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将道02(1 / 1)

要想做偶像就要呕心沥血,从来没有捡便宜就当了偶像的。当偶像要有扎实过硬的功夫,上得了台,下得了海。徐达长期下苦力,琢磨出一些道理,这些道理正是使他日后飞黄腾达的不二法宝。

偶像在社会当中无处不在,他在集体中可以制造出奇的效果。

偶像是在苦难中成长的人,是在泪水中给人欢笑的人,是在卑贱中崛起的人。所以出身低下照样可以成为偶像。从徐达身上我们看到偶像从做人开始。真正的偶像不靠包装,靠内核。

高手总在新手中诞生

新米分外香。

徐达是凤阳县的农家子弟,不曾读过多少书,更不曾进过军事学校,亦不是行伍出身,没有投师学艺。

正因为徐达没有背景,才使徐达积极进取,义无反顾,言行举止之中,透出异于常人的光彩。高手总在新手中诞生,老手则墨守成规。

徐达刚开始当兵,教头教他射箭,说一定要瞄准靶心,徐达按他的话做了好几遍,总是射偏。徐达知道教头一定教错了,想了想就把箭头稍为偏离一点靶心,发力时又把箭头微微收回,一箭射去,正中靶心。满营官兵正在忙手忙脚地练习,忽然听见“邦”的一声,有人力量刚猛,正中靶心,满营之人都惊住了。有人问徐达是怎样射的?徐达就说:“你当然会射偏。瞄的时候稍为偏离,反而会射中。因为箭、眼、靶三者之间是会有误差的。”在徐达的**下,崛起了朱元璋王牌军队中的“神射营。”

我们从徐达论箭中可以看出他确实是高手。而他并非天生高手,是从新手中产生的。边做边琢磨,就会琢磨出新的技巧。不读书,不见得没有知识,书本当中的知识大多是前人的经验。要想成为高手,得靠自己。

古时老子、墨子传道,从来不著书立说,而是口授,并更加注重从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人生,直接地面对人生。在生活中学习,那么,无疑自己就是一本书,一本有着人生真谛的活书。

人不怕没有本事,怕的是不去学习。学习别人,而且要超越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不是抄袭,做人更是如此。

做人越朴素越突出

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

徐达在朱元璋手下的文臣武将中是最朴素的,别人都穿得很体面,只有他一个人粗布衣裳,非常朴素。说来也怪,人人都说徐将军是最帅的,像军中的大将常遇春、胡大海等人,都喜欢往徐达身边跑,徐达走到哪里都引人注目。

朴素是一种境界,高手都是朴素的。

做人越朴素也就越突出。尤其朴素之人在人群电出现,因不出众而为众人认同。

徐达是明朝开国的偶像。虽然徐达是个农家子弟,没有读过什么书,亦不曾学习什么兵法。但他朴素地做人,实在地干事,并以此来感染周围的人,教化周围的人,这一点徐达很像春秋时的大将吴起。吴起为将不穿战袍,与士兵同穿布袍软甲,同吃同住,以朴素而深得军心,如此操纵指挥周围的人,事事都有把握,稳操胜券。

朴素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谋略术。

朴素胜华美,朴素就是大华美。

朴素无锋芒,更能助人而悦己,这是朴素的好处。因此,朴素就是华美,且是最有光彩的华贵。

在自律中寻找先机

今日约束自己,明日不被人约束。

弘一法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所谓“克己功夫”就是自律。人不能自律如何能律人?还没能操纵自己怎么能操纵别人?凡有大作为之人,一方面要满足自己、放纵自己,一方面又要约束自己、操纵自己。‘徐达是最能自律的,长期做将军从不居功、不抢功,更不会利用手中权力谋私利,这些朱元璋和刘伯温都看在眼里,因此格外重用他。

如果把徐达比作关羽,那么朱元璋就是刘备,刘伯温就是诸葛亮。但徐达比关羽做得更好,他又是上将,又能自律,是上天赐给朱元璋的大礼。关羽不自律,骄傲自满,结果丢了荆州、失了性命,整个蜀汉的江山就从关羽丢荆州开始衰败,关羽葬送了刘备的江山。徐达则为朱元璋南征北战,打败蒙元,开疆有功,守边无过,其为人本事、修养都在关羽之上。所以明朝比蜀汉好,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朱元璋有徐达这些又有高强本事、又能自律的大将。任何人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众人做人做事的榜样。

