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让我们深深地意识到说话是有谋略的。而且说话的谋略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它是一门堪称精深的学问。古人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而人世间,官场上,竞争中,有老实可靠,也有尔虞我诈,有诚实守信,也有钩心斗角,所以说话一定要有分寸,讲谋略。
1.君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说话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和地位,该说该做什么,不该说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稳重,这是处世精明老练的表现之一。
李勋是唐代初年的大将,原名徐世勣,参加过瓦岗军,失败后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单名勋。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勣任司空,为人机巧,行事谨慎。
高宗李治想立太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儿子,武则天却有,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
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陛下听到过这话,至今如在耳畔,没有听说王皇后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变更皇后,恳请好好选择天下的望族,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挡得住呢?”
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听不进去。
后来,高宗问李勣的看法,李勋生性乖巧,心想这个关键时刻超越自己本分发表意见,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
李勣左思右想,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马上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勋却因为应付巧妙,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长孙无忌等人的案子。
李勣可说是精明老练之辈,他的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堪称绝佳妙语,包容量极大,在不卑不亢的情况下将“球”踢了回去。
精明老练同投机取巧、阿谀奉承是两回事。在事情微妙棘手之时,只有高智商者才能巧妙应付,或者为避免引火烧身,或者为留有回旋余地,或者为摆脱纠葛纷争。
感悟:
人世间,官场上,竞争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弄权逞威、明争暗斗的事经常发生,如同家常便饭。敢于仗义执言,不怕同恶势力抗争,精神固然可敬,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做这种无谓的牺牲,并不可取。明知是以卵击石,倒不妨退避三舍,保存实力,待机再图发展。
君子不在其位,便不谋其政。越权插手,越俎代庖,饶舌多嘴,不是招人忌恨,便是招惹是非。这种人与仗义执言者又不同,他们因超越名分地位而引火烧身,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2.避实就虚,游说六国合纵
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他靠一张嘴巴居然能说动主高在上的君王,让人难以置信。但当我们了解了他说话的谋略,也就不难理解他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了。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纵横家苏秦游说秦惠文王失败后,身上穿着破旧的衣服,脚上穿着破草鞋,肩上挑着担子,十分狼狈地徒步回到自己的故乡洛阳。他不顾兄嫂和妻子的嘲笑,关起门来勤奋读书,困倦时便以锥刺股。一年之后,学业有成,苏秦又开始了他的游说活动。
此次出行,苏秦的目的是要使燕、赵、韩、魏、楚、齐六国缔结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之策。苏秦首先北上说服了燕文候,燕文侯十分高兴地对苏秦说:“我的国家是个小国,力量薄弱,西边受到强秦的威胁,南边又靠近齐国和赵国,齐、赵两国都是强国,现在你以合纵摈秦之策来开导我,让燕国参加合纵以安定燕国,我愿意率领全国百姓听从你的安排。”
燕文侯死后,燕易王即位,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向燕国发动进攻,夺取了燕国的十个城池。苏秦得知此事,便为了燕国去游说齐威王,齐吨王以上宾的礼节接见了苏秦。苏秦首先向齐王跪拜两次,祝贺齐国夺取了燕国的十座城池,紧接着又仰面朝天,为齐国吊丧。齐王非常震惊,按戈倒退了几步对苏秦说:“你这个人先是庆贺,后又吊丧,究竟是何居心?”
苏秦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人们在饥饿的时候,所以不吃毒药附子,是因为它虽然暂时可以吃饱肚子,终究还会死去,这同饥饿而死,同样都是令人痛苦的。现在燕国虽然弱小,却是强秦的女婿,燕易王的妻子正是秦惠文王的女儿,大王贪图燕国的十座城池,却和强秦结下了深仇。您的这些做法,是想促使燕国成为进攻齐国的先锋,使强秦作为燕国的后盾,把天下最精锐的秦兵招来进攻齐国,这恰恰如同是吃了毒药附子一样。”
齐王听了,非常恐惧,问苏秦说:“如此说来,那该怎么办呢?”苏秦回答说:“圣人处理事情,就是要‘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大王如能听取我的建议,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谦恭地向秦国谢罪,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秦国的缘故才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一定会感激大王;燕国不费吹灰之力而收回了十座城池,也一定会感激大王,这就是摈弃深仇而建立厚谊的办法。如果秦国和燕国都侍奉齐国,大王发出的号令,天下诸侯各国谁敢不服从?这种做法,就是使您以空洞的言词去顺从秦国,并以退还燕国十座城池换取了号令天下的成果,这也正是称霸天下的事业,转祸为福、转败为功的事业,大王您为什么不赶快去做呢?”
