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侠客道(1 / 1)

本章讲申包胥、侯赢、冯谖、鲁仲连、荆轲、豫让、唐雎、邓芝。其中以荆轲为代表,此道一般情况下不宜提倡。

以一己之力救楚不亡

——申包胥哭泣七天七夜感动秦王

君子和而不同

越是知己,越要有距离。

申包胥是楚国人,和伍子胥是知己,二人相互仰慕对方的人品,经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

伍子胥是楚国重臣之后,在楚国几乎无人不知。伍子胥的父亲是太子太傅,他本人和哥哥伍尚同在朝为官,家族与楚平王有亲戚关系,伍子胥哥俩儿经常出入王宫。

而申包胥就不同了,他只是一介布衣,虽家里也很富裕,但终不能和伍子胥相比,伍子胥劝他出来为官,并且要向父亲说让父推荐申包胥,申包胥婉言谢绝,说明自己不愿为官的道理,伍子胥也就不再强求。

申包胥为何不想做官?

拒绝别人帮助,可以避免陷得太深。

申包胥并非不想做官。

而是不想由他人推荐做官。

即使是好友也不行。

由他人推荐做官,必受人好处,受人好处就是受人控制。越是知己,越要有距离,越是好朋友,就越不能在一起共事!那不叫共事,所谓共事其实是叫搞事。

很多人朋友关系好了,就想我们天天在一起多好。进而又想我们一起搞点事多好。这样的人多半基于冲动,而非理性,做事一定会砸,闹到最后连朋友也做不成。

申包胥拒绝了伍子胥,等于同时拯救了自己与伍子胥的朋友关系。

酒肉朋友是最好的朋友

最好的朋友最好连姓名都不知道。

朋友朋友,究竟怎样才算是最好朋友?

笔者认为:只有酒肉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是最好的朋友,因为酒肉朋友关系简单,彼此相悦。李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敬亭山跟李白没什么干系,所以他们能彼此不厌。如果这敬亭山是皇帝赐给李白的,那就无趣了。

皇帝能和李白交朋友,但李白最好的朋友不是皇帝,也不是杜甫高适这些文友诗友,李白最好的朋友是那些不问姓名的酒肉朋友。

杜甫也深知此道,杜甫想跟李白做好朋友没做成,只好作了一首《饮中八仙歌》,歌中就讲得很清楚:李白和那些酒肉朋友是最好的,而不是他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所谓进取者。

申包胥与伍子胥也是这样。

伍子胥全家都做大官,想把申包胥拉人他的阵营,但申包胥不干。

申包胥承认伍子胥是自己谈得来的好朋友,但他同时更认为那些大街上的贩夫走卒、屠狗之徒才是他最好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申包胥与伍子胥都是有志气的人。两者合作自然互不相让。互不相让就会不分主次。不分主次的关系就很难干成大事。所以申包胥明确表示,我要单干。

知己不可以共事

知己知彼,那就再打仗。

世上知己有三种:

一种是可以共事型,如管仲与鲍叔牙。

一种是不可以共事型,如申包胥与伍子胥。

一种是必须为敌对型,如周瑜与诸葛亮。

“可以共事型知己”,因已经陷得太深,索性走到一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最后必有一个死。鲍叔牙死了,管仲才扬名于世。

一旦共事,就会克死其中一人。

“不可以共事型知己”,彼此相安无事,越到后面关系越好。因为不共事,所以无事。无事胜有事,无心胜有心,无为胜有为,无聊胜有益。

“必须为敌对型知己”,相知也极深。之所以必须为敌,在于他们各事其主。各事其主总比共事一主相争好,施展空间更大。所以即使是“必须为敌对型知己”也比“共事型知己”好。

申包胥宁死也不与伍子共事,是相当明智的。

大丈夫要看万丈远

万丈红尘,一剑斩之。

大丈夫不可短视。

大丈夫不可自寻短见。

大丈夫有万丈伟岸之身躯,大丈夫目光如炬,可以看万丈远。

申包胥异常敏锐地看到各国相争之际,楚国国事堪忧,他爱国救国,但不能以掺和的方式救国,应以不掺和的方式救国。

所谓不掺和,指不陷入朝廷的泥潭。他要在岸上伐木为桥,在泥潭上搭上块板,引导众人走过去。

申包胥看到伍子胥全家为官,陷入泥潭极深,不久必遭灭顶之灾,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会接受伍子胥的推荐为官。

他不只看眼前。

他要看万丈远。

申包胥搭救伍子胥

救人是出于本性,而不是因为交情。

楚国日渐衰败,伍子胥家族出现变故,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奸臣费无忌陷害抓了起来,又假托伍奢的名义骗伍子胥哥俩进城,伍子胥劝哥哥不要去,但伍尚不听,伍子胥就只身逃跑,结果伍奢和伍尚被杀。

伍子胥和太子建(当时太子建也因费无忌陷害而逃亡)逃到郑国,郑国人很友好地对待他们,费无忌知道后就派人使反问计,说伍子胥和太子建要在郑国谋反,郑王就派人去杀他们,结果太子建被杀,伍子胥拼命才逃出来。

伍子胥要过昭关去吴国,昭关到处贴着他的画像要抓他,这时伍子胥无处藏身。

申包胥早已听了伍子胥的事情,也来到郑国,偷偷找到伍子胥,把他藏了起来。此时风声正紧,要出昭关很不容易,申包胥把伍子胥藏在自己住的地方,等待时机,但一连三个月都没有机会,这一天伍子胥对申包胥述说自己家的深仇大恨,申包胥很同情他。

伍子胥说我要杀掉昏庸的楚平王,灭掉楚国,为父兄报仇。

申包胥说,你要报仇可以,但是你要灭掉楚国不行,你要灭掉楚国,而我要保全它。

这一夜伍子胥愁白了头发,第二天申包胥想出一计,利用他的花白头发,把他装扮成一个老人,然后蒙混过关。

等出了昭关,伍子胥和申包胥告别,伍子胥感谢老友的帮助。但仍然说我要灭掉楚国,申包胥也坚定地说我要保全楚国。之后伍子胥去了吴国,申包胥回到楚国,继续过他的隐居生活。

申包胥为何要救伍子胥

伤人左手,右手必救之。

伍子胥全家被杀,只他一人逃出楚国。伍子胥流亡国外,依然被楚国的昏君奸臣追杀。伍子胥在郑国也呆不下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申包胥非出手不可!