做人贵于自律。做人就要在他人面前做出表率,于此,才会有成就大事业的先机。

先机并非是先人而行地做事,动辄抢占先机,是一种卤莽。卤莽之人并非事事可得,抢占两字在行动上就已然失去先机。所以有人做每一件事都得而不失,那是在于每每有人送先机。你去抢先机,不如等人送先机给你。只要你自律,必有人主动送上门来。很多事情不能带侥幸的心理去做。侥幸者必失先机。自律者稳健,自律做到心中有数。

落后者自律可以反败为胜,领先者自律可以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英雄与英雄的对话

直谈胜于攻心。

尽管徐达出身低下,然而气度颇为不凡,朱元璋招募新兵时将他招来麾下。

徐达入朱元璋帐下,仅隔数日,在朱元璋料理文书的时候,徐达一人秘密禀报。

朱元璋问道:“天德,(徐达)有何公干?”

徐达道:“朱公不欲成大业么?何故郁郁居此,长屈人下!”

朱元璋道:“我亦知此地久居,终非了局,但羽毛未满,不便高飞,天德如有意见,请即指陈!”

徐达道:“郭公(子兴)长厚,德崖专横,彭、赵两人又相持不下,朱公置于危地,事多牵掣,万一不慎,害及于身,奈何不远去另有所图?”

朱元璋道:“我必须有个脱身之计,否则惹他人疑窦。”

徐达道:“郭子兴家乡在定远,现今定远未平,可借此出兵,郭子兴必然允行。”

朱元璋道:“我方募兵七百名,署为镇抚,若统率南行,郭子兴亦会多加疑虑。”

徐达道:“七百人中,可用的不过二十余人,公只将二十余人率着,便足倚任,此外一概不用,那时郭子兴便不致动疑了。”

朱元璋点头道:“天德此言,甚合我意,我当照行。”

朱元璋暗下思忖,此人识见高人一层,虽出身卑微,确不简单。

徐达言毕便出帐候命去了。

徐达字天德,朱元璋唤徐达的字而不称名,足见对徐达的亲近与器重。

小英雄操纵大英雄

配合他,就可牵制他。

自从徐达投在朱元璋帐下,朱元璋便一直在暗中观察徐达,觉得徐达“动静语默,悉招群英”,而且“平昔言简虑精,当提兵之时,兵出不二,真是难得之帅才。”因此而重用之。徐达以修养而胜任帅才,诸将敬若神明。

徐达是英雄,朱元璋同样是英雄,英雄人人都可做,而君王只能有一个人做。因此徐达与朱元璋是平等的英雄,但在体制中是不平等的,会有大小等级之分。

在这种等级中徐达是弱势,朱元璋是强势,但徐达并非以弱抗强。而是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朱元璋,让朱元璋更强,自己借助朱元璋的强势做大。

所以对抗强势,不如同化强势。这样才能以小做大,以弱势反转强势。正是如此,徐达在朱元璋面前不仅是部下,更是偶像。

从这个角度讲,徐达操纵了朱元璋,小英雄操纵了大英雄。

印光法师论英雄做人之道时说:“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

徐达当然很知道好歹,他绝不认为自己比朱元璋厉害,因此,他再厉害朱元璋也放心。徐达越厉害越本分,因此朱元璋允许他操纵自己,这也是一个奇迹,将军操纵皇帝而彼此相安,秘诀就在于徐达甘为朱元璋永远效力的忠心,盖过了他的勇武与智慧。

英雄之间智者胜,智者之间愚者胜。

借乱世操纵群雄

乱了天下,顺了英雄。

徐达当砍柴郎时,砍柴师父告诉他,砍柴时要找干柴砍,只要是干柴,就不管它是大柴小棒,全都砍倒,捆柴时大柴放中间,小柴放外边,这样就不会乱,背起来就能走。

徐达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操纵群雄。当时群雄逐鹿,朱元璋这边大将无数,朱元璋的对手中也大将无数,而徐达能为当时第一战将,靠的就是他的“借乱操纵”功夫。

