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说:“要是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那就好了。要是不能,那就只好以死相逼,哪怕血溅高堂也一定要订立合纵之约才回来。至于贤士的人选,不用上外边找,在门下食客中物色就够了。”
可是只找到了十九个,再没有可取的了,达不到二十之数。
门下有位叫毛遂的,上前自荐道:“在下听说您准备跟楚国订立合纵之约,要带二十个食客一起去,现在人数不够,请您将我毛遂作为备用人员一起带上出发吧。”
平原君问:“先生到我赵胜门下几年?”
毛遂道:“到现在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士在世上,就像锥子在布袋中,锥尖的锋芒一定会立刻显现出来。如今毛先生到我门下足足三年,左右没有人称赞你,我赵胜也没听到过什么,可见先生才力不够。先生不能去,先生留下吧。”
毛遂辩解:“我是今天才请求您将其放在布袋中。假使早就放在布袋中,便已脱颖而出,不只是锥尖显现而已。”
平原君听此言有理,于是带上毛遂出发。
毛遂折服楚王
按剑而出才好雄辩。
毛遂到楚国后,跟那十九个食客议论形势,那十九个人都很想让平原君跟楚国订约,剖析合纵的利害关系,但从日出时一直议到日挂正中还没有决定下来。
这时,毛遂手按剑柄拾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今天从太阳出来就谈合纵,谈到正午了还不同能决定,到底是什么原因?”
楚王问平原君:“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呢?”
平原君说:“这位是我的家臣。”
楚王吆喝着说:“怎么还不退下去!我是和你主人谈话,你来做什么!”
毛遂按剑而前,道:“大王之所以对我吆喝,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与大王只不过十步,您的人马是靠不上的了,大王的性命就是悬在我毛遂的手中。我主人就在面前,您吆喝什么呢?况且在下听说商汤凭着七十里地称王于天下,周文王则凭着百里土地而臣服诸侯,难道这是因为他们兵马众多吗?
正是因为他们能够掌握住对自己有利的形势而大展雄威。如今楚国的土地纵横五千里,有雄兵百万,这是称霸称王的资本;以楚国的实力,天下无人可挡。但事实上,白起以一介后生小子,带了几万兵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夺下了鄢邑和郢都,第二战就烧了夷陵,第三战就令大王的祖先受辱。这些事情是楚国百世不灭的大仇,连赵国也感到羞耻,可大王却不觉得难过。订立合纵之约是为了楚国,并非赵国。我主人就在面前,您吆喝什么呢?”
楚王说:“喏喏,先生说的是,我谨以国家社稷与您订合纵盟约。”
毛遂再问:“您决定订立合纵之约了?”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便对楚王的随从说:“拿鸡、狗、马的血来。”
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先歃血订约,其次是我的主人,再次是我毛遂。”
于是在殿堂上签订合纵盟约。
平原君回到赵国,他说:“我赵胜再不敢考察士人了。我考察士人,多则一千,少则也有几百人,自以为不会看错天下之士了,现在却看错了毛先生。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比九鼎还要贵重。毛先生凭着三寸之舌,胜过了百万之师。我赵胜不敢再随便考察士人了。”事后赵胜尊毛遂为上客。
委婉曲直尽言说之能事
——触龙巧计说赵太后
顾左右而言他可以缓和气氛
不刺激他,就可以接触他。
赵国赵太后刚主政,秦国就急急地来攻打它,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以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相助。
太后不听,群臣都来劝谏,太后急了,说有再敢说用长安君做人质的,我就用唾味唾他的脸。
这时触龙求见太后,太后正在气头上,说让他进来,触龙动作迟缓地走进来,然后向太后称谢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走路不利索了,所以很久都没来向太后请安,自己也经常责怪自己,又怕太后有什么怨气,所以还是愿意来求见太后。”
触龙又说:“日用饮食没有减少吧?”
太后说:“靠吃些粥样的东西。”
触龙说:“老臣现在很不想吃东西,就勉强多走些路,一天三四里,这样能多吃些东西,对身体有好处。”
太后说:“我就做不到这些。”这时太后的脸色已经缓和了一些,不再那么生气了。
在别人有火气的时候,就不是自己发脾气的时候。要想顺利的改变别人的浮躁之气,必须改变容易让人浮躁的环境。再大的火在涓涓的细水周围亦着不起来,反而会湮灭。
触龙正是运用自己之口,改造了触怒太后的环境,使太后平静下来。以静制动,正是触龙成功劝谏的因素。
层层深入让人欲罢不能
委婉建议,通常有戏。
触龙又说:“我有个不肖的儿子叫舒祺,年龄最小,我现在老了,最疼爱他,所以来请太后给他个事做,让他来护卫王宫,所以冒死来向太后请求。”
太后说:“没问题,他有多大了?”
