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哪里想到乾隆在事末还来这一手,将他一军。玉玺只有皇上才敢摸的,做臣子的取走岂不犯上?
刘墉面不改色道:“皇上,臣以为皇上从政六十年来,大宝无一时离身,今日皇上随手将大宝带回,实属情理之中。今皇上传禅,如将大宝亲自授予太子之手,一定会成为千古美谈!”
乾隆道:“嗯,刘爱卿想事周全,好!”
刘墉又道:“如今百官皆于大殿之上等待大宝,恳请皇上速作明断。”
乾隆于是喜笑颜开,让刘墉带路,亲自将玉玺传给了太子。
传禅大典终于顺利进行,太子对刘墉的功劳,铭记在心,登基算是顺利完成。劝谏有四种做法
做事章法不乱,事情就不乱。
一、做事要厚道。
在劝谏与办事的过程中,一定要表现出厚道。厚道是办事与劝谏的保护伞。只有自己厚道了,才能使别人失去防范之心。失去防范之心后,再强大的对手亦是温柔的老虎。
厚道是自己的门面。有了这个厚道的门面,办事就减少了阻力。
厚道不是老实。常言道老实受人欺。可见老实对办事没有多大的好处。厚道不失刚正,刚正是自己诚实的表现。以诚待人自然好办事。
厚道不是犯傻。厚道自管厚道,厚道是给人看的,而不是让人利用的。所以厚道一时,不能厚道一世。不然厚道不会成为保护伞,反而成为捆绑自己的紧身衣。厚道要讲原则,这样才好办事,尤其在劝谏过程中更是如此,不能显出半点奸虚之相。
二、做事讲门道。
事事都有门道,劝谏更是如此。变中有术,这是事情发展的规律。不讲门道,不能正确认识事情,只能到处碰壁。要知道碰什么亦不能碰壁。劝谏不是碰壁,不是自寻死路,而是险中求胜。只要讲门道,抓住规律,那么大事可成。
门道是看的,就是说门道不是死规矩,要在变化中变化。门道并不是套路,光是讲套路办不成事。门道是一种治术。在劝谏过程中要随机应变,但态度不变。门道说白了,就是在劝谏过程寻求成功之道。
三、做事要观点明确。
做事不能混乱,尤其在劝谏的时候,要拿出观点,更要以理服人。刘墉在劝说乾隆交出玉玺的时候,观点就非常明确。并且拿出好的观点是成功劝谏的关键。刘墉劝谏的观点是在把皇位传给太子的过程中,没有不传玉玺的,这是违背古训的。
乾隆不怕刘墉而怕刘墉提出的观点,因而刘墉劝谏成功。更因为违背古训会遭人唾骂,会破坏乾隆的良好声誉。刘墉巧妙地把违背古训与影响乾隆声誉联系起来,这样正说到乾隆的心坎里。刘墉借此替乾隆权衡事态的轻重,使乾隆弃轻就重。这正是刘墉劝谏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好的观点是打开对方心灵的钥匙。
四、做事贵在坚持。
不论是办事还是劝谏,坚持是很重要的因素。坚持可以在困难中带来生机。半途而废是劝谏的大忌。刘墉在这次劝谏中就表现果断,乾隆几次不理刘墉的谏言,但面对强大的对手刘墉并不灰心。灰心办不成事。
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因为刘墉坚持己见,才使得乾隆不再坚持。劝谏中自己不灰心,坚持到底,那么。对手必然不攻自破。
在官场中跳芭蕾舞的权臣
——李鸿章操刀视官场如屠场
官场中的舞者
花架子亦是一种真本事。
在官场中做人,就要摆出花架子。花架子不是人们常说的官架子,官架子不过是一种气势,而花架子是一种本事,这些花拳绣腿可以让人眼花缭乱,让人目不暇接,使人信以为真。
花架子让人招架不住。
在官宦之地摆摆花架子,显显花拳绣腿,使得严肃之中有亲和,方正之中有圆滑,往往让那些自以为有本事的人,难以接招,在招架之时方寸大乱,面对这样游戏于官场之中影影绰绰的对手,而不知所措。
李鸿章就是官场之中的舞者。舞蹈之中只有芭蕾最为高雅,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李鸿章在官场之中做人办事,就达到了芭蕾的效果,在官场之中因为办事像芭蕾一样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所以备受朝廷与大臣们的推崇。