申包胥为何要救伍子胥?

这是出于良心,而不是出于交情。

交情再好,在关键时候,也不顶用呀,关键时候促使人做出行动的是本能反应。

交情是后天形成的,本能是先天形成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使申包胥在伍子胥将亡时挺身而出。

申包胥不是去救同类,而是救自己。

人之本能,燃其左手,右手必救之。

不是因为共同价值去拯救,而是因为唯一价值去拯救。

所谓唯一价值,就是生存的权利。

申包胥为何要救一个日后必与自己为敌的人?

拯救一个人,大于灭一国。

申包胥与伍子胥同在楚国时,就已意见不同。伍子胥推荐申包胥为官,申包胥断然拒绝。于是伍子胥继续在官场上混,申包胥继续做民间人士。

伍子胥落难,申包胥出于本能,出于良心,救了伍子胥,在救伍子胥的时候,申包胥已知道这家伙是个白眼狼,日后必会忘恩负义,与自己为敌。

但为何申包胥还是照救不误?

这是因为,申包胥在进行拯救行为时,他救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伍子胥”。他不是具体救了某一个人,而是具体救了一个人。这区别大了。

至于日后怎样,那绝对不是他所考虑的。笔者在此大力赞赏这种看似不分青红皂白,并且“贻害无穷”的拯救行为,因为这是真正的不带功利的拯救。

带有功利性、目的性的拯救,必会变质。这种拯救是控制人的前奏,这种拯救是为了统治,明为拯救,其实害得更深。

申包胥甘心救一个白眼狼,他真是一个很明白做人之道的人。

正是因为白眼狼不感恩,所以要救它。

事实上最麻烦的事就是一个“恩”字,大丈夫快意恩仇,主要是讲仇,不讲恩。

申包胥为何救伍子后又与他分道扬镳?

观点分裂大,才见朋友真。

申包胥救人出于本能,救了此人后又与他分手出于感情。

伍子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白眼狼。

从大处讲,伍子胥带领外国部队灭自己的祖国,杀人无数,这绝对是白眼狼的行为。

从小处讲,申包胥救了伍子胥,伍子胥不但不感激申包胥,还与他为敌,简直做绝了。

伍子胥说:你虽然救了我,我还是要打楚国。

申包胥说:你是不是楚国人?

伍子胥说:我是楚国人,但楚王杀了我全家,我也要杀他全家。

申包胥说:你可以杀楚王,但不能杀他的全家,更不能杀其他楚国人。

伍子胥说:误伤难免,这我办不到。

申包胥说:这不是误伤,你故意“误伤。”

伍子胥说:朋友,你不理解我的血海深仇呀。

申包胥说:我不理解你不会救你了。

伍子胥说:好吧,我听你的,即使我杀了所有的楚国人,我也绝不会杀你。

申包胥说:你快滚蛋吧!

伍子胥这一滚蛋后,二人的关系就终结了。但内心依然是朋友。

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很多事情有办法。总的来说,人活一世没有办法的时候多,有办法的时候少。

明白自己的无能为力,你就会更踊跃地出力。

申包胥怒骂伍子胥鞭尸太过分

凡是太过分,必然自伤其身。

就这么过了十四年,伍子胥终于在吴国站住了脚,与大将孙武一起率领吴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

此时楚平王已死,昭王外逃。伍子胥就挖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下,才解了心头之恨。

这时申包胥为躲战乱,逃到山中,他派人对伍子胥说:“你的报仇,也太过分了!我听说人多就能胜天,但天也一定能灭人。您原来是楚平王的外侄子,称臣侍奉过他,如今到了侮辱死人的分上,这难道不是没有天理到了极点了吗?”

伍子胥闻言放声大哭,说:“代我向申包胥表示歉意,我已经到了末路穷途的地步,所以我只能倒行逆施。”

申包胥哭于秦廷而救楚

辱己而救国,于国不辱。

伍子胥鞭尸后,不听申包胥劝,继续率领吴军攻打楚国,要把楚国灭掉。

申包胥就跑到秦国告急,一路上受尽磨难,几乎是爬到秦国去的。

申包胥求见秦王,请求秦国出兵解救楚国,秦哀公不听,申包胥就在秦廷一连七天七夜痛哭不止。

申包胥的行为深深感动了秦哀公,秦哀公说道:“楚国君王虽然无道,但是有这样的臣子,我又怎么忍心不去保存楚国呢!”于是秦哀公就派兵攻击吴国,以解楚国之危,并在稷地打败吴兵。

吴王因为也在楚国打仗,国内空虚,吴王的弟弟趁机作乱称王。吴王阖闾听说后就和伍子胥、孙武撤兵回国,赶走了弟弟夫概。夫概逃到楚国,楚昭王见吴国撤兵就回去了郢都。

楚昭王见了申包胥马上大礼参拜,感谢他救了楚国。昭王要拜申包胥为宰相,申包胥坚决推辞,说自己只是一介布衣,无德无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只不过是尽一个臣民的责任而已。

申包胥于是回到家乡,继续过从前那种隐居的生活,但此时的申包胥已成为各国诸侯敬仰的人物。

以死而谢知遇之恩

——侯赢智献窃符之策成就信陵君威名

倚老卖老价钱高

先风光再做事,就能吸引人。

侯赢是魏国的隐士,因为家里贫穷,七十岁了还在做大梁的看门人。

魏公子信陵君听说了他的名声,前去看他,又想送他厚礼。

侯赢不受,说:“我修身养性几十年,总不能因为穷一点就受您的礼物。”