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愿我在死这前能落实这件事。”
太后说:“男人也这么怜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触龙说:“比女人怜爱。”
太后笑道说:“女人比男人更怜爱。”
触龙又讲:“老臣以为您爱燕后胜于爱长安君。”
太后说:“您说错了,我更爱长安君。”
触龙说:“父母爱子女,是要为他做长远打算,您送别燕后时,拉着她哭泣,因其远嫁而哀哭,等到走了,每次祭祀的时候都要祝燕后说:一定不要让她回来。这不是做长久打算,让她的子孙相继为王吗?”
太后说:“是这样。”
触龙又说:“从现在起往前数三代,以至到赵国刚建国之时,赵王的子孙继续为侯的还有吗?”
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各诸侯国有这样的吗?”
太后说:“我也没有听说。”
触龙说:“这就是近的祸及自身,远的祸及子孙,哪里有君主的子孙都是不善的呢?只是因为位尊但没有什么功劳,俸禄丰厚没什么事情做,却拥有很多的财宝。现在太后给长安君的位子够尊贵了,封给他最肥沃的土地为封邑,给他最多的财宝,却不让他有功于国,一旦太后不在了,长安君用什么在赵国立足呢?所以老臣以为太后为长安君思虑的少,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
太后说:“你说的太对了,就请您带长安君去做人质吧。”
于是赵国派长安君为人质,派了百乘做陪同,齐兵才肯出兵相救。触龙在使太后心气转变之后,迅速拿出不相干的话题来迷惑太后,使得太后在怒气之后,不知所然,并丧失了话语主动权。
触龙就像拿出一个未剥开的竹笋一样,在太后面前一点点剥开,以循循善诱的策略,使太后恍然大悟。
善说反话引人深省
——优孟谈笑之间搞定楚庄王
替人吹牛被吹者自羞
正话要反话,反话要正说。
优孟是楚国的乐人,为楚王吹奏乐器,身高八尺,善于辩论,常在谈笑中有讽谏之词。
楚庄王有一匹马,很爱它,把它放在华丽的屋子里,派专人精心伺候,最后这匹马因肥胖而死。楚庄王让群臣为马发丧,以大夫的礼节下葬。
大臣们都不满,认为不能这样,楚庄王就说:“有敢因为马而劝谏的,我就杀了他。”
优孟听说之后,就来到大殿里,仰天大哭。
楚庄王大惊,急忙问他为什么,优孟说:“这匹马是大王所至爱的,以堂堂楚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怎么就再也寻不出一个来了,今天以大夫之礼埋葬它,太薄了,请以君王的礼仪埋葬。”
楚王说:“那该怎么办呢?”