齐王听了,高兴万分,马上将燕国的十座城池奉还,并赠送黄金一千斤给燕国的王后,向燕国表示歉意。苏秦离开时,齐王一路上不断叩头,表示愿意与燕国结为兄弟之国,并且向秦国表示谢罪。
当苏秦离燕使齐时,有些大臣因嫉妒苏秦,便在燕易王面前说苏秦的坏话,挑拨苏秦与燕王的关系。他们对燕王说:“苏泰是天下最不可相信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国君主的身份甘居于区区苏秦之下,在朝廷上尊崇他.这是在向天下显示燕国的君臣与小人为伍。”
燕易王听信了谗言,当苏秦从齐国回来后,燕王不但不表彰苏秦收回燕国十座城池,使齐国向燕国请求修好之功,反而疏远苏秦,不再任用苏秦为官。
苏秦见自己对燕国的忠信举动得不到燕王的赏识,反而遭到燕王的冷落,知道是有人在燕王面前中伤于他,便面见燕王说:“我原是东周洛阳的一个鄙陋之人,当初步行数千里拜见大王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功劳,大王却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当官做事。如今,我作为大王的使者,从齐国索回燕国的十座城池,使处境危险的燕国获得了安定,而大王却不相信我。这一定是有人在大王面前中伤我,我的忠信之举却深深得罪了大王身边的人。可见,讲忠信是有罪过的。”
燕王说:“讲忠信又有什么罪过呢?”苏秦回答说:“大王有所不知,臣请求得到允许向大王报告一件因忠信而获罪的事。我的邻居有一个人到远方去做官,他的妻子难忍寂寞,便与别人私通。当得知丈夫快要回家时,同她私通的那个人非常担心,坐卧不安。那位妻子却说:‘您不必害怕,我已经准备好药酒等着他了。’过了两天,她的丈夫回来了,她指使小妾将药酒送给她的丈夫。小妾知道那是一杯毒酒,如果献上去,就要毒死自己的男主人;而讲实话,男主人就会驱逐自己的女主人。于是,她假装摔倒,把酒洒在地上。男主人大怒,扬鞭痛打了她一顿。她故意摔倒把毒酒洒掉,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她的忠心达到了这种地步,竟然免不了一顿鞭打,她就是因为忠信而获罪的人。我的事,不幸正像那个弃酒的小妾一样。我忠心侍奉大王,出使齐国,伸张了燕国的大义并且有益于燕国,如今竟然获罪。我担心,以后侍奉大王的人,恐怕没有人再对大王讲忠信了。况且,我游说齐王,如说不出打动齐王的那番话,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索回被齐国侵占的那十座城池。”
燕易王听罢,知道错怪了苏秦,连忙向苏秦表示歉意,仍旧像以往那样重用苏秦。
苏秦之智在于,当燕易王听信谗言、疏远他时,他既不动怒,也不以直言向燕王谏诤,而是以巧妙的比喻,向燕王叙述忠而见嫌、忠而获罪的事例,使得燕王幡然悔悟。
苏秦的语言说理性强,层层深入,使人信而不疑,难以回驳。他在向燕王叙述小妾弃酒、忠而获罪的事例之前,首先大谈忠信,并且表白自己对燕王的忠心。他为了燕国不辞辛苦往东游说齐国,到齐后大力宣扬燕国和秦国的威风,陈述齐攻燕、夺燕十城的恶果及归还燕国十城之利,以利害关系深深地打动了齐王,使得燕国不费一兵一卒便索回了失去的十座城池,摆脱了危险的处境,又使齐国主动与燕国修好。然后,他话锋急转,以小妾忠于主人,故意弃酒而遭鞭打的巧妙比喻来讽谏燕王。一番话说得燕王不能不信服,不能不幡然悔悟,从而痛击了有人对他的诋毁,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与地位。
苏秦以机变善谋处世,以雄辩的语言打动高高在上的君王,遂使自己位居六国众臣之首,声名远播四海,其处世之谋,不能不令后人景仰。
感悟:
在历史上,靠写书吃饭的人,中国不多,外国却很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一些诗人、学者也能够靠自己的劳动,即写文字挣稿费来养家糊口。但是,靠说话吃饭的人,外国几乎找不到,中国历史上却比比皆是。说客们几乎全是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取得安身立命的基础。凭此一点,说中国的语言交涉艺术为天下第一实不为过。
3.硬的不吃来软的:优孟正话反说谏庄王
正话反说,其特点是字面语义与字后本意(或所说句子的真正语义)完全相反。在某种特定情况下,采用正话反说的方法,倒能收到奇效。