所谓“借乱操纵”,就是利用混乱造成的真空,抢先占据,然后以不空攻空,又用空诱不空,最后以序制人,以道服人,并借助大势逐一完成清场工作。大势好比大风,大风吹来什么鸟都不见了。

操纵乱世首先要自己不乱,才能借乱世操纵群雄。

弘一法师论操纵之道时说:“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徐达为人从容,像捆柴禾一般操纵群雄,因为他利斧在手,当然能发威。

徐达利用“以乱制乱”的操纵学,在乱世打拼,以此受到人们的尊重,成功地作为一朝开国将相,为朱元璋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可谓乱世之英雄。

操纵术有四戒

规范行为,活了心思。

操纵术乃秘术,需有心人一生苦功才能领悟。

印光法师说:“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也就是讲操纵乃实有,不能虚浮。你感觉在操纵别人,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因此君子有四戒,方能人操纵学之门堂。

1.戒志不强。徐达当兵之前先自毁其斧,断了自己的退路,让自己即使回来也当不成砍柴郎。意志坚强,硬如金刚。磨练意志是做人的基础,要以苦为乐,为天下正义事业奔走,切忌有怨言。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会有大智慧,就干不出大事来。

2.戒言行不一。徐达曾与朱元璋讲某月某日当取某城,到时候果然拿下,因此深得朱元璋信赖。君子为人首先要言而有信,“言不信则行不果”,言行不一,是道德混乱的表现。丧失道德,必失人心,在操纵之道上亦就缺乏用人治事的能力,这样人就会一事无成。

3.戒贪财而不豁达。徐达生性豪爽,人又朴素,因此常闹得很穷,虽是大将,手头竟无一钱。刘伯温知他如此,故意找他下围棋赌输赢,故意输给了徐达一百两银子,朱元璋知道了大赞刘伯温懂事,又给徐达三百两银买酒喝,徐达的不贪于此可见。贪小财者而必然得罪他人,经常得罪人,就经常坏事。要先为人后为己,由此才能得人心,才有利于做大事。

4.戒三心二意。徐达一开始就跟随朱元璋,从不跳槽,方国珍、陈友谅先后用重金聘请他,徐达一概不理。我们做事要学徐达一定要专心致志,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毕生奋斗。墨子说:“事无终始,无务多业。”其意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谈不上再去做其他事情了。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达目的,誓不回头。做事专心,才能明察事非,分清黑白,这样才能越做越大。

是鹤就要站在鸡群里

鹤立鸡群,势必冲飞。

是鹤就要站在鸡群里。为什么?因为鹤站在鹤群时就会被埋没。站在鸡群里,就是鸡群中的偶像。

徐达是朱元璋的首席大将,可谓鸡中之鹤。徐达为朱元璋打败了各路诸侯与蒙元军队,战功赫赫,无人敢与他争功。

智都大师说:“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淤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智都大师说的“全铁心肠”即铁石心肠。徐达因为有一副铁石心肠,所以能做一个叱咤风云的铁血战士。

只有鹤立鸡群的人才易于吸引别人注目,要想成为领导者,吸引别人的眼球相当重要。

有了高于别人的修养,还不足以成事。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做出几件事来,才会增强自己做人与做英雄的能力。

你的本事使你产生魅力,就可以操纵众人、不知不觉地为自己办事。

关键时刻能挺住才叫本事

最大困难凸显最大发现。

很多人平时很厉害,一到关键时候就不行了。这种人不叫有本事。

关键时候能挺住才叫本事。

朱元璋久困于郭子兴手下,大才不得施展。

徐达在这关键时刻,点醒了朱元璋,另寻地方发迹,这才将朱元璋拖出了困境。徐达这一点与朱治点化孙策一样,孙策当初在袁术手下干,没个名堂,朱治向孙策进言一定要离去,这才有了日后的东吴立国。徐达点化了朱元璋,才有了日后大明开国。