于是信陵君摆设酒席,大宴宾客。

客人坐定之后,魏公子亲自驾车马带着随从,空出车子的尊位亲自到夷门迎接侯先生。

侯先生整了整破旧的衣帽,直登公子座车的上位,毫不谦让,想借此观察公子。公子手握缰绳,显得愈加恭敬。

侯先生又说,要借公子的车马访问一个在屠宰铺中的客人,公子便驾车到市场中。

侯先生与他的朋友朱亥聊了半天,公子便在一旁一直等待他们。

众人见公子手执缰相候,都暗暗咒骂侯先生。

先生一直在暗窥公子的神色,见他神态温和,始终没有丝毫不耐,才辞别朱亥登上马车。

回到家公子一样将侯先生领上最尊贵的上位,并一一介绍宾客,宾客们都很吃惊。

酒席正酣的时候,公子离席向侯先生祝酒。

侯先生便对公子说:“今天我侯赢为难公子的也够多了。我只是夷门的看门人,公子却肯屈尊驾车亲自迎接我。我本不该去访问朋友,却故意委屈公子的车马去访问他。然而我侯赢想成全公子的大名,所以让公子的车马一直在市场中等我,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却更加谦和。世人都认为我侯赢是小人,而把公子看作礼贤下士的长者。”酒席到此结束,侯先生成了公子的上宾。

假手数人将死棋救活

人找人,就能成。

侯先生又说:“我所访问的屠夫朱亥,是个有才之人。世人不了解他,所以才在屠宰场中隐居。”魏公子多次去拜访朱亥,朱亥总是不回访致谢,魏公子对此感到奇怪。

魏安鳌王二十年,秦昭王进攻赵国。赵国宰相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他多次派人向魏国求援,但魏王畏惧秦国,令将军晋鄙将十万大军驻扎在邺县观望。信陵君劝说魏王援赵不成,就请宾客套了一百多辆车马,想去跟赵国共存亡。

队伍经过夷门,见到了侯先生,公子把事情跟他说了。告别的时候,侯先生说:“公子努力吧,我老了不能相从了。”

魏公子走了几里路,心中很不痛快,想:“我对侯先生够好的了,此事天下皆知,而今我将要死了,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送我,难道我有什么没有做好吗?”便又调头回来问侯先生。

侯先生笑着说:“我原就料到您还会回来!”又道:“您喜爱士人,名闻天下,如今遭到困难无法可想,就要冲入秦阵。这就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用呢?供养门客又有何用?然而您待我情重,您要去秦国而我竟不送行,所以知道您会有遗憾,定会回来。”

魏公子拜了两拜,趁势请教。

侯先生请退旁人,悄悄说:“在下听说晋鄙的兵符通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宠幸,在魏王的卧室中进进出出,有办法偷到兵符。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谋杀,如姬怀恨三年,从魏王以下,都想找机会为她报杀父之仇,但没人得手。如姬对公子器重,公子派人斩下她仇人的头颅,敬献给她。如姬要替您效死,决不会推诿,只是没机会罢了。如果您开口找如姬帮忙,她一定答应。那么您就可以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兵马,然后北救赵国,西退秦军,这是五霸一样的功业啊!”

公子依计行事,请如姬静忙。如姬果然偷了晋鄙的兵符给魏公子。

魏公子出发时,侯先生又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为的是于国有利,公子如果拿了兵符,但晋鄙还是不交军权、要请示魏王的话,情况就危险了。我的这异人朱亥是个大力士,他可以跟您去。如果晋鄙能够合作,就太好了。不听话,就让朱亥去杀他。”这时魏公子哭了。

侯赢问:“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

公子答:“晋鄙是位老将,此去恐怕他不肯合作,势必要杀他。我故而哭泣,怎会怕死呢?”

于是公子去相请朱亥。

朱亥笑道:“我只是个市集中操刀的屠夫,公子却多次问候。我之所以不回访致谢,是因为我认为小礼节没什么用。如今公子有急难,正是我报效的时候了!”于是一起同行出发了。

魏公子向侯先生告别,侯赢说:“我本当随行,可是年老不行。请让我计算您的行程,等您到了晋鄙军营的时候,我必当向着公子所在北面自刎以谢。”信陵君出发了。

此后信陵君到了晋鄙军中,晋鄙果然不肯合作,朱亥用袖中所藏的四十斤重的大铁椎杀了晋鄙。

信陵君又整编军队,率兵进击秦军。

秦军被迫撤离,邯郸之围遂解,赵国得以保全。信陵君的威望一时无双。侯赢遵守前言,果然在信陵君抵达军营之日自杀了。

信陵君得知侯赢自刎而亡后,悲恸万分,大哭三天,以示对这位老迈义士的敬意。

先斩后奏才能做大

——冯谖为孟尝君买仁义

不能得的就不是自己的

不怕得不到就怕做不到。

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他帮助孟尝君做了很多事。

当初,冯谖听说孟尝君爱好宾客,就穿着草鞋求见他。

孟尝君说:“先生远道光临,有什么指教我呢?”

冯谖说:“我听说您爱好士人,而我因为贫困,所以来投靠您。”

孟尝君把他安顿在下等客人所住的传舍。几天后,孟尝君问传舍的舍长说:“客人做了些什么?”

舍长回答道:“冯先生很贫穷,只有一把剑,并用草绳缠着剑把。”他弹着那剑吟唱道:“长剑回去吧,吃饭没有鱼。”于是孟尝君把他安排到中客所住的幸舍,这下吃饭有鱼了。

五天后,孟尝君又问舍长。

舍长说:“客人又弹着剑唱道:长剑回去吧,出人没有车。”

孟尝君又把他安排到上等客所住的代舍,也可以出入乘坐车子了。

五天后,孟尝君再问舍长。舍长回答说:“先生又常常弹着剑说:‘长剑回去吧,没法子养家。”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

左右答道:“有个老母。”

孟尝君资其家用,使他母亲不再贫困,冯谖不再唱他的牢骚歌了。

冯谖出手惊人

快刀斩乱麻,不让乱麻缠快刀。

过了一年多,冯谖什么都没说。

一天,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

冯谖署上姓名说:“我能。”

孟尝君看了很诧异,问左右随从:

“这是谁呀?”

左右答道:“就是那个弹剑唱歌之人。”

孟尝君笑道:“他果然有才能,我真对不起他,几乎忘记了。”

孟尝君请他来相见,道歉说:“田文每日为琐事所烦,心身俱累,被忧愁弄得神昏意乱,而且生来就懦弱笨拙,只因政务缠身,怠慢了先生。好在先生不怪我,先生愿意替我去薛地收债吗?”