话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争得中原霸主地位后,逐渐自大起来,而且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没有当年争夺霸权时的那种锐意进取精神了。一次,庄王得到一匹身躯高大、色泽照人的骏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庄王便从此一心扑在这匹马身上,不仅每日抚弄几次,而且还给它“衣以文绣,庇以华屋,席以露休,啖以枣脯”。不想此马没有福分消受,不久,便肥死了。庄王为之沮丧不已,好像死了贵妃似的。最后,庄王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以棺椁埋之,以大夫礼葬之。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众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奈他何。正当群臣撞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于是,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进见。问道:
“爱卿,何故大哭?”
优孟一边擦眼泪,一边如泣如诉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了。我请大王应该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赐以玉雕棺材,好木头作的棺椁,而且要全国老幼负土掩埋,通知邻国来唁悼。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你看重马而轻于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以为优孟之说,十分荒唐。庄王一听,却沉默不语,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低着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之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于之奈何?”
优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姜枣、椒兰等佐料,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常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你了。”
于是,庄王按优孟的主意办理,群臣与优孟一道,吃到了庄王爱马之肉,抹抹嘴巴,扬长而去。
君主有失,为臣讽刺劝止,这是古之常理。但是,楚王不但晚年爱马成癖,玩物丧志,而且在作出以大夫礼厚葬死马的决定后,听不进直谏的苦口良药,险些酿成大错。
优孟因侍从庄王多年,熟知庄王的性情,知道此时的庄王,忠言直谏、强行硬谏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正话反说”的策略,先顺着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在顺依顺颂中露出揶揄、讽刺。先指出楚国是个实力雄厚,了不起的国度,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得到,那么大王以大夫礼葬爱马有什么过分?应该以人君之礼葬之。这些话在庄王听来自然适意,甚至感谢优孟对自己爱马心情的深刻理解。但是,后来优孟把顺颂顺依之说自然地推向极端,或者说是水落石出,大王以国君之礼厚葬爱马,这着实是“贵马”之举,但是在它的反面是“贱人”。
感悟:
优孟正是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从称赞、礼颂楚庄王的“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庄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把楚庄王逼入死胡同,不得不回头,改变自己的决定。生活中,我们不妨适时地运用正话反说,想必一定能收到出奇的效果!
4.稽古喻今:甘夫人借古劝夫
对古人,古事,人们总是能以更客观的眼光去对待,所以借古说今更具有说服性和征服力。
三国时的刘备有位甘夫人,虽出生贫贱之家,然而长得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刘备驻守徐州时,闻甘氏艳名,便纳为妾。后来刘备的原配夫人糜夫人早逝,刘备便逐渐提拔、扶正甘夫人做了夫人。由于甘夫人天生丽质,加之肌肤白若霜雪,刘备常常在户外望之,犹如月下聚雪的景观一般,令刘备十分陶醉,连亡命途中,也与甘夫人时刻不离。反正甘夫人是他老婆,宠爱备至也无可厚非。后来,有位河南人献给刘备一个精巧的玉人,高三尺,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刘备爱不释手,便把玉人放在甘夫人房间里,使两者媲美生辉。在他看来,眼下自己有巴蜀这块地盘,而且外事内政有诸葛孔明这位丞相张罗,不用他操心,于是常常一边拥抱着甘夫人,一边玩味着玉人,口中还念念有词道:“玉之可贵,德比君子,况为人形,而不可玩乎?”为自己玩物丧志寻找借口。这可急坏了甘夫人。她倒不是因为刘备爱玉人吃醋,而是因为这样下去,复兴汉室基业何以成功呢?