徐达能有“拖出死地就生地”的智慧,是高人。那他为何平时不说?这是因为平时说了没用,一定要在关键时候进言,才能奏效。

徐达的智慧深藏不露,又能救难于危急,不是常人胆识。

因他不贪旧的,所以能带领众人去发现新的。

彻悟禅师说“欲念未除,道根日坏。”英雄豪杰善于除念,自然有更大的欲求可以满足。

人们大多以为英雄办事只知道以武力取胜。但光依靠武力是不行的,只知道用武是粗人,不会有大出息,英雄不光依靠武力,更需要智慧。

徐达初到朱元璋的手下做事,与大家一样,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然而仅隔数日,徐达便密谒朱元璋,给朱元璋出主意想办法,走出了困境。

徐达的这种举动出人意料,朱元璋喜出望外。与众不同的人往往很自然地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这是办事成功的第一步。做事出人意料,事情已然成功一半。这就是办事的智慧、亦是英雄的智慧。

有了出人意料的好点子接下来应该开门见山地去除述。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往往是办事最佳方法。当双方都信任便佳,当对方不信任你时,开门见山便可表明胸襟。

徐达的此番举动体现了智慧,亦体现出了他的勇气。大智大勇,可谓英雄。

勇气改写僵局

人生处处有僵局。

与其用智慧打破僵局,不如用勇气打破僵局。

僵局之所以僵,就是因为它遭遇悖论。因此各种理论一遇到悖论全部失效,这时靠智慧是不够用的。

你不需要多少智慧,你只要有勇气就够了。勇气使悖论失效。

有一种力量比智慧更智慧,有一种力量带来了智慧、实现了智慧,那就是勇气。

勇气改写僵局。

朱元璋本是个和尚,为了谋发展投身郭子兴帐下,不久又做了郭子兴的女婿,郭子兴对朱元璋有知遇之恩、翁婿之情。但郭子兴不能使朱元璋真正有一番作为。朱元璋又怀情报恩,又不想跟着郭子兴干,朱元璋陷入悖论与僵局。

徐达深知朱元璋必须走,并且大家都必须走才有出路,徐达便鼓起勇气向朱元璋提出走的大胆建议。在这关键时候,勇气起了决定性作用。

勇气使设想变为实际,使不可能变成可能。

勇气赋予一件事正确性。

勇者,就是敢作敢为的人。认准了事情敢于去做,是勇,没有认准的也敢于去做,这更是大勇。

没有谁在做之前敢说自己百分百正确、百分百会成功,孔子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大勇。

徐达人朱元璋门下,数日后就向朱元璋陈述大见地,是谓智更是勇。正是因为徐达有智有勇,在朱元璋眼里是干大事的人,必然会得到重用。

徐达不仅得到了朱元璋重用与信任,更得到了手下兵将的崇拜。正如朱元璋所言“平昔言简虑精,当提兵之时,令出不二。真是难得之帅才。”徐达正是以其气过人,成为一代名臣。

踏破官门做奸雄

——曾国藩混迹官场游刃有余

做自己的王者

奸雄出,世道清。

曾国藩在家书中论奸雄之道说:

做人就要做奸雄。奸雄出,世道清。

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曾国藩套用庄子的话说:“英雄不死,奸雄不止。”

男人大多喜欢以英雄自居,即使不是英雄,也要把自己幻想成英雄。幻想成为英雄的人不是英雄。英雄谓之强者,然而在强者的群落中亦有高低强弱之分。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英雄同样如此。

一般的英雄称不上英雄,英雄加霸道等于奸雄,奸雄是真正的英雄。

做人并无止境,有人做英雄,有人做王者,更有人做英雄之王者,就是奸雄。

英雄不是万能的。英雄不如鬼雄。曾国藩诗曰:不做英雄做鬼雄!”