优孟说:“臣请求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兵甲士卒护卫,让齐国和赵国在前面陪着,韩国和魏国护卫在后面,诸侯闻听之后,就都知道大王贱人而贵马了。”楚庄王听了,说:“寡人过分到了如此地步了啊!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优孟说:“请大王以对待畜牲的办法来对待它,把它剥皮去骨,把肉切成块,用香料等佐料放在大锅里放在火上煮熟了,送给人们吃掉。”
于是楚庄王听了优孟的话,照办了,还传令下去,不要让人知道。
推荐人要用贬低人的手段
先贬低人再推荐他,这样容易奏效。
楚国丞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个贤能的人,就善待他,在楚王面前不断地举荐优孟。孙叔敖是个廉洁的清官,死之前对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们一定会很贫困,如果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就去找优孟,说你们是我的儿子,他会帮助你们的。”
孙叔敖死后几年,他的儿子果然因家无积蓄而穷困,每日劳作,也只能糊口。
孙叔敖其子就去找优孟,说明情况,优孟就拿出以前孙叔敖穿过的衣服,让他的行动谈话都学孙叔敖,一年后,就很像孙叔敖了。一次庄王宴请群臣,优孟领来的孙叔敖的儿子,楚王及左右群臣都分辨不出来,以为是孙叔敖复生,楚庄王想用孙叔敖的儿子为丞相。
优孟就说:“让他回去和他的妻子商量商量吧,三日后再说。”楚庄王答应了。
三日后优孟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他的妻子怎么说么?”优孟说:“他妻子不让他干,说你父亲当宰相,廉洁尽忠使楚国完成霸业,但是他死后他的儿子却无立足之地,穷到自己卖苦力糊口的地步。
又说如今当官当贪官不行,如果当贪官,可以为家室积累财富,当一旦能犯了刑律,就会全家遭灭门之灾。而当廉洁的好官也不行,像你父亲那个样子,使自己的老婆孩子受穷。所以当官是不可为的”
楚庄王听了优孟的这番话,就谢过了优孟。召见孙叔敖的儿子,封了孙叔敖灵寝处四百户的土地,作为祭祀用地给他的儿子,这些封地一直持续了孙叔敖后代十世没有断绝。
会立功还要会为自己辩
——姚贾直面秦王驳谗言
抓住机遇赌一把
与其磨十年,不如赌一把。
燕赵吴楚四国结盟要攻打秦国,当时秦国财力衰竭,战事失利,秦王向群臣征求退敌的办法,大臣们没人敢吭声。
这时姚贾站出来说:“我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能破坏他们的联盟,阻止战争的发生。”
秦王很高兴,就拨给他战车百乘黄金千镒出使四国。
果然姚贾出使四国三年,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并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秦王很欣赏他,拜他为上卿,封给他千户的食邑。
当面对质事实会澄清
针尖对麦芒,毕竟针尖胜。
有人在秦王面前进谗言,说:“姚贾带着重宝出使四国长达三年之久,这些诸侯未必真心和秦国联盟,而我们库中的珍宝却已散尽。这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私自结交诸侯,更何况姚贾不过是魏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在魏国偷了东西,虽在赵国当过小官后来却被驱逐出境,让他这样的人参与国家大事是不行的。”
秦王听到后,召见姚贾,问:“寡人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结交诸侯,可有此事?”
姚贾说:“有。”
秦王变色道:“既如此,你还有什么面目与寡人相见?”
姚贾说:“昔时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伍子胥尽忠报主,天下诸侯都愿意他做自己的臣子,而臣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国又能送给谁呢?如今大王如果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忠臣为国出力了。”