甘夫人知道,刘备经过长期努力才由一文不名的贩夫而拥有了西川,建立了蜀汉政权。这固然可贺可喜,但这只是起头,应该更加发奋图强。因为刘备原有的计划是复兴汉室,灭曹操,吞东吴,统一天下。但是今观刘备,自从建立蜀汉政权以来,玩弄玉人,宠信小人,意志颇为消沉,大志即将磨灭。长此以往,哪里还能展现他原来囊括四海、复兴汉室的宏愿呢?甘夫人不能不忧虑。她几次想摔掉玉人,又怕刘备不高兴,几次想谏言,毕竟自己又是不参政的妇道人家,不好直言。后来,甘夫人终于从玉人本身触发起灵感,想到了春秋时代“子罕不以玉为宝”的典故,于是以此为谏辞,稽古喻今,说服刘备:
“古代宋人得以玉石,献给宋国的正卿子罕。可是子罕不但不接受,连看都不看一眼。献玉的人说:‘此玉成玉人状,是一块稀世之宝,故而才敢奉献给你。’子罕却说:‘我平生以不贪为宝贵,你是以玉为宝贵,若是将玉赠送给我,那么,你我都丢失了宝贝,你丢掉的是宝玉,我丢掉的是廉洁这块宝。’所以子罕不以玉为宝,在春秋时代传为佳话。”
正当刘备听得津津有味之时,甘夫人又说:“现在曹操、东吴都未消灭,陛下你却以一块玉石玩于股掌,你可知道,凡是**、惑必生变,千万不可长此以往啊!”
刘备听后,沉思了一会,终于撤掉玉人,摒绝奸佞小人,振作而务大计了。
甘夫人说服如何能奏效呢?正是因为她先以春秋时代子罕不贪玉的典故开场,使刘备听起来犹如习习春风,以为老婆只是与他谈论历史掌故,心理自然轻松舒畅,不会有反感和警觉。待到刘备解除精神防线,正欲垂耳听夫人的絮絮私语时,甘夫人却“篇末点题”,使刘备在遭受一击之时,顿时头脑清醒起来,意识到夫人讲典故的用意,同时也感悟到夫人之意是“苦口良药”,自己确实险些丧志,于是立即下定决心,幡然改进,撤玉人,拒小人,致力于经世治国之大计了。
感悟:
典故、名人、名言、名句,均是文化传统的精粹,蕴蓄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今人、今事又有着相通相似之处,恰到好处地借用古人、古事来说明今人、今事,而使对方由“古”联想到“今”,由“浅”联想到“深”,或在关键时刻,一语点破,以便对方明白己方的理脉和其中的道理,这种方法就是稽古喻今。
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我们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事实上,其中包含着十分朴素又非常深刻的处世道理和劝谏之法。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例子证明了这种劝谏方法的有效性,身为下属不可不引以为鉴。
齐宣王斩杀了谋叛之臣齐国大夫邾石父,并准备灭其九族,斩尽杀绝。邾石父的族人就跑来求救于艾子。于是,艾子来到齐宣王面前,问道:
“谋叛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么罪,要被杀呢?”
齐宣王说:“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废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与叛同宗者杀无赦’。”
艾子说:“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我听说以前公子巫在邯郸投降了秦国,公子巫不是大王的舅舅吗?那么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该连坐,希望大王马上自尽吧,不要因为爱惜自身而破坏了先王的法度。”
说罢,便从怀中掏出一根绳子来,郑重其事地献给齐宣王。
齐宣王哭笑不是,只好说:“先生,算了吧,我赦免他们就是了!”