冯谖说:“愿效微劳。”于是孟尝君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

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

孟尝君回答:“先生看着办,买些我们家缺少的东西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地,召集凡借了孟尝君的钱的人都来集会,收到利息十万,又买了大批美酒肥牛,号召凡是借钱的,不管能不能还债的都拿上债券过来验证。

大家都到了,冯谖请大家喝酒吃肉。酒兴正酣的时候,他拿着债券到大家面前核对,有能力偿还的,跟他们约定期限;家贫还不起钱的,就一把火将他们的债券烧掉。

冯谖宣扬了一番孟尝君的功德,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赶回齐都临淄。

冯谖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好衣服接见他说:“收完债了吗?何以回来得这么快?”

冯谖答道:“都收完了。”

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说:“您曾言‘买些家中缺少的’。臣暗自想,您家藏珠玉,犬马满厩,美女成行。家中缺少的,惟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替您买了些仁义回来。”

孟尝君问:“你怎么买仁义呢?”

冯谖答道:“您虽然不是只有小小薛地,但不好好体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我以为这是不对的。我为公子着想,假传公子的命令,将不能还债的人的债券都烧掉了,百姓莫不欢呼万岁,这就是我替公子买回来的仁义呀!”

孟尝君因此名扬天下,名列四公子之一。

高节之士美名扬

——鲁仲连合纵抗秦

丢什么不丢气势

鲁仲连说石头是软的。

鲁仲连是齐国人,以义气高节而闻名。他喜欢出些奇特高妙的计谋,却不愿出官任职,受到了大家的尊重。

赵孝成王的时候,鲁仲连游历到了赵国。

公元前二五七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领兵打败赵军,斩杀赵军四十多万人,并乘势东进,包围了赵都邯郸。

赵王惊恐,各诸侯国的救兵却都不敢进攻秦军。魏安王本来派遣晋鄙领兵援赵,经秦国的说客一恐吓,也不敢前进了,传令晋鄙在魏国边界的汤阴驻军。

魏王又打发外籍将军新垣衍悄悄从小路混入邯郸,透过平原君赵胜的介绍游说赵王道:“秦国所以急于围困赵国,无非是想称帝。秦昭王以前跟齐闵王争相逞威称帝,不久又因为齐国取消皇帝的称号,跟着也取消了。现在齐国已经非常衰弱,唯有秦国仍然称雄于天下。这次进攻赵国,未必就是贪图邯郸城,它的本意是要再求得帝号。如果赵国能派遣专使去尊奉秦昭王为皇帝,昭王一定高兴,就会下令撤兵而去。”

平原君听了这番话犹豫不决。

这时鲁仲连听说了这个消息,就跑去见平原君说:“城被围了,不知公子有什么打算?”

平原君垂头丧气,说话也很没精神:“我赵胜哪里还敢谈论国事!不久前刚刚让我军四十万人马折损在国外,又眼看着邯郸被围而无法退敌。魏王派遣将军新垣衍要我劝赵王尊秦王为帝,现在此人还在这里,我还有什么话说?”

鲁仲连不以为然地说:“我原先还以为您是天下的贤人呢,原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那位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呢?我去臭骂他一顿,叫他滚回去。”

平原君便去对新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现在就在我这里,我想给将军介绍一下。”

“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的高士,但我新垣衍不过是一介使臣,职责在身,我不愿意见他。”

“我已经跟他说了。”平原君说。新垣衍只得答应见面。

平原君被新垣衍说得害怕,失掉气势,自己不威风,自然会把威风让给别人。平原君被秦国以及魏国来使弄得像是泄气的气球,并把魏国来使看成是一块打不碎的坚石,一时没了办法。鲁仲连知道这一切愤愤不平,他要以实际行动让平原君看看,石头尽管是石头,但石头亦会有软的时候。

不要被对手吓倒而要吓倒对手

永远比对手多一只手。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并不开口说话。

新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围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现在目睹先生的风采,并不像是有求于他,为什么老呆在这里不走呢?”

鲁仲连道:“世人都说鲍焦是因为器量狭小才自杀的,其实不对呀!人们不理解鲍焦,就以为他是为了解脱自身而死的。像那秦国,是个弃绝礼仪、以屠杀为能的国家。秦王用欺骗手段驱使士兵,像对待俘虏一样奴役百姓。假使他肆无忌惮做起全天下的皇帝,施起他那一套政令,那么我鲁仲连也只有跳进东海以求一死了。我不能丧失人性尊严去当他的顺民!——我之所以来拜见将军,就是想帮助赵国呀!”

“先生怎样帮助呢?”新垣衍问。

“我准备策动魏国和燕国支援赵国,这样齐楚两国也会跟着支援的。”鲁仲连说。

新垣衍说:“燕国嘛,我可以相信它听您的,至于魏国,恐怕有问题,我就是魏国的人呀,先生怎么能让魏国援赵呢?”

鲁仲连道:“这不是因为魏国还没看出秦国称帝的害处罢了。要是魏国看出其中的利害,就一定会帮助赵国。”

“秦王称帝有什么害处呢?”新垣衍问。

鲁仲连并不直面回答,而是慢慢说道:“从前齐威王倡行仁义,想率领天下诸侯去朝见周朝天子。那时周朝又穷又弱,诸侯都不朝见,只有齐王独自前去。隔了一年多,周烈王死了,诸侯都去吊丧,齐国到得最迟。周朝君臣大怒,派人警告齐王说:‘天子驾崩,犹如天塌地裂,连继位的天子都走下王位守丧,齐王田婴竟敢迟到,依法应该斩首!’齐威王勃然大怒,说:‘呸!你母亲不过是婢女!’结果被天下人所笑。齐威王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能去朝见,死后却骂他,实在是无法忍受周天子的政术啊!那些做天子的本就是这样的德性,也不足为奇。”

新垣衍说:“先生没见过那些做仆役的吗?十个人服侍一个人,难道是力量或者才智不如主人吗?那是因为怕主人的权势呀!”

“那么,魏国和秦国相比,难道像仆人服侍主人吗?”鲁仲连逼问道。

“是的。”新垣衍答得很干脆。

“那么,我要是叫秦王把魏王烹煮而后剁成肉酱呢?”鲁仲连激动地说。

新垣衍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怎么能叫秦王把魏王烹煮而剁成肉酱呢?”