李鸿章正是拿出一些给人以好感的做事姿态,从而达到做事的目的。他在别的推崇之中巧妙地达成自己的心愿,这就是官场之中不可或缺的舞者,官场舞者就是让人招架不住的人。
纸老虎有可能是真老虎
伪装到底最可怕。
人们一度对纸老虎表示轻蔑。其实,这种对纸老虎的轻蔑,是不可取的。
纸老虎有许多人所缺少的应变能力,少了这种应变能力,就没有操纵术可谈。所以纸老虎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操纵学之中的一种手段。当纸老虎从旧观念转化为新的做事手段时,它的效用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老虎是纸的,亦就是假的。这种以假乱真的操纵手段,往往让很多人吃亏。老虎是凶猛的,但凶猛的老虎在难辨真伪的情形下一样让人胆战心惊,其威慑作用,是其它方法很难企及的。有时候,在一定的条件下,纸老虎比真老虎更有准备,更出奇招,更是老虎。纸老虎可以让人放松警惕,正是在这个放松警惕的时候,纸老虎出奇不易地真咬人,纸与老虎之间的强烈反差使人们心理产生矛盾,而对方借你产生矛盾之机,打出致命一击,这就是纸老虎的力量。
做人亦要像纸老虎一样,老虎有威武和气质,足可以压人,然这只老虎又是纸制的,又使人产生一种亲和的效果,温和的老虎当然谁都喜欢,这便是纸老虎的绝学,所以有时候,做人一定像纸老虎一样,在威而不猛,柔而不弱,可屈可伸,可行可藏的气质中让人服从。
纸老虎薄,但有虎一样的威风!
纸老虎威风,但和小猫一样圆滑可以亲近!
纸老虎可以亲近,但照样可以像真老虎一样咬人一口。
李鸿章正是以纸老虎的心态在官场之中独舞。他有纸老虎一样的气质,在微笑中致人死地,他像纸一样的柔软,象老虎一样威风于官场之上。所以人们背后都说李鸿章是一个纸老虎,人们谁也不敢去摸这只纸老虎的屁股。
李鸿章是个裱糊匠
取其表而就其里。
李鸿章晚年总结一生事业,抚案叹息:“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料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流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又何能负其责?”
李鸿章有舞者的气质,纸老虎的精神更有一个裱糊匠的手段,正是有了这三个元素,李鸿章在晚清官场尽然有所失败,但依然伫立于官场之上,这是别人难以办到的。
做官有高明的,有精明的,有明白的,有糊涂的,更有被吃掉的。
唐朝魏征算是明白的官,宋朝秦桧算是精明的官,明朝高拱是糊涂的官,清朝鳌拜是个被吃掉的官。而惟独清末的李鸿章是高明的官。
李鸿章为官之高明在于他深知,自己在朝廷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做表面文章,是李鸿章办事的一大特色。表面功夫做得好照样可以成为一代权臣。
李鸿章在混乱的官场中找到了做官的姿态。要想在官场中摆正自己的姿态,那么就必然了解官场的形势。只有在认清形势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摆出什么姿态示人。
在清末政府中,李鸿章感到宫中有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既然有了这样一个无力对抗且掌权的女人,那么要想在官场之中立足,就必然不能太过嗜权,而是做做表面功夫。
徒有其表而贴上有权力的人。这样表现了自己的亲和性,自然赢得清廷的喜欢,因为,权力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做表面功夫的人。
做其事而不负其责,正是表面功夫的理念。
李鸿章在总结为官经验之时,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西太后是个爱权力的人。那么,李鸿章就应该在权力上退让,而去以裱糊匠的姿态,不涂其里,而华饰其表也!