这个故事里,艾子的进谏艺术实为巧妙。通观全篇,并无半句请求赦免邾石父族人之言,却最终使齐王心领神会,不得不作出妥协。究其奥妙,全在于艾子紧紧抓住了齐王的话,把“与叛同宗者杀无赦”的话作为判断的标准和原则,并引申到齐王本人身上,从而得出了“齐王当自尽”的荒唐结论。自然,齐王是不会也不能自杀的,那么,他只能对自己的那段论据作灵活处置了。就这样,艾子达到了劝谏齐王、救人生命的目的。
而最为精彩的是,齐王是“哭笑不得”,既要接受下属的建议,却又不能发火动怒,因为齐王不能否定自己的言论,也不想自己找自己的不是,结果,他最好的选择便是:听从劝告,体面收场。
以领导的话作为你评价事物的标准,会使你在劝谏领导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安全、有利的地位,因为领导是绝不反对别人引用自己的观点的,而且,它会激发领导的心理认同感和成就感,心生欣悦,或至少不会有所反感。再把领导的观点加以引申,最后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可行的结论,就会使领导得以醒悟,同时,也使你的观点得以巧妙的表达。聪明的下属是不会忽视这种委婉却是十分有效的劝说方法的。
有些时候,领导在言行上存在着某些不一致,而这一点,领导自身可能还未能领悟到。此时,下属不妨以他的上级的某些行为作为依据,来陈其观点中的某些不当之处,促成其顿然的觉醒。
北宋的名臣赵普,就深谙此道。
在开国之初,赵普总结前朝衰亡的经验教训,力主“强枝弱干”“削夺重臣大将的兵权”,为此,他曾多次劝谏宋太祖赵匡胤,希望皇上能把兵权集于自己手中,但均无效果。宋太祖固执地说,他们帮助我打下江山,我对他们也是恩泽有加,他们是不会背叛我的。赵普无奈,便顶撞宋太祖说,那为什么皇上你就能背叛你的主人呢?这是意指宋太祖发动的“陈桥兵变”,赵匡胤从那时起便自立为王,争雄天下。宋太祖听罢,默默无言,片刻之后,同意了赵普的建议。
后来,宋太祖在那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一幕中,就曾向手下的大将们表露了自己的忧虑,他说,如果有朝一日,你手下的士兵也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们能推辞吗?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赵普的话的确是触动了他的内心。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赵普先前的万语千言竟比不上他最后的一句话管用,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他做到了使宋太祖反观自身,从而使他真正领会了其中的利害,感受到了潜在的权力危机。
感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是要抓住对方的逻辑矛盾和论证破绽,巧妙地加以引申和铺陈,使其观点中的某些谬误和蒙蔽之识的荒唐性和片面性得到再现,从而使对方能够反观自身,得以自悟。
劝谏领导,此法实不失为明智而有效的策略。其中,它能够更好的说理自不待言,关键之处还在于,它是处处以领导之言、领导之行为依据的,能够首先取得领导心理上的认同,引发其深思,而不至于使领导对你首先产生敌意。
6.借喻明理,增强感染力
借喻明理,它能把精辟的论述与摹形拟像的描绘揉为一体,不仅给人哲理上的启迪,而且使你的话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正因为借喻明理有如此大之功用,所以它作为游说的一种重要方法常被人采用。历史上孟子批评魏国的梁惠王那个不彻底的“爱民”政策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战国时,经过春秋时期的多年战争,许多小国皆为大国吞并,国家数量较前明显减少。真正能够互相抗衡的也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号称“战国七雄”。而且七个大国之间,亦相互有觊觎之意。因此,这一时代并不比春秋时代太平。不过,有一点是春秋时所没有的,这便是七国之间除了扩充军备的竞赛之外,还有一种争夺民心的竞争。比方说,魏国的梁惠王主政时,就自称“爱民”,并且也实行了一种笼络民心的措施。为此,梁惠王在当时诸侯国中还颇有些名声。
一次,孟子专程赶到魏国,说要向梁惠王请教如何“爱民”。惠王十分高兴,心想倘若自己的“爱民”之誉,由孟子传播各国,各国民众不都要趋之若鹜吗?天下不就一统于我魏国吗?想到此,梁惠王十分得意,开言对孟子说:
“我对于我的国家和人民,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为之。河套内闹水灾,我就让老百姓迁移至河东岸,劝其在河套内种庄稼;河东闹水灾,我再让他们搬迁。考察其他邻国,好像没有像我这样用心治国、爱戴黎民的。”
孟子听了后,笑了笑,没说什么。梁惠王接着说:“尽管我这样尽心尽力,可是邻国的老百姓也不见减少,我国的老百姓也不见增加,这是什么道理呢?”