“这是必然的事啊!等我说给你听:从前九侯鄂侯和周文王是纣王的三个诸侯。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就把她献给纣王。可是纣王却认为她不美,便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为了这件事拼命谏诤,极力辩护,纣又把他杀了晒成肉干。文王听到这件事,忍不住长叹一声,又被囚禁了一整天,差点被害死。为什么同人家一样称王称霸,到头来却落得变成肉干肉酱呢?”

“齐闵王到鲁国去,夷维子为他执鞭随行,问鲁国人‘你们将怎样接待我们的国君?’鲁国人答道:‘我们将用士副太牢的礼仪来款待你们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算是什么礼数?要知道,我们国君是天子呀!天子巡行诸国,诸侯就得让出主寝室,交出库的钥匙,撩起衣襟,亲自端着餐具在堂下侍候吃饭。等天子吃完饭,才能退下去再听候命令。’鲁国人一听,索性关了城门挡驾,结果齐王便不能进去。将到薛国的时候,借道于邹国。这时邹国的国君刚死,齐闵王想去吊丧。夷维子对邹国的嗣君说:‘天子来吊丧,你要调转灵柩的位置,把北面的灵位改设在南方。这样天子才能南面吊丧。’邹国的臣子们都说:‘一定要这样的话,我们情愿拔剑自杀。’因此齐王不敢进入邹国。邹鲁两国的臣子当国君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奉养,死了也没能把珠玉什么的放在国君嘴里陪葬,但是要叫他们向齐王行朝拜天子的礼,却死也不干。现在秦国和魏国都是拥有兵车万乘的大国,各有称王的名号,怎么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要尊奉秦王为帝呢?难道三晋的大臣,倒不如邹鲁两国的奴仆婢妾吗?再说,秦王的野心是不会停止的,一旦称帝,他就会变更各诸侯大臣,撤掉他觉得不好的人,换上他认为好的,铲除他所憎恨的人,安插上他喜欢的。他还会派他的女儿和巧于进谗的贱妇们做诸侯的姬妾,住进魏王的宫殿。到那时,魏王怎么会安然无恙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像原来那样受宠呢?”

新垣衍听了这番话,立刻站起来,向鲁仲连拜了两拜,谢罪道:“起初我认为先生是个平凡的人,现在才知道先生真是天下共仰的贤士!我愿意回去,再也不敢提尊秦为帝的事了。”

秦军将领听说了这件事,便下令退兵五十里。恰逢公子无忌夺了晋鄙的军队赶来救赵,进击秦军,秦军也就退走了。

事后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谢,不肯接受。平原君便设酒宴款待他。当酒到酣畅时。鲁仲连笑着说:“士所以会被天下人看重,就在于他能为人排忧解难、消除纷争而不接受酬报。如果接受酬报,就成了做生意的商人,我鲁仲连不愿做这样的事情。”

鲁仲连辞别平原君走开了,终其一生也没有再见平原君。

为报燕丹刺秦王

——荆轲挥匕吓破秦王胆

燕丹跪求荆轲出手

不为义气出手,只为怒气出手。

荆轲是卫国人,好读书击剑,与善于击筑者的渐离交好。两人常饮酒而歌于闹市,一会开怀大笑,一会儿又相对而泣,旁若无人。

燕国的田光知道他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对他很友好,常常与他喝酒聊天。

燕太子丹刚刚从秦国逃回燕国,当时秦国势力极大,出山东伐齐、楚,破三晋,眼看就要打到燕国了。太子丹和燕国上下都知道大祸将至,却又没有什么办法,就去请教田光。

田光说:“臣已经是老朽了,没有能力报效国家,我向您推荐一个人,就是卫国人荆轲,这是一位义士,可与谋之。”

于是田光找到荆轲,对他说:“我田光和你相交燕人没有不知道,今天太子丹对我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请先生留意一下,我知道太子的意思,只是我已经不是壮年时的样子,老而无能。所以我向太子丹推荐你,希望你能去见太子丹,只是出来时太子对我说这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丹对我不放心,所以你去见太子说我田光要自刎而请太子放心。”说完就自刎而死。

荆轲去见太子,说田光已死,把田光的话了一遍,太子大哭,说:“田光以死表明不会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啊!”然后太子丹向荆轲下拜,说明国势已危,赵国不能抵抗秦国,一定会投降,到那时燕国就危险,不如现在派人去刺杀秦王,如能劫持他,让他退后,这样是好,如果他不听,就杀了他,这样秦国一定会内乱,到那时我们再去攻打它,就有把握了。这是我的想法届时请荆卿出手。”

荆轲说:“这样大的事情,我恐怕胜任不了。”太子上前叩首,坚持请荆轲出山,荆轲无奈就答应了。

荆轲刺秦千古留名

图穷匕现时,就是出手时。

太子丹尊荆轲为上卿,为他造了官府,送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和美女供他享用。

很长时间过去了,荆轲都没有行动的意思。秦将王翦打败赵国,掳走赵王,把赵国的土地都划归了秦国所有,这时太子丹害怕了,就来找荆轲。

荆轲说,“现在可以行动了。”

于是荆轲说出自己的计划:“秦国不可信,我必须带上礼物才行,要带上燕国十五座城的地图和秦国降将樊於期的人头,这样,秦王就相信我了。”

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荆轲就亲自去找樊於期,说出了自己刺秦王的计划,樊於期知道了荆轲的来意,就自杀了。

荆轲遂割下他的首级,装入木盒中封好。

太子丹知道樊於期已死,大哭,然后把匕首藏在地图之中,派燕国的勇士秦舞阳陪同荆轲去秦国。

众人悲歌一曲送荆轲,歌中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众人听了都瞪大了眼睛,怒发冲冠。

荆轲到秦国,说是燕王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十五座城池的地图,臣服于秦国。秦王大喜,召见荆轲,荆轲趁给秦王献图之时,拔出藏在图中的匕首,直奔秦王,秦王大惊,立起身来绕着柱子跑,荆轲急迫。秦王拔出宝剑,砍伤了荆轲的大腿,荆轲把匕首掷向秦王,没有击中,秦王砍了荆轲八剑,荆轲自知事不能成事,就倚柱而笑,说:“好事不成,这是老天要让百姓遭劫难啊,我要以死而报太子了。”

义薄云天,老士垂泪

——豫让以死殉故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定要做不一定就能做成,但一定会做出意义。

晋国侠客毕阳有个孙子叫豫让,起初豫让效力的主子并没有赏识重用他,转而投效智伯,智伯对他倍加宠信。

后来三家分晋,智伯兵败被杀,赵襄子和智伯的仇恨很深,竟将他的头颅雕漆后当便盆用。

当时豫让逃入深山,听到后叹息着说:“唉呀!女人为喜欢自己的人梳妆打扮,大丈夫为报答知己肯牺牲性命!为智伯报杀身之仇,是我义不容辞的事啊!”

