出以后,王皇后因自己没有生子,就十分恐惧,恐怕武则天一旦生子,自己的皇后之位以及未来就会受到威胁,于是,就联络她的舅父中书令柳爽等人,立后宫刘氏所生的唐高宗的长子李忠为太子,并把当时的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瑷、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等人拉进了辅佐太子的班子,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

宫廷内外联合起来抢立太子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武则天,从此她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即使没有当过太宗的妃子,也不可能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己出身寒微。她从此看清了,内廷中王皇后容不得她,外廷中士族大臣更容不得她,她处于内外夹击的地位上,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靠正常的手段是不行了。

武则天的性格是遇强则怒,迎难而上。她大肆结揽人心,凡是王皇后和萧淑妃不喜欢的人,她都倾力接纳,把自己得到的赏赐全都分给他们,因此,皇后和淑妃的动静她全都知道,每每把这些事情告诉给高宗。然而,只靠这些,还远远不够。

武则天在寻找时机。公元654年春,武则天生下一个女儿,极其灵秀可爱。王皇后听说,也前去探视抚抱。王皇后刚走,武则天就闻报高宗要来,她浑身一震,觉得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到了。于是,她把手伸进被窝,狠狠地掐住女儿的脖子,直到掐死,然后再把被子盖上,若无其事地出去迎接高宗。

等高宗进来,武则天承笑如前,毫无慌乱之举,待高宗打开被子想看女儿时,却发现女儿已经死了。武则天故作吃惊,大声悲号。高宗忙问左右的侍女,都说王皇后刚刚来过,高宗愤怒地说:“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又乘机历数王皇后的罪过,王皇后是有口难辩了。自此,高宗就下决心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踩着自己女儿的尸体往上爬是惟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还真无计可施,但就是这样,也非一帆风顺。

武则天早在掐死女儿之前,就已设法让王皇后的坚决支持者柳爽被迫辞职,现在剩下的关键人物是太尉长孙无忌,武则天请母亲去说情,并和高宗一起亲自去看望,封官许愿,软缠硬磨,一概无效。武则天终于明白,她是无法取得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的,于是,她到一群不得志的寒门庶族出身的官吏那里去寻找支持者,如中书舍人李义府、王德俭、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以及许敬宗等人,武则天在朝廷中得到了这批人的支持,她就软的不行,来硬的了。李义府首发其难,率先上表请求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永徽六年(公元655年)8月,唐高宗正式提出废立皇后事宜,

9月,贬褚遂良出朝。10月,下诏废王皇后为庶人,立武则天为皇后。11月,李勋主持册后典礼。第二年,太子李忠被贬为梁王,立武则天之子李弘为太子。

武则天当皇后的目的达到了,她的下一步计划是攫取权力。

武则天当皇后以后,当务之急是把原皇后一党彻底整垮。把王皇后、萧淑妃禁死于冷宫,把褚遂良贬死在爱州,逼令长孙无忌自杀,又杀柳爽于象州,韩瑷被逼死在振州,这些人的主要亲属也都被杀或遭贬谪。至公元659年,长孙无忌的权力集团被彻底摧垮,“自是政归中宫矣”。

公元674年8月,“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至此,长达十几年的皇后——太子权位之争以武则天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结。这场胜利,决不仅仅是武则天一人的胜利,也代表了一定的历史性的转折,因为代表寒门庶族地主的政治力量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武则天充分显示了她政治家的气魄,在称“天后”后的四个月,她即以皇后的身份向高宗提出了12条政治建议,史称“建言十二事”。这12项内容,是武则天经过对唐代社会长期的观察和仔细的研究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的,其中包括: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言;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终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人;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为了从观念上彻底打击旧的门阀士族,也多少有泄愤的目的,武则天另修《姓氏录》以取代太宗时期修的《氏族志》。《氏族志》不载武氏宗族,武则天受尽了恶气,这次,她重修的《姓氏录》,把皇后的家族列为第一,按当时官品的高下分为九等,凡五品以上的官员皆可入录,升入土流。这样,大批出身于寒门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蜂拥而来,确实给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一股生气,这对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确有好处。而那些关陇门阀士族的余孽们,完全丧失了凭祖先留下的族望而升官的政治优势。他们当然极为不满,讽刺《姓氏录》是赏军功的“勋格”,根本不是贵族志。但武则天不管这一套,她用行政的方式强行收回《氏族志》,推行《姓氏录》,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高宗疾病缠身,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势越来越重,他曾经想把皇位传给太子李弘。太子李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又加上“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颇有政治才能,因此,高宗对他甚为看重。但武则天却不喜欢他,有一次,李弘发现宫中幽闭着萧淑妃生的两位年逾三十的姐姐,就奏请让她们出嫁,还有几次也违忤了武则天的心意,使之失宠于母亲。其实,这是次要的,关键是李弘势必与武则天争权。于是武则天用毒酒药死了亲生儿子李弘,李弘死时七窍流血,很像他的肺疾发作。