听到这里,孟子不再保持沉默了。因为他看到梁惠王是想向自己求教,于是便乘机开始游说:
“大王你喜欢打仗,我就以打仗作比喻,说明其中的道理,怎么样?”
“好的!”梁惠王答道。
“两军交战,双方一接触,一方兵将即丢盔卸甲而逃,有的逃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逃出五十步后停止。逃跑五十步的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是逃兵,你看合理吗?”孟子说完,笑眯眯地看着梁惠王。
梁惠王听了只是默不作声。也许他知道答案,但却没有回答。
“我认为不合理,只不过他们没有逃一百步远,但还是逃了,对吗?”孟子见梁惠王不说话,便自己回答。
梁惠王听到这里,还是不说话。于是,孟子便明确点题了:“大王要是明白‘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你就不要指望别的国家的人民往这里跑,本国百姓增多,别国百姓减少啊!”
游说到此戛然而止。梁惠王也知道了孟子是借用战争中逃兵“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讽刺他的临时“爱民”政策。由此,他明白了为何如此“爱民”,但“邻国之民不见少,本国之民不见多”的道理。
孟子去魏国的目的,是为了批评梁惠王临时“爱民”政策的不妥处,希望梁惠王推行自己提出的全面“仁政”方针。因此,当梁惠王主动请教他对自己“爱民”政策的意见时,孟子就抓住这一游说与建议的机会。由于梁惠王事先自己炫耀了治国业绩,因此,孟子要想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就不太容易。故而孟子经过思考后,决定先要批评一下梁惠王的“爱民”政策的优劣,又不好直接批评,只好借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隐指梁惠王临时“爱民”政策与其他国王的非爱民政策相比,只不过是战场上的后退五十步与一百步的事,其根本还并非真正爱民。这一比喻,不仅足以使梁惠王的临时“爱民”政策的虚伪性、不现实性遭受致命打击,而且也使梁惠王明白,自己的政策不是真爱民,要想真爱民,还必须制定别的带根本性的法规和政策。
感悟:
借喻明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比喻或打比方。它一般是借助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道理。
7.磨刀不误砍柴工:解除防线再进正题
古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谚语,如果斧子生满了锈,一点也不锋利,难免会影响砍柴的效率。同样,在说话中若是不能解除防线,要进入正题恐怕是有点困难的。反之,则就像用锋利的刀子砍柴一样事半功倍。
人们都知道“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此处的邹忌,运用的是“意他言己”的游说方法来说服齐威王广开言路,以求政通人和的。
战国时代,七雄之一的齐国,到齐威王时国力颇是强大。也许是因为功业皆成的缘故,威王逐渐地变得骄傲、固执起来,开始听不进逆耳忠言,政治上出现了危机。齐国的大臣都很忧虑,纷纷劝谏威王励精图治、居安思危、广开言路,使齐国在群雄争霸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威王听不进劝告,有时还险些把忠心直谏的大臣斩首。这样,众臣就逐渐冷了心肠,进言者日益减少。
邹忌,是威王的宰相,当时见到众臣谏劝齐威王纷纷失败的情形,心里十分忧虑。但是,他又一时想不出妙法,因为他知道硬谏、直谏是无济于事的。一天,他突然从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形里顿悟到谏劝齐威王的方法。
有一天,邹忌朝服衣冠,对镜梳妆,发现自己高高的个子,长得很帅,颇以为得意,见妻子进来,便问:“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你美得多,徐公哪能及你美哩!”其妻毫不迟疑地答道。
邹忌从房里出来,见他的小老婆正在外间梳理,便又问道:“我比徐公美吗?”
小老婆想了想说:“徐公远不及你美啊!”
第二天,有客人来拜访邹忌,邹忌在交谈中又想起前一天的话题,于是便向客人道:“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呢?”