于是豫让改名换姓扮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入宫中,以洗刷厕所为掩护,伺机动手。这天赵襄子管厕所的工奴严加盘查,结果揪出了豫让。

豫让毫不隐讳,亮出锋利的七首说:“我豫让欲为智伯报仇!”左右侍从要杀了他。

赵襄子反而阻止道:“这是个义士呀!我们且小心点就是了。智伯已死,更无后人,而他的家臣却能为他报仇,正是天下不可多得的贤人。”最终放了他。

甘愿自刎不负故人

不是为原则牺牲,而是为情义所感。

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豫让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把生漆涂在身上,让浑身上下长满疥疮,刮掉胡须眉毛,自己毁容以改变相貌。然后打扮成乞丐到家中讨饭。

他妻子没有认出他,只略有怀疑这个人模样并不像我丈夫,怎么声音相似到了这个地步?

豫让于是又吞吃火炭,让声音沙哑难听。他的朋友见到豫让弄成这个样子后说:“说你有志气,那毫无疑义,说你聪明,则不一定,以你的才智若能好好侍奉赵氏,是不难取得赵襄子宠信的,你就有接近他的机会去实现复仇大计了。这样做容易奏效。”

豫让听后,苦笑着对朋友说:“你这种办法说到底是为旧时知已向后来的知己寻仇,为故主刺杀新主,再没有比这样更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了。我之所以决意复仇,只是为了阐明君臣间的大义,并不在乎难易。况且既已委身侍奉他人,却又图谋刺杀他,这是怀二心之人的做法。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为了羞辱后世那些不忠之臣。”

过了一阵子,赵襄子外出巡视,豫让就事先埋伏在襄子必经的桥洞下面。襄子到了桥上,马忽然受了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搜捕,果然又是豫让。

赵襄子当面数落豫让说:“你过去不是也曾臣事中行氏吗?智伯灭掉了他们,你不但没替他们报仇,反倒委身事敌。如今智伯已死,你为什么却要死心塌地为他报仇?”豫让答道:“我过去侍奉中行氏,他们都只把我当一般人看待,我也就以一般人的做法回报他们。智伯则把我当作义士赏识,我自然要以义士的作法回报他。”

襄子流着泪,喟然长叹:“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的事,真可以流芳后世了!我这样待您,也是仁至义尽,您看着办吧,这次我可不能轻易让您走了。”便让兵士团团围住豫让。

豫让恳求道:“我听说贤主不阻止别人的义行,忠臣为主不爱惜自己的性命,便会成名于世。您以前饶过我一次,天下之人无不啧啧称道。今日之事,我自然是引颈就戮,但是仍然斗胆想求您拿衣服给我打一下,那就死而无憾了。这当然是非分之想,斗胆恳求于大王。”

赵襄子为豫让的义气深深感动,就令人拿自己的衣服递给他。

豫让拔剑奋发,一跃而前,猛刺赵襄子的衣服。

末了,豫让心事尽释:“我在地下可以对智伯有所交待了!”于是自刎而亡。赵地士人,无不痛哭流涕。

事后,下人问赵襄子:“主人与豫让较量几次,豫让都输给主人,主人真是神武。”

哪里知道,赵襄子却说:“你说错了,豫让杀我虽不成,那只是他的力量不够,你没有看到我被他的言语感动,对他的行动敬畏么?”

视秦王为秦亡便无所惧

——唐雎为安陵君讨公道不辱使命

危急时分要用不危急的人

镇定如山,从容如水。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以五百里的地方来换五十里地的安陵,安陵君应该会答应寡人。”

安陵君回话说:“大王给我恩惠,以大换小这太好了,虽然如此,但这地方是从先王那里得来的,所以愿意终生守在这里,不敢和大王做交换。”

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害怕秦国攻打他,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接受使命后既不兴奋,也不害怕,平平常常地就去了。

越是弱势越要雄起

以怒制怒,以暴抗暴。

秦王对唐雎说:“寡人以五百里的地方来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的,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能以五十里的地方生存,是因为安陵君年长,我尊重他,所以没有难为他。今天我以十倍于安陵的地方来换他的地盘,而他不听我的,难道是轻视寡人吗?”

唐雎回答说:“不对,不是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而守着它,就是千里的地方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样子吗?”

唐雎说:“臣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起怒来,将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布衣百姓发怒吗?”

秦王说:“布衣之怒不过是摘下帽子,脱了鞋以头撞地而已!”

唐雎说:“这不过是庸夫之怒,不是义士之怒,当初专诸刺吴王僚时彗星碰击月亮,聂政刺韩傀时白虹贯日,要离刺庆忌时有雄鹰袭击宫殿。这三个人都是布衣之士,心里藏着怒火未发时就有信息从天而降,作为预示。今天我将要做第四个了,如果我发起怒来则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人为之服丧,就在今日。”

唐雎说完就挺剑而起。

秦王害怕,脸色都变了,长跪而称谢说:“先生快坐下。”而后又说道:“怎么会到那种地步呢?寡人现在明白了,那韩国和魏国都灭亡了,而安陵君能以五十里的地方而存在,只是因为有你唐雎先生的原因啊?”

识大势出使东吴不辱使命

——邓芝不惧沸鼎力说孙权

邓芝为何在孔明面前仰天大笑

把心搞爽,才有智慧。

邓芝为何一出场就在孔明面前仰天大笑?此事好懂,意在引起孔明注意。邓芝是个人,当然想笑就笑,那为何不是微笑、浅笑,偏偏要仰天大笑?莫非他疯了?