秦王语塞,只得又挑别的毛病:“寡人听说你是监门小吏之子,偷过东西,又是赵国之臣。”姚贾不卑不亢地说:“姜太公是一个被妻子赶出家门的齐人,无用的屠户,被子良驱逐的家臣,无人雇的佣工,而文王慧眼独具,以之为臣,最终建立王业。过去晋文公倚仗出国的盗贼,却能在偃城之战中取胜。
他们都出身卑贱,身负恶名,甚至为人所不齿,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为知道他们能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的过失,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考察他能否为己所用。能安邦治国的明君,不听信外面的毁谤,不封赏空有高世之名而无尺寸之功的人。这样,臣子们就不敢用虚名希求于国君了。”
秦王听了后叹服道:“先生说得有理。”
于是秦王责罚了在他面前说姚贾坏话的人。
智斗张仪折服秦惠王伐蜀
——司马错以口功始又以军功成名
先让一手还击才从容
让他先说,可见其词穷。
司马错名错,司马是他的官名。司马错和张仪在朝廷上为战争而争论,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却说要伐韩,秦惠王让他们讲出各自的理由。
张仪先说:“我们先和魏楚结盟,然后出后攻打韩国,先让魏国断绝其南阳与韩国的宜阳,直逼周朝,声讨周君的罪行,只要我们打到周朝那里,挟天子以令诸侯,谁也不敢不听从我们的,这样就能建帝称王了。蜀国只是西方的偏僻小国,讨伐它不能成就威名,就算占了它也不足以为利,这与建立霸业的目标相差太远了。”
强词夺理人人爱
为了说圆一件事,先要看扁它。
听张仪说到这里,司马错反驳说:“不对,我听说,想让国家富强的,总想办法扩展疆土;想让军队强大起来的,总想办法令百姓富足;想成就帝王之业的,总是广施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王业自然就能建立。当下我们的情况是,国土狭小,百姓穷困,因此我愿意协助大王从基本的事情人手。蜀国虽僻于南方,却是狄中的大国,如果我们进攻它就像狼吃羊一样的容易,占领它的土地,以拓展秦国的疆土,夺取它的财货,足以令秦国百姓富足,占领这样的国家别人不会觉得我们暴虐,取尽蜀的财物,诸侯们也不会指责我们贪心。这是一举而名利双收的好事。如果进攻韩国,胁迫天子,就会招致恶名,且没有什么确实的利益,只怕还要背上不义的声名。同时我们攻击的是诸侯不愿让人进攻的地方,这是极危险的举动。
“让我来详细说明其中的道理吧,周天子是各诸侯的共主,齐国是韩国的盟友,周室知道将会失去九鼎,韩国明白保不住三川领地,两国定会联合对秦,依靠赵、齐的力量,而与楚魏讲和,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给魏国,这样一来大王就没办法对付了。所以我说攻打韩国的举动是危险的,不如伐蜀来得万无一失。”
秦惠王听完两人的分析,说道:“司马先生说的对极了,寡人听您的。”
于是,秦王发兵攻蜀,仅用十个月就攻占了蜀地,蜀归人了秦国的版图后,秦国越发的强大了,又增加了对抗山东诸侯的筹码。
善打比方唤起楚襄王猛醒
——庄辛以善喻而为阳陵君
庄辛第一次说楚襄王
预言不是显高明,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庄辛对楚襄王说:“大王与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左右不离,倍加亲宠,一味骄奢**逸,不理朝政。如果照此下去,郢都就危险啦!”襄王很是不悦:“先生是糊涂了吗?还是认为国家有什么不祥之兆?”庄辛说:“臣只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后果,不敢认为国家面临不祥之事。如果大王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知自敛,楚国是难免灭亡的,臣请求外避于赵国,暂作停留以观其效。”
于是庄辛去赵国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等地,襄王也流亡到了城阳,这时他想起前事,就派使者骑快马到赵国恳请庄辛回国,庄辛答应了。
庄辛第二次说楚襄王
好的比方人人懂,比方之后要具体说事。
庄辛来到城阳,襄王对他说:“寡人后悔不听先生的忠告,现在事情糟成这样,您看寡人如何是好?”
庄辛回答道:“臣听说过一句俗话:‘看见兔子再招呼猎犬还不算晚,丢了羊儿就修补羊圈还不算迟。’臣还听说当年商汤和周武王仅凭百里之地就起家立国,而夏桀、商纣虽富有天下,却最终亡国。现在楚国虽然小了一些,可是截长补短一算,仍有几千里国土,又何止百里呢?