客人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笑微微地说:“徐公的美赶不上你啊!”
邹忌听了这些赞誉,十分开心,但也有疑惑:“我真的比城北徐公美吗?”于是决定见城北徐公,以看个究竟。第二天,城北徐公来见邹忌。邹忌反复端详,又多次窥镜自视,最后他还是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公美。
明明自己的美远比不上徐公,为什么自己的老婆、小老婆、还有客人,都违心地说自己之美远甚于徐公呢?寻思良久,他突然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于是邹忌立即兴冲冲地去见威王。威王一见邹忌非同寻常的神情,立即问道:“邹卿今天为什么匆匆而来,莫非有什么急事要禀告寡人?”
刍忌答道:“不是有急事,只是一时有一顿悟,想告诉大王你啊!”
“丞相,请讲!”威王催促他。
“微臣前日偶然窥镜自视,自以为很美,并以此询问自己的妻、妾和造访的客人,他们也都说我的美远胜于徐公。我也知道自己可能不如徐公美。于是昨日专程召见徐公相比,一比之下,深知自己差得太远了。为什么妻、妾和客人明明知道我之美不及徐公,又都说我比徐公更美呢?原因在于:妻子说我比徐公美,是因为敬爱我;妾说我比徐公美,是因为畏惧我;客人说我比徐公美,是有求于我!”邹忌如此说了这番切身经历与体会。
“邹卿讲得有道理!”威王一听邹忌自述经历颇符实情,便脱口赞道。
邹忌听了威王的褒赞,又见此时威王兴致勃勃,便话锋一转,说道:“今天齐国地域千里,城池一百二十座。宫廷王后王妃,没有不爱戴大王的;朝廷群臣,没有不畏惧大王威严的;四境邻国,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你平时是很难听到真话,倒很容易受蒙蔽的啊!”
威王听到此,方才明白邹忌说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一经历的本意,细加回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激动地说:“对!”
自此之后,威王便改过自新。而且还颁布政令,号召全国说:“上至大臣,小至平民,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者,受上赏;能上书谏劝我的人,受中赏;能在私下议论,甚至发牢骚,能传到我的耳朵中来的,也可受到下等奖赏。”
政令刚刚颁布之初,大臣们纷纷入朝谏言,皇宫里热闹非凡;几个月后,陆陆续续地有人入朝谏言;一年之后,有人还想谏劝,可是没有什么话题,亦没有发现齐王有什么过错。自此之后,齐国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也都纷纷来朝见齐威王。
邹忌讽谏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在群臣谏劝失败而态度冷淡之后,放弃硬谏、直谏的方法,而是先跟威王讲了一个自己的私生活的故事,使威王听来颇感有味,易于集中思想。当威王心理上解除了反对谏言的防线后,邹忌再循序渐进地把话题引到事先预设的轨道上。等到威王明白说话的用意时,邹忌的讽谏已完成,这时的威王已无法排除已注入脑海的讽谏之言了。思而虑之,他不能不接受邹忌的谏言。邹忌运用“意他言己”的手法劝齐王纳谏,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能传为千古佳话。
感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思想总是有某种共同规律的。游说中积极发掘这种共同规律,寻找事物的关联处,通过现身说法,先自觉地解剖自己,再推及他人,以求得双方在思想上引起共鸣的方法,就叫做意他言己。
8.声东击西:师旷戏言释昏
所谓声东击西就是意在此而言他,历史上许多善于纳谏之人在纳谏的过程中经常运用这一策略。他们从不直接切入正题,而是想办法兜个圈子,绕个弯子,避开钉子,让对方自己领悟,从而不动声色达到自己的目的。
师旷是春秋时晋国大臣,著名的乐师,被尊为国师。虽然师旷生来就是瞎子,但是他特别擅长弹琴,而且辨音能力奇强。据说晋平公铸大钟时,众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准确,唯独师旷不这样认为。他的判断,后被另一位音乐大师师涓所证实。师旷不仅善辩音律,而且有学问、明是非,敢于进谏。当然,他进谏的方式非常巧妙,微言而有大义。
有一次,晋平公与群臣饮酒,自鸣得意地说:“当人君最惬意,天下人不敢违背他的意志。”
当时,师旷正好坐在平公的前面,听到这些话之后,就用琴猛撞晋平公,平公慌忙避开,琴碰到了墙上,把琴把都碰断了。
平公疑惑地问道:“太师你想撞谁?”