邓芝当然没疯,他只是心中得意。得意之极,所以大笑。

有何得意之处?他知道孔明必然识他、赏他、用他,想到有事可做,并且他能做到,邓芝当然要大笑了。

大笑本是智者风度。所有的智者都必须会大笑。不笑不足以快其心,不笑不足以显其智慧。

谋士不是狗,卑躬屈膝。

谋士是鹤,声闻九天。

小谋士要为大谋士出力

维护大谋士的谋略垄断权,小谋士就可分得一杯羹。

邓芝是一小谋士,孔明是一大谋士。小谋士要主动为大谋士设谋出力,才有出头之日。

大谋士之所以是大谋士,在于他有谋略垄断权。

所谓“谋略垄断权”就是最初创意权与最后决策权。

在任何一个智囊团中,总是大谋士说了算。

大谋士代表众谋士服务于老板。

大谋士包办一切。

因此,小谋士不能与大谋士斗,只有讨好大谋士,大谋士才会给他机会。

并且,小谋士不能绕开大谋士直接为老板服务,否则就犯了行规,犯了大忌。

严格讲,小谋士是大谋士的肢体,小谋士只为大谋士服务,小谋士不为老板服务。

邓芝深知此理,所以他一方面向孔明讨好卖乖,一方面又不直接找刘备要这要那。

孔明当然高兴,知道他又懂事又有本事,重要的是懂事。孔明一下子知道了邓芝是个角儿,马上就委以重任。

大谋士对小谋士的回报在老板之上。他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权力。老板授权让他独裁,并且先斩后奏。

无论是大谋士还是小谋士,他们既然干这一行,那么最爱的就是发挥智慧谋略,获取权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们最大的心愿是最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人要他出力,就是他的知己,他就为这个人卖命。

邓芝为孔明所用

说到一块,就可以干到一块。

孔明向后主讲述了计退曹军等五路兵马后,与后主共饮数杯,送后主出府。

众官皆环立于门外,见后主面有喜色。后主别了孔明,上御车回朝。众官疑惑不定。

孔明见众官中,一人仰天而笑,面亦有喜色。孔明视之,乃义阳新野人,姓邓,名芝,字伯苗,现为户部尚书,乃汉司马邓禹之后。

孔明暗令人留住邓芝。

众官皆散,孔明请芝到书院中,问芝曰:“今蜀、魏、吴鼎分三国。欲讨二国,一统中兴,当先伐何国?”

芝曰:“以愚意论之:魏虽汉贼,其势甚大,急难摇动,当徐徐缓图。今主上初登宝位,民心未安,当与东吴连合,结为唇齿,一洗先帝旧怨,此乃长久之计也。未审丞相钧意若何?”

孔明大笑曰:“吾思之久矣,奈何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

芝曰:“丞相欲其人何为?”孔明曰:“吾欲使人往结东吴。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君命。使者之任,非公不可。”芝曰:“愚才疏智浅,恐不堪当此重任。”孔明曰:“吾来日奏知天子,便请伯苗一行,切勿推辞。”

芝应允而退。

至次日,孔明奏准后主,差邓芝往说东吴。芝拜辞,往东吴而去。

英雄所见略同,谋士所见略异

和而不同,才是同道。

英雄多半无智,看问题都很简单。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并不是说他们都高明到了一处,而是说他们简单到了一处。

如当初曹操与刘备都在汉献帝手下当官,同在洛阳,二人青菜园中青梅煮酒论英雄,说得相当投机,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结果往后他们各自的道路完全不是当初设想的那么回事,他们所见略同又怎么样呢?

谋士则所见略异。

他们看法不一样,又允许对方看法不一样。总之取一合适的方案执行。

如在对魏吴二国的问题上,孔明执意要先灭魏,同时联吴。邓芝认为应该先联吴。最后二人达成共识,才有了接下来的邓芝使吴。

英雄同而异,谋士异而同,这就是公孙龙所说的“同异之道”。

谋士知道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手段,因此他不认为自己的方案是唯一的。但两相比较必有一个最好的,因此谋士知道什么是好谋。

谋士只崇拜好谋,不崇拜好谋士。再好的谋士也会出错,但一个好谋可以救国安民。

谋士无理论

理论是谋士之敌,实用是谋士之本。

谋士无理论,只做理论之外的具体事务。

他不关心自己的干法是否高明或气派,或讨人喜欢,他只要管用就成。谋士不是摆设。

事情永远在变,计划永远要补充,理论永远漏洞百出。

因此舍理论而做事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人不应该死于理论。

邓芝和孔明都深知此理,因此他们总是权变、应变、机变,从而在剧变的现实中得以保持不变。

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了做事。

理论是谋士之敌,实用是谋士之本。

孔明变刘备的伐吴为伐魏联吴,邓芝又变孔明的伐魏联吴为联吴伐魏。一变再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蜀汉统一天下。只要目标不变,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变动的。

谋士无理论。

诸葛亮是道家,又是兵家,又是法家,又是儒家,诸葛亮还是个风水先生与标准的巫师,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需要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

邓芝是蜀汉的户部尚书,又是外交大臣,又是说客,又是纵横家,差一点又把自己扮演成殉国的烈士,花样多多,总之他与诸葛亮完全一样,让理论为我而生,我绝不为理论而活。

邓芝助孔明结成第二次蜀吴联盟

打不赢就结盟,打得赢就打。

先说邓芝。邓芝此次为孔明跑腿结成蜀吴联盟,因此立了大功。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就让邓芝与赵云搭档,作先锋开路,成就北伐第一功。邓芝以事功居名臣之位,从小谋士变成大谋臣。诸葛亮需要这样的副手为他独当一面。

再说蜀吴联盟。蜀吴联盟是诸葛亮的三大策划之二。

诸葛亮的第一大策划:占荆、益二州助刘备起家。

诸葛亮的第二大策划:与东吴联手抗曹。

诸葛亮的第三大策划:灭曹再灭孙。

诸葛亮的三大策划其实是一个策划,就是助刘备统一天下。

诸葛亮的志向并不只是三分天下,而是一统天下,复兴汉室。这个要搞清。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死前一共搞了三次蜀吴联盟。