大王您难道没见过蜻蜓吗?它长着六条腿、四张翅,在天地之间翻飞,低头啄食蚊虫,仰头承饮甘露,自以为与人无争,远离祸患,岂料有些小孩子正调和粮浆、粘在丝上,然后高举起来粘住它高飞于四仞之上的身体,于是它便跌落在地,成为蝼蚁的美食。
蜻蜓是比较小的东西,其实黄雀也是这样。它啄食地上的米粒,栖息于高高的大树,奋翅高飞,自认为与人无争,没有危险,却不知那些公子王孙正左执弓,右挟弹,准备射向飞在十仞高空中的黄雀,它的脖子成了射击的目标。一转眼工夫,它就落入公子王孙之手,白天还在茂林间游翔,晚上已和醋盐等佐料调在一起。
黄雀也还小,其实黄鹄也不例外。黄鹄在江海上飞翔,在大泽之中居住,低头捕食鱼鳖虾蟹,仰头咬嚼水草,舒长翅,清风之上随心所欲,高飞于天空。自认为不和什么人过不去,灾祸不生,却不料那些猎人正在修整强弓利箭,制造带着细丝的箭头,用来射向高飞于百仞之上的黄鹄,结果它身中利箭,带着箭绳逆风坠落。黄鹄白天还在江湖上遨游,晚上就变成了锅中的美味。
当然,黄鹄也不大,不过蔡灵侯也一样跑不掉。他南游高陂,北登巫山,喝茹溪水,食湘江鱼,将妙龄美女们左拥右抱着,与她们驱车在园林里游玩,不把国政放在心上,却不知楚将子发正受命于宣王,要用红绳抓他去见宣王。
蔡灵侯的事情其实也属寻常,大王您不也是这样吗?大王左右不离州、夏二侯、鄢陵、寿陵二君,吃着封地里收来的粮食,带着宝库中的珍宝,同游于云梦之中,全不以家邦天下为念,却没想过穰侯魏冉正受命于秦王,要在黾塞之内用兵,将您赶走。”
襄王听了这话,脸色大变,浑身颤抖。于是授庄辛以官爵,封他为阳陵君。庄辛帮助襄王收复了淮北的失地。
策士之道游刃有余
——陈轸从容进退于诸侯之间
高手处世如打开一把扇子
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未必是魔鬼。
打开一捆竹简,阵形就变了,从圆筒变成有空隙的长方块。
士下开一把扇子,心情就爽了,从一叠厚厚的纸变成一幅半圆形的画。
凡事一打开,就有变化,高手处世,善于打开。他把封闭的放飞,于是眼前出现新的世界。
扇子不打开,只是累坠。扇子一打开,就有戏。看过唱戏的小生吗?他的手上都拿着一把扇子,不拿扇子他就举不起来。手中有扇子,他就可以有所作为。
陈轸连结三晋
可能的利益,办成不可能的事。
陈轸是齐国人,在魏国作宫。
秦攻魏,陈轸向魏王请令去游说韩赵与魏联兵抗秦。
韩魏本来关系就不错,陈轸先去见赵武灵王,对他说韩魏赵三晋如果联合,秦国就没有办法,这是天下诸侯都清楚的。
如果离心离德,就会被秦国坐收渔利。现在的情况是刻不容缓了,秦国跟楚国打了五年的仗,侵占了楚国一千多里的地方,如今要跟楚和好,让楚怀王去秦国谈判,归还侵占的土地,楚王当然高兴,同时又怨恨韩魏见死不救,就会联合秦国攻打韩魏,如果赵国不去救,韩魏必定要归服秦国,到那时赵国的命运就危险了。
所以我才急急跑来挑明利害关系,希望三晋互相信任,加强联盟,派精锐之师共守韩魏边境,抵御秦兵。
赵王接受了陈轸的建议,三晋结成了同盟。
陈轸打开了一面扇子
扇子扇动起来比筷子扇动起来风大。
韩魏赵三国本是一国,原来叫晋国。一国分三国后,表面上分崩离析,实际上还筋脉相连。如果它们各自过得好,就会永远分下去。如果灾难到来,它们依然可以扭成一股绳。
分分合合,恰如扇子收了又开。
陈轸看清了这一点,在秦兵压境时他连结了三晋,重新结为联盟共抗强敌,等于又把扇子打开了,这样大家都有戏了。
单手如枝,联手如翼。
扇子扇起来比筷子的风大。
分合由人不由天
君子熟知人心向背,便可知天下大势。
如果陈轸不出现,韩赵魏还会继续分裂下去。
当听天由命的人遇到坚持人定胜天的人,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不能改变的局面。
理论有用,行动改变事实。
事实是用来改变的。
命运是用来重写的。
穿针引线。破衣也能穿
缝缝补补,可以为鼓。
巧手的母亲能将几件烂衣裳拼成一件好衣裳,所谓“百家衣”即此。
穿针引线,破衣也能穿。
韩魏赵三国本来关系已经破裂,但经陈轸一穿针引线,又把它们连在一起。
严寒让穷孩子高高兴兴地穿上百家衣。
灾难让曾经分家的几弟兄重新做兄弟。
敌人再强些,我就成了
敌人的强大是即将强大者的福音。
曹操以百万大军追刘备,把刘备逼来和孙权联合,一场赤壁之战,刘备彻底翻身。
秦国同样以几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要吞韩国,把魏国和赵国、韩国逼成了联盟,打败了强秦。
陈轸见识不凡,知道强敌不足畏,怕就怕自己没有决战的信心。
英雄只成长于遍地狼烟,智者最欣赏冷酷无情的天地之道。
敌人再强些,我就成了!