一定要与机会合作
信任机遇胜过信任一个人。
机遇是最值得信任的合作者
太平天国起义之时,李鸿章在本乡办团练。因为当时督办安徽军务的钦差大臣胜保骄纵贪**,专恣跋扈。所以李鸿章知道在他这里很难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因而李鸿章便萌发退志,想换个地方发展。于是来到曾国藩手下做幕僚。
李鸿章进入曾府之后,也不甚得志。但李鸿章知道抓住机遇。
最好的合作者不是人,而是机遇。只有抓住机遇才可能寻求到最好的合作者,使其感觉与其求别人合作,不如与自己合作。因为自己才是最佳的合作者。但自己必须懂得寻求机遇。有了机遇,别人才可能与自己合作。
李鸿章懂得抓住机遇,更懂得在机遇中好好地表现,所以李鸿章像不倒翁一样在官场中摸爬滚打数十年。
方正之中有圆滑
越方正越没棱角。
上海的士绅们为求得保护,特别请曾国藩的湘军前去负责防守。
李鸿章知道这个消息后,主动找到曾国藩,并力荐曾国藩的兄弟曾国荃前去。
李鸿章向曾国藩说:“曾国荃可带一万人马前往上海负责防守,等多隆阿与鲍超肃清皖南皖北之敌后,分两路向南京进军,即由曾国荃从上海西攻苏州,常州,以收东西夹击之效。”
曾国藩听完很是高兴,觉得李鸿章出了一个好主意,对李鸿章大加夸赞。
事后,李鸿章又来到曾国荃帐下,向曾国荃说:“汝兄欲遣公于上海防守,公大可不去。其意甚明,攻下南京是平太平天国的首功。如若遗置上海,首功必然被他人所得,到时后悔莫及。”
曾国荃道:“此言正合吾心。只是不知怎样推却。”
李鸿章道:“此事不难,你便说:‘恐归他人调遣,不能尽合机宜,从违两难。’汝兄必然不会为难。”
曾国荃依计而行,果然曾国藩并不勉强,遂派李鸿章为支援沪军的主帅。
李鸿章大喜,欣然接受。李鸿章借机组建军队,乘势而起,自己招募一支军队东援上海。李鸿章所招募之人都来自淮河流域一带,因此有淮军之名。
李鸿章可谓一箭三雕,先讨好曾国藩,而后讨好其弟,暗中挑拨,其意在于成全自己,有了自己的势力,不用再投入旗下。可见李鸿章之圆滑。圆滑贵于亲和。
李鸿章在曾国藩面前彻底地表现了其滴水不漏的圆滑。他在曾氏兄弟面前左右逢源,抓住对方的心理讨好对方,但又让曾氏兄弟之间的意见发生冲突,这样自己在其冲突间捞取到好处,最终受大益的是自己。
有一个最大的利益在其面前,但直接捞取必定打草惊蛇。李鸿章利用间接的方法,最先不是自己取其大,而是把大让出去,而让出去并非出于目的,而是手段,李鸿章又乘机拿出一个表面上更大的利益来**的曾国荃,使他中计,中计后自然放小贪大。李鸿章正是凭着圆滑机智中发展了自己的事业。
世界充满变数,在变数中最需要圆滑。李鸿章在曾氏兄弟面前表现了两个李鸿章,因为两个李鸿章比一个李鸿章更管用。
变相操纵就能接受
以阴为阳,人便不知。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战斗中平定了叛乱,为国家立下大功,回京之后,两宫太后要召见他。
按宫中惯例,太监们向他要关节费千两。左宗棠十分气愤,坚持不出钱。
李鸿章深知底细,于是暗中代左宗棠付了这笔银子,左宗棠这才见到太后。
谁知道,两宫太后对左宗棠十分赏识,特赐一副咸丰生前用的墨晶眼镜给他。
太监捧旨颁赐时,又要索取礼金数千两。左宗棠又是生气,索性连赏赐亦不要了。又是李鸿章做好人,替左宗棠出了银子。
左宗棠对宫廷之事不懂,更是不肯屈就其事。李鸿章看在眼里,为了不让左宗棠吃亏,所以事事替他办得妥当,左氏对此感激不尽。
李鸿章丢了一些银子,但这都是为左宗棠,自然让左氏觉得有些亏欠。李鸿章借银子换来左氏这个朋友,正是丢芝麻捡西瓜的道理。
左宗棠不懂宫中事理所以吃亏,而李鸿章深知其道,他知道最难的操纵其实更简单,李鸿章把难事当成易事来做,自然容易的多。难事简单来做就不怕难。因此,左宗棠空有武将之风,但在官场之上李鸿章比左宗棠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