第一次蜀吴联盟: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亲自当外交使节,由东吴大将黄盖与东吴大臣鲁肃共同引见,舌战群儒,激孙权与周瑜斗志,逼他们下决心,从而结成联盟。

第二次蜀吴联盟:刘备为报关羽之仇,百万大军伐东吴,败于陆逊之手,身死白帝城。诸葛亮接手刘家事业,为长久计,他打退了陆逊大军便回军了,没与东吴较真。不久魏国趁吴蜀不和,趁机起五路大军伐蜀,其中一路即东吴(东吴在刘备伐吴前已臣服于魏)。诸葛亮智退五路大军,其中以退东吴大军为最难,但是诸葛亮没费一兵一卒就退了吴军,靠的就是邓芝。邓芝出使东吴,结成第二次蜀吴联盟。

第三次蜀吴联盟:在诸葛亮九伐中原过程中,魏国启用司马懿异军突起,与诸葛亮旗鼓相当。一旦不用司马懿,魏军就败,无论蜀国诸葛亮,还是吴国陆逊,都:是曹家克星。陆逊趁诸葛亮北伐牵制了大部分曹军,打败魏国。为了扩大战果,陆逊建议与诸葛亮联手,诸葛亮同意,于是第三次联盟结成。

国君成了谋士的工具

国君无谋,谋士当国。

在三次蜀吴结盟中,具体讲,第一次蜀吴联盟是刘备与孙权联盟。第二次刘备、已死,是诸葛亮与孙权联盟。第三次孙权放手让陆逊大干,是陆逊与诸葛亮联盟。

很有意思的是,三次联盟虽然都是以蜀国与吴国之间的名义进行,实际上大不相同。

第一次联盟:谋士牵头,国君对国君。这时诸葛亮还是居于客位。

第二次联盟:谋士直接对国君。说明这时诸葛亮已居于主位。并且邓芝已上升到了第一次蜀吴联盟时诸葛亮的位置。

第三次联盟:谋士直接对谋士。诸葛亮直接对陆逊,完全没有后主与孙权的事。

这种渐变是惊人的,它反映了谋士在越演越烈的三国博弈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最终居于首要地位。

本来谋士是国君的工具,现在形势逆转,国君是谋士的工具。

国君仅仅是谋士的工具。

谋士是国家命运的主宰。

所谓形势逆转,其实自然。它指:当博弈进人最后冲刺阶段,那么已不是武力的较量,而主要是智力的较量。

这样一来,国君好像已被架空,真正的力量来自谋略家之手。

国君有再多兵力无处置放,不得不依靠谋略家运转局面。除了全权交出,他别无选择。如果让他自己运作,他也知道无能为力。

这就是曹丕、刘禅、孙权三人分别让司马懿、诸葛亮、陆逊三人当老大的原因。

三个老板根本制不住三个谋士。

三个谋士大显身手,用智力打破了权力神话。

这,就是谋士的最高境界。

邓芝舌战孙权与当初诸葛亮舌战孙权有何不同?

谋士以胆识开路,有胆才有谋。

我们先来回放诸葛亮舌战孙权。舌战群儒这一名段众所周知,就不必再说了。

鲁肃引孔明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

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献茶已毕,孙权曰:“常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

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权曰:“莫非诈乎?”

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兵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

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作不见。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权曰:“愿闻高论。”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未及答,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帝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听了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

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先生之言,藐视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

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

肃闻言,便人后堂见孙权。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权邀孔明人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势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

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

我们再来看邓芝舌战孙权:

孙权立油鼎,命武士立于左右,各执军器,召邓芝人。

芝整衣冠而人,行至宫门前,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各持钢刀大斧、长剑短戟,直列至殿上。

芝晓其意,并无惧色,昂然而行,至殿前,又见鼎内热油正沸。左右武士以目视之,芝但微微而笑。近臣引至帘前,邓芝长揖不拜。

权令卷起珠帘,大喝曰:“何不拜?”

芝昂然而答曰:“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权大怒曰:“汝不自料,欲用三寸之舌,效郦生说齐乎?可速入油鼎!”

芝大笑曰:“人皆言东吴多贤,谁想惧一儒生!”权转怒曰:“孤何惧尔一匹夫耶?”

芝曰:“既不惧邓伯苗,何愁来说汝等也?”权曰:“尔欲为诸葛亮作说客,来说孤绝魏向蜀,是否?”

芝曰:“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乃陈兵设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权闻言惶愧,即叱退武士,命芝上殿,赐坐而问曰:“吴、魏之利害若何?愿先生教我。”芝曰:“大王欲与蜀和,还是欲与魏和?”

权曰:“孤正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

芝曰:“大王乃当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连和,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屈称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求太子以为内侍,如其不从,则兴兵来攻,蜀亦顺流而进取。如此,则江南之地,不复为大王有矣。若大王以愚言为不然,愚将就死于大王之前,以绝说客之名也。”

言讫,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

权急命止之,请人后殿,以上宾之礼相待。权曰:“先生之言,正合孤意。孤今欲与蜀主连和,先生肯为我介绍乎?”

芝曰:“适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权曰:“孤意已决,先生勿疑。”

于是吴王使张温随邓芝人川通好。

邓芝与诸葛亮这两次舌战孙权,相同之处在于:两次都是硬碰硬。对付孙权这种表面凶恶、内心软弱的家伙,一定不要心软口软。你硬他就软。

邓芝与诸葛亮都是一开始与孙权大打口水仗,绝不示弱,反而示强。孙权要么杀他们,要么软下去,别无他法。

那么孙权为何不敢动刀?因为他没有动刀的理由,毕竟孙权不是曹操,况且这两个人都是为吴国与蜀国的共同利益而来,杀了他们必结仇于蜀,更失范于手下。所以他不能杀人,不杀人就得听人家的。

邓芝舌战孙权与诸葛亮舌战孙权的技巧不同之处在于凶险程度更大。

上次诸葛亮还比较从容,又有鲁肃保着,这次邓芝孤身一个去揪虎须,真可谓有胆有谋。

谋士要有胆。

无胆,好谋便无处着落。

有胆,一切计谋皆为好谋。

谋士绝非文弱书生,谋士要尚武,才是好谋士,合格的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