联手胜单挑
联手使手成为手。
川南有座玉蟾山,玉蟾山上有座佛像叫作千手观音。千手观音全身长满手,层层叠叠,蔚为壮观。佛经上说千手观音原来只有一双手,后来觉得魔鬼太多了,忙不过来,就长出了一千只手,于是不怕任何魔鬼了。
我们是人不是佛,要有千只手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有几双手同时做事,那就是与人联手。
记住,乔丹不只是用一只手打篮球。
你别只看见他单手上篮时的雄姿就只记住那只手,实际上他两只手都厉害,只不过是交替使用罢了。
乔丹不但有两只手,他还有无数只手,那就是队友的手。队友不把球抢过来传给他,乔丹也只能束手无策了。
是队友的手成就了乔丹。
联手使手成为手。
要有人牵手才会联手
握自己的手都会觉得温暖,何况握他人的手。
乔丹与队友因教练而组成团队。
韩赵魏三国因陈轸而联手。
一定要有人牵着甲的手走向乙,把甲的手放在乙的手中,他们的手才会联在一起。
牵手不是因为力大,而是因为向心力。
向心力有内外两种,外在的向心力指强兵压境,使他们非走到一起不可。内在的向心力指双方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合力做事的根本。
陈轸又联结了齐国
只要同路,路人都成朋友。
陈轸又去游说齐闵王,对闵王讲,古时帝王打仗是为了匡扶乱世,以求泽被后世,流芳千古。可现在六国之间不识大体,互相攻打,使秦国坐收渔翁之利。今天秦国攻魏与古代帝王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韩魏两国备遭**,只有齐国侥幸还未遭到这种劫难,这并不是因为秦与齐亲善,只是由于韩魏与秦接壤而齐国离得远的原因。如果秦国图谋攻占魏国的绛和安邑一带,秦国军队就会东渡黄河攻齐,并且把楚韩魏孤立于南面,燕赵隔绝在东北,以后再也谈不上联合抗秦了,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陈轸又说,如今韩赵魏结成同盟,派重兵守卫绛和安邑是极有远见的计划,齐国如果不派兵与之联合必有后患,您想,秦国惧三国联合的声势必不敢妄动,有可能会偏师攻楚,到那时三国由于恼恨齐国袖手旁观,必会联兵向齐,所以大王不如现在就出兵救魏。
于是齐闵王同意了陈轸的建议,四国联合打败了秦军。
必要时迅速扩大联盟
有时多与少一样多。
会养鸡的农妇在养鸡出了成效后,往往会再养一些鸭子与鹅,因为养一样也是养,养三样也是养,只要方便,就不费力。
陈轸联结了韩赵魏三国后,明显感觉形势大好,有利可图,于是趁气势正旺再下一城,否则机会一失,过期作废。
以大国之道挑动大国
与大者言大,他不得不大。
齐国是大国,陈轸就用大国之道来说服它。
像对韩赵魏这种小国,你跟它们讲明利害关系就可以了,但对齐国这种大国就不能只讲利害关系,而要把问题拔高,这样才能打动它。
齐国在整个诸侯国群中地位特殊,它是周武王为了奖励姜子牙的功劳赏给姜子牙的,武王称姜子牙为“尚父”(姜子牙本名姜尚),齐国不是一般的诸侯国,地位等同于宗主国。齐的设立是为了捍卫王室,同时也对所有的诸侯国起统帅与监督作用。也就是说,名义上,齐国有权力也有资格代周王室管教任何一个诸侯国。
因此,陈轸要求齐国出面管管秦国,救救韩赵魏,齐国无法推掉这件自己的分内之事。况且,齐国也面临着秦国的挑战!
依然是共同利益使它们走在一起,但各自原因不同,聪明人联结众人的手法也因此不同,绝不一刀切。
积极寻求最大的买主
要做最大就要打败最大,不能打败就依靠他。
陈轸的名声越来越大,出使秦国的时候得到秦惠王的礼遇,就留在秦国,做了秦国的官。
此事费解。
按常理看,陈轸联结了韩赵魏齐四国,应该学苏秦佩多国相印,威风凛凛才对,怎么会屈尊不做四国之相,而做一国之官?
原来这并非“屈尊”,到秦国做官是当时天下所有人才的共同心愿。在秦国做一小官,胜似在其他国家做大官,须知秦国是当时最强之国。
这样看来,陈轸放弃已经到手的荣誉重新开始,实是有远见之举。
只有积极寻找最大的买主,才能把自己卖出最大的价钱。
连孔子当年都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而沽也!”何况陈轸?