英雄与鬼雄是做人的不同姿态,何也?因为鬼雄比英雄更狠,更乐意以命相拼,即使死去,做鬼亦要称雄。

曾国藩同时又指出:一味地发狠,不畏死,仅能算个死士,敢死的人不如敢活着的人厉害。发狠还需有谋,此谓奸雄也。奸雄的奸就是奸诈有谋。

非奸雄不能惩奸除恶,另立新天。

曾国藩指出:在英雄谱系中,可为雄者之王的,只有奸雄。奸雄有英雄之勇。有鬼雄之狠,更有他们缺少的辛辣、歹毒和谋略。曾国藩举例说,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是鬼雄,不怕自己死,而刘邦是奸雄,乐意看别人死,所以项羽没有斗过刘邦。三国鼎立之时,刘备讲仁义,但只讲仁仪却不如曹操,曹操既讲仁义,又讲狠毒,所以曹操势力远在蜀吴两国之上,让人生畏,不可不谓雄者之王。

曾国藩走笔至此,即抛笔长叹道:“吾一生当为奸雄而足矣!”

把官本位与人本位合一

不为圣人,便为禽兽。

曾国藩做人如同做官,他将做人与为官之道通汇为一,叫人难以企及。

为官者,大多以奸相示人,所以尽管有所得利,但很不如意。因为他往往会被别人轻视,就算做官做得再大也没意思,乃至丧失做人的机会。不为人敬重自然让人小看。这样的人官尽管做得好,但为人失败。

官场险恶,要想做官何其难也。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初涉官场,都不甚如意。因为他们要想官位久之,必然要撕破做人的面孔,可这怎能让那些一心要脸面的人受得了?李白为官不几年被贬了,苏轼的官做得很大,但为了脸面被流放了。这都显示他们做官的失败与做人的成功。

做人与做官两者不可兼得么?非也!曾国藩就将为官与做人结合起来,且在官场称雄,为人也深得朝野敬重。

曾国藩青年时曾在书房里暗中写了八个字作自勉:“不为圣人,便为禽兽。”他将杨朱的“为我”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事事九柔一刚,每每黑心而白面,人不知其底,虽见他有禽兽行,但面子上冠冕堂皇,便以圣人称之。

敬是钓鱼的诱饵

先敬再夺,便师出有名。

曾国藩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疏忽。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常常以敬为事,则长履大任,洪福无量也!”

敬不仅是传统礼教伦理观念,更是一种手段,一种以心取利的手段。

敬是钓鱼的诱饵,是借敬重对方来迷惑对手,软化对方,迎得信任,把握做事的主动权。所以敬人者可以从中取利,被敬者往往吃亏上当。如果你明白去尊敬人,那么往往赚大了。如果你忽然被某某人敬,则要小心为妙。

有的敬软中带硬,在合作中露出一种刚劲。所谓“敬酒不吃吃罚酒”即是。所以千万不要把敬当作敬,需知敬往往是罚的前奏。

就怕自己没有一把猛火

猛火沸汤,猛进得功名。

曾国藩在入京会试之前,足迹未出过湖南,那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日与庸鄙者相处,全无所闻”,每日只是作些八股试帖,以猎取功名。

进京以后,曾国藩才知道有所谓经学以及经世之学。曾国藩称“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而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素已耳。如未沸之汤,递用慢火温之,将越煮越不熟矣。”

经此参悟痛醒,曾国藩始知做人要猛进!

猛火能沸汤,猛进才能得功名。

不怕自己不强,就怕自己没有一把猛火。做人与做事都要有一种猛劲,一种**。

猛中有序,猛以智行,都会在做人与做事中给自己带来无法预料的收获。

猛而不颓,猛而不惑,猛中带巧,猛不是蛮干。猛是一种气势,是一种拼搏,猛可以创造很多机会。张飞,李逵都是猛士,都有一种猛火煮肉的功夫。

所以猛于用事,会给自己创造很大机会。张飞因为猛,为蜀国打拼下无数恶仗,成为万军之王者。李逵猛,成为宋江最信任的兄弟,处处爱护于他。因此,人生不怕失意,就怕自己没有一把猛火。