师旷说:“我听见有小人在大王的旁边胡说,所以就想撞大王身旁的小人。”
平公说:“你这是在骂我。”
师旷说:“这不是人君说的话。”
晋平公左右的人忿忿地要求杀了师旷,平公却说:“算了,把这作为我的警戒吧。”
师旷这一撞,确实使晋平公酒醒了,人君而自夸天下人不敢违背其意志的权力,这种独裁思想是塞言误政之源。师旷明知是平公说的,却假装糊涂,说是旁边有小人胡说而撞之,因这种话只出于小人之口,不是人君应说的话。平公被师旷这么一撞,这么一说,也认识到自己说错了,所以不仅没有为难师旷,反而重赏了他。
由于师旷深明大义,又忠于平公,平公很敬重他,常向他请教。一次,平公问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迟了。”
师旷却答非所问地说道:“为什么不点蜡烛呢?”
平公不满地说:“哪有当臣子的说这种话来戏弄君主呢?”
师旷说:“盲臣哪敢戏弄君主。臣听说,少年好学,如初出的太阳,壮年好学,如中午时的阳光,老年学习,如蜡烛之光。点起蜡烛照明,比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路不是好得多吗!”
平公说:“你说得很对。”
还有一次,晋平公问陪着他聊天的师旷说:“你生来便眼瞎,什么都看不到,这种昏暗一定很可怕吧!”
师旷答道:“天下有五种最昏暗的事,而我一种也没有,何怕之有?”
平公问:“怎么说呢?”
师旷答道:“群臣行贿来求得名誉地位,百姓受掠夺有冤无处诉,而君不醒悟,这是第一种昏暗。忠臣不被重用,而被重用的不是忠臣,低能的处高位,不正直的人统治着贤德的人,而君不醒悟,这是第二种昏暗。奸臣偷盗府库的钱财,还用奸计,掩盖罪行,贤能的人被放逐,奸邪的人却能够显贵,而君不醒悟,这是第三种昏暗。君主贪财,人民贫困,上下不和,可是却喜穷兵黩武,贪得无厌,把溜须拍马的人留在身边,将贤能的君子弃之一旁,而君不醒悟,这是第四种昏暗。不懂得大道理,法令无法执行,百姓不得安定,而君不醒悟,这是第五种昏暗。国家有这五种昏暗而不危的,从来没有过。臣的昏暗,只不过是小小的昏暗,对国家有什么害处呢?”
师旷眼睛虽瞎,分清是非却很明亮;晋平公眼睛虽明亮,看问题却往往昏暗,师旷便以其妙言为之释昏。一个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集众智才能成大事。如不准违背己志,不让臣下说话和提出不同的意见,自己必然被蒙蔽,将自己置于昏暗之中。平公以此为乐,故师旷用琴撞之,才使其清醒。社会在前进,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新形势,平公七十还想学习,这是大好事,虽嫌迟了些,师旷比之为点燃起蜡烛之光,总比不学而无所知,像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路一样要好得多。当平公说他眼瞎昏暗,他又借题发挥,谈了世间五种昏暗的事,而昏君的五种表现,涉及如何用人、安民、治国等大问题、大道理,这实是向平公提出警示:这五种昏暗,犯有一种便是昏君,足以亡国。意在使平公反其道而行,才能成为明君,治理好国家。
师旷往往透过一些小事情谈大道理,且其所论妙语连篇,故能发人深省。
说话是讲究策略的,想必没有人会喜欢“直肠子”。采用声东击西的原则,奠定听者接受的基础,这是说话的迂回战略。
感悟:
在待人处世中,有的时候对于犯浑的上司,下属需要给他泼点冷水,使对方达到清醒的目的。然而,毕竟上下尊卑不同,下属不能直来直去批评上司,否则以下犯上哪能有自己的好果子吃?这时候不妨试试此招,保证屡试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