败在高人手下等于我也是高人
做排名第二第三也是很高的荣誉。
陈轸在秦国时,当时张仪也在秦国,两人都受到秦王的尊重,因而互相争宠。张仪在秦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说他常把秦国的机密泄漏给楚国,我不愿与这种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把他赶走,假如他要去楚国,大王一定要杀了他。秦王不信张仪的话,就把陈轸叫来说,寡人愿意听听先生的意见,只要您说出想去哪里,寡人都会为您准备车马送您去的。
陈轸仔细地打量着秦王,已经猜出是张仪在秦王面前挑拨,就说我一定要去楚国。秦王没法应对了,就挑明了说,看来张仪说对了。
陈轸说,不光张仪这样说,就是路人也明白这个道理,从前伍子胥尽忠于吴王,天下诸侯都希望他成为自己的臣子。柳下惠孝敬父母,天下人都想让他做自己的儿子,我如果常泄密给楚国,那楚王还会接纳我做他的臣子吗?所以我一定要去楚国,借此来证明我对大王是忠心的。
秦王听了之后认为他说得对,就没有责罚他,反而对他更信任,但秦王也没有处罚挑拨者张仪。
陈轸在秦国呆了一年,最终秦王还是让张仪当了宰相,陈轸无法容身,就去了楚国。
此战,陈轸不敌张仪,秦国是张仪的天下。张仪是当世第一奇才,服务于当世第一强国,没有理由不成气候。
陈轸败在当世第一高手中,非但不是耻辱,而是光荣,因为事实证明了他仅次于当世第一奇才,同样是顶尖高手。
《隋唐演义》上有个李元霸,善使双锤,是当时第一英雄。李元霸之后是宇文成都,宇文成都之后是裴元庆。宇文成都不必说了,有次代表唐军的李元霸与代表瓦岗英雄的裴元庆两强相逢,裴元庆只接了李元霸三锤就不行了,裴元庆因此悲观绝望。李元霸却劝慰他说,天底下能接我三锤的只有你和宇文成都了。裴元庆因此大喜,高高兴兴做了天下第三。
陈轸不敌张仪,形同裴元庆不敌李元霸,这并非耻辱,而是光荣。
英雄要分高下,智者却无高下之分,他只需要保存自己就可以了。
智者无高下之分
无需证明,自己快乐。
孔子见了老子,见老子神秘莫测,不由大叹“老子龙也。”话虽如此,孔子并不认为自己不如孔子,因此他活得自在,不因嫉妒而丧气,却因看见他人的高明之处而欢喜。
陈轸知道自己谋略不及张仪,但他游走于诸侯之间同样地自由自在,并且一路风光。
他已联结了韩魏赵齐,又为联结楚国做出莫大功绩。
尤其难得的是秦王也尊敬他。也就是说,陈轸获得当时几乎所有国家、所有国君的尊敬,走到哪里都有饭吃,都有官做,一点不亚于张仪。
因此陈轸不丧气,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
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而是为了继续快乐自己。
这,就是智者了。
陈轸化解秦楚双强
“一根扁担挑两头,走起路来闪悠悠。”
陈轸到了楚国,楚国和齐国结盟攻秦,夺取了曲沃这个地区,后来秦王想伐齐报仇,但齐楚联盟正好,秦惠王发愁,张仪就说我不妨去楚国为大王破此联盟。于是张仪对楚王讲,如果楚国与齐断交,秦国就给楚六百里的地方,以后秦楚永远友好,楚王高兴了,群臣都来祝贺,只有陈轸劝告楚王不要中了张仪的诡计,否则后悔不及,但楚王听不进去,结果与齐国断交后被张仪骗了,并没有得到张仪答应的土地,楚王大怒要去伐秦,陈轸又出来劝阻,说不如与秦讲和共同伐齐,结果楚王盛怒之下还是听不进忠言,举兵伐秦,最后被秦齐联合打得大败。
楚国损失惨重,最后只得派陈轸去和秦国和解,秦王答应了陈轸,然后对他说:“先生本来是寡人的老臣,只是由于寡人不识才,处理国事又欠周详,慢待了先生,才使先生弃秦而事楚,现在韩魏两国交战,整整打了一年,左右大臣有人说制止好,有人说不制止好,先生是才识超群的人,除了尽忠于您的君王,能不能用多余的智力替寡人拿个主意呢?”