李弘死后,立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为太子,经李弘之死的打击,高宗病势更加深重,头晕目眩不能视事,就想让位于太子,但武则天坚决反对,高宗只得打算让位于皇后。过了几年,高宗还是想让李贤监国,而李贤并不愿听武则天的话,于是,武则天就又以李贤“颇好声色”为由,把他废为庶人,押至京师幽禁起来,继而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高宗临终遗诏说:“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一次,中宗想让岳父韦玄贞为宰相,并授给乳母的儿子一个五品官,宰相裴炎觉得不妥,跟中宗争执起来,中宗年轻气盛,发怒说:“我就是把天下交给韦玄贞,又怕什么?”斐炎感到很害怕,就跑去告诉了武则天,为了防患于未然,武则天下诏“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改由其四子豫王李旦为睿宗,但睿宗住在另一个地方,不得参与政事。同时,武则天又派人逼死了废太子李贤。武则天清除了一切阻碍势力,准备好了登基称帝的一切条件,李唐宗室知道武则天称帝必然要除尽李氏宗族,所以十分害怕,人人自危,不断有人起义。

在武则天临朝称制后的第七个月,扬州发生了徐敬业叛乱,朝中宰相斐炎也与之相勾结,可谓内忧外困。但武则天临危不乱,她先不失时机地斩除了裴炎、程务挺等人,以除肺腑之患,又急调30万大军,在不到五十天的时间里平定了徐敬业之乱。

在镇压了这次叛乱以后,武则天果真决心清除敌对势力了。她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鼓励告密,二是严刑逼供,三是任用酷吏。武则天把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酷吏提拔上来,专门进行“肃反”,这三个酷吏每个人都杀了数千人,其中尤以来俊臣为最,所破获“罪犯”就连及千余家。武则天的这种十分过火的恐怖政策,造成了无数人的屈死。

当然,按武则天的想法,杀尽了李唐宗室,又使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确实是无人敢造反了。

至此,武则天的第三步计划其实已完全实现,至于做皇帝的名号,只是一个手续问题。公元690年7月,东魏国寺里的僧人写了几卷经书,书中说武则天乃是弥勒佛投胎转世,应该代替唐朝作净浮提主(即东方之主)。不久,侍御史傅游艺率领关中的百姓九百多人来到长安的宫门外,上表请求把大唐的国号改为周。武则天假装推辞,没有应允,但升了傅游艺的官,把他提拔为给事中。不久,朝中百官及宗室、远近百姓,四方边远地区的酋长以及沙门、道士一共六万多人,组成了一支极其庞大的请愿队伍,重复傅游艺的请求。

武则天见“民意不可违”,只有顺从。于是,在公元690年9月9日,宣布改唐为周,立称号为“圣神皇帝”。她身穿皇帝服饰,光彩奕奕,在洛阳登上了大周皇帝的宝座。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就此正式诞生了。

无论如何,武则天还是像一颗流星划过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苍穹,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引发着后人无限的思考。她的所有的意义,就在于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

我们绝不是做把古代社会的男皇制换成女皇制的无聊之想,只是想通过武则天的成败,看看女人为中国历史注入的活力,这对于从深层里解放我们的思想,或许不无好处。

确实,武则天的出现“留给史书一页新”,尽管“后人纷纷论古今”,她的历史意义却是谁也抹杀不了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真正女皇。

她死后在乾陵立了一块中国唯一的无字大碑。

她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能与皇帝合葬的女人。

的确,武则天的众多唯一给史书增添了新的一页,尽管后人众说纷纭,但她却是真正的唯一的一代女皇。

她所占的“唯一”实在太多,在无数杰出的古代女性当中,在数不清的争权称制的帝妃皇后当中,能占得到一个“唯一”的,就已很了不起,而武则天却在许多方面都“创下了历史记录”。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做一场群雄逐鹿的运动会的话,那么,武则天不仅囊括了女子项目的绝大多数金牌,连男子项目的一些奖牌,她也当仁不让地摘走了!

感悟:

我们不想无聊地为哪种性别来鸣不平,相反对武则天这样的女皇还要抱应有的肯定和赞扬的态度,只是想提醒一点,在中国传统社会,男人卑视女人,压抑女人,甚至不把女人当人看待,但一旦女人得势,那些男人们又仿佛忘记了她们是女人,就好像她们个个都是女菩萨一般,是天生统治者。其实,这正是人的劣根性所在。当然,中国宫廷终究没有成为女人的天下,但女人却屡屡得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