陈轸说:“大王您没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个吴国人到楚国做官,楚王十分喜欢他,一次吴人病了,楚王派人去问候他。使者回来后楚王问他果真是病了还是想念家乡呢,被派去的人说臣不知他是怀乡,如果怀乡,他是会唱吴歌的。那么大王现在就请您允许我唱一次‘吴歌’吧。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两只老虎为争吃食物而斗得正酣,鲁国勇士庄子打算去杀这两只老虎,他的邻人劝他说,老虎是凶猛的野兽,它们为争食而打起来,肯定会两败俱伤,弱小的一个会被咬死,强大的也会受重伤,那那时不用费力就能赢得捕杀两虎的美名。”
秦王听懂了他的意思,于是秦国与楚国和解,把心思放在了韩魏方面。
陈轸助秦胜韩魏
先背叛后忠诚,这叫忠诚。
陈轸完成救楚使命后,秦王极力挽留陈轸。陈轸见楚王昏庸不听忠言,就回到了秦国,并帮助秦国在韩魏都疲惫不堪的时候出兵攻打他们,彻底战胜了韩魏。
陈轸为齐国效力
不忘旧主,意在向新主示意“我本忠诚”
陈轸为秦国出使齐国,当时楚国派昭阳伐魏,击杀魏将,大破魏军,占领了八座城池,然后又来攻打齐国,陈轸本是齐国人。就充当齐王的使者去见昭阳。
陈轸见昭阳,先是祝贺楚军的胜利,然后问昭阳:“按楚国的制度,以您现在战功应加封什么爵位?”
昭阳说:“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
陈轸又说:“比这更尊贵的还有什么?”
昭阳说:“那就只能是令尹!”
陈轸一笑说:“令尹是能有一个,所以您只能永远做将军。我愿意替将军打个比方,有个故事说有几个人在一起喝酒,但酒只够一个人喝的,就有人建议说我们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人可以喝这酒,于是几个人开始画蛇。有一个人先画完,就取过酒杯准备喝,自己还得意地讲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脚呢,就画起脚来,还没画完脚,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就把酒杯夺过来,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然后就把酒喝了。而画蛇添足的人最终没有喝上酒。那么将军现在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在这士气正盛之际又来攻打齐国,齐人都震恐,就凭这些,将军已经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将军不适可而止,一旦和齐军交战打败了,该得的官爵将不再为将军所有,正如那个画蛇添足的人一样。”
昭阳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撤兵回国了。
以“白马非马论”杀出一匹黑马
——公孙龙因善辩言而获宠于平原君
做圣人的学生好于做学生的圣人
来头大,身价就高。
公孙龙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53岁。他辩才无碍,在世人中享有盛名。他服侍平原君,为平原君的家族世代享有殊勋出谋划策。此谓“做圣人的学生好于做学生的圣人。”
所谓“做圣人的学生”,就是不做圣人,而是依靠圣人做人。这一招极高明,避免了直接做圣人的麻烦,又能享受圣人的待遇。公孙龙做孔子的学生,大大有赚。
所谓“不做学生的圣人”,指不在一帮没档次的人中做老大。跟没档次的人混在一起,依然没档次。做学生的圣人,依然是学生。公孙龙不与不人流的交往,正为此也。
指出真相胜于狡辩致胜
直陈利害,便显真心。
秦军围攻邯郸,平原君借着魏公子信陵君的帮助,保全了邯郸。
虞卿想拿这件事替平原君请求封爵。
公孙龙知道后,连夜驾车去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要凭借信陵君保全邯郸的功劳为您请求封爵,有这回事吗?”
平原君漫不在意地回答:“是这样。”
公孙龙说:“您这样做很不合适。大王先让您做赵国的宰相,并不是因为您的才能智慧全赵国无人能及,割东武城封赏给您做领地,也不是认为您有天大的殊勋,别人没有出力。这无非是公子您是国戚的缘故。您现在接受了封地,毫不推辞。无能无德又接受了封地并不表明自己有什么功劳,这都是因为王亲国戚之故。现在人家信陵君保存了邯郸,就有人替您请求封爵,那就是既凭王亲国戚的身份接受封地,反过来又以国民的身份评功论赏。这样不合适。况且虞卿这样做是两边讨好的事情:请封之事若成,他会手操胜券向您索取报酬;如果事情没成,他也会凭一句虚话向您示惠。这事您一定不能听他的。”
平原君听完立即打消了听从虞卿的念头。
平原君于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他的子孙世代承袭封爵,荣华富贵一直到后来赵国灭亡才终止。
平原君待公孙龙很好。公孙龙以“白马非马”、“坚白石”等论扬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