曾国藩执猛火而猛进,当然有功名。

扛得起石头的人必然不会去拣芝麻

要扛石头,先顾后头。

做人要有扛得石头的志气。人的一生要过硬,要敢硬拼,要把石头扛起来。芝麻小事不必管,芝麻永远不会困住人。

曾国藩做人克己,以己悦人,悦人而用人,这些全在于曾国藩抱定扛得石头的志气。

在人面前有一块重石,和两粒芝麻,让人随便去挑选其中一种拾起。那么很多人都会去拣芝麻。而曾国藩惟独是扛石头的人。

所谓扛石头的人,就是直面现实,不绕道,不推诿。

曾国藩并不小看自己,少年之时就崇拜曹孟德,以为曹孟德是治世的天才,远比诸葛孔明厉害。别人把他比作诸葛孔明时,曾国藩连连摇头,告诉别人,自己是学曹孟德的,所以才有今日治世奇才之成就。

曾国藩以曹孟德为师表,给自己定下大的目标,再从中加一把猛火,果然学得像模像样。而那些一生只肯去拣芝麻的人,永远不会有扛石头的那种快感体验。

以仁用狠,比狠还狠

刀快不如手快,手快不如心快。

一八五三年,曾国藩接到朝廷旨意,命曾国藩为湖南省帮办团练大臣,曾国藩心里明白,抓住机会干一番事业的机会到了。

曾国藩受任后,便镇压湖南全省的农民起义,反复强调要以“铲除土匪为第一要务。”于是曾国藩在省城他自己的公馆内专门设立了“发审局。”并大开杀戒。三个月内,竟处决两百余人。如此剃头一般的杀人,在湖南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因此曾国藩被时人称为“曾剃头。”

而曾国藩确有自己的道理,是谓:要想国泰民安,就必然求世态安静,闹事之乱匪,有损国运,更使民不安生。因此必须杀才能静下来,杀得越狠越有效果。

以仁杀人不叫杀,叫仁。

曾国藩此举震骇天下。

曾国藩处在不畏官不畏绅的侍郎地位,他完全不顾湖南军政大吏对其的不满与嫉妒,我行我素,虽一时谤议四起,但却无人可奈何他。

为此,曾国藩巧妙地向咸丰皇帝上书,声称:“即臣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

咸丰皇帝见到曾国藩的折子,足见曾国藩的忠心,于是大加褒奖,湖南地方官员再亦不敢多言了。

曾国藩在地方狠狠地镇压农民军,而他却振振有词,强词夺理。借仁义而发狠的,是最狠的手段。

曾国藩残酷镇压农民军,是以农民军有损国运,和民不安生为理由的,这种理由亦可谓借刀杀人,而成全自己。

曾国藩以仁德为名,并以大无畏的气质,压倒那些异己者。狠上加狠又以仁德开道,这就是曾国藩,厚黑如曹孟德。青年学者余杰在(伙与、冰》中写道:“这个时代的强者只有一种人:手捧《论语》,心想《厚黑学》,外表是圣人,骨子里是草莽。”此谓曾氏写照。

别人虚弱的时候就是自己强大的时候

强强联合,不如扶弱抗强有赚。

曾国藩看清当时政治局势,朝廷军队腐败而缺乏训练,对于平治当时各地起义毫无用处。于是他便请示要求组建湘军,建立他的地方军队,而为朝廷效力。

朝廷正在用人之际,曾国藩又为朝廷出了一个好主意,于是皇帝欣然接受。

曾国藩借朝廷军队的虚弱壮大自己,迅速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部队。

曾国藩组建的湘军确很有战斗力,几次大破太平军,并且通过顽强战斗,攻破太平军的大后方,一直攻打下金陵,太平军大败。

曾国藩懂得怎样在乱世中崛起。

清朝当时各地农民起义,对于清王朝是个沉重的打击。这个时候,起义军处于强势,而清王朝处于弱势。曾国藩趁机扶弱从而强大自己,并以强抗强。为弱势一方干事,增强了自己的地位,从而亦更能显示自己的强势。

所以与弱势联合有自己的好处,而与强势联合,那么,很可能使得自己处于无用武之地。因为在强势的阵营里自己机会太少,而与弱势合作,则自己的机会更多。所以,有时候强强联合,不如扶弱抗强。

强者并非一蹴而就

屡败屡战与屡战屡败看似相同,结果不同。

强者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只有在困境之中顽强生存下来的才是强者。在战胜困难后更需要养精蓄锐,把握时机。

曾国藩以事功崛起,早就声名远播并由此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在太平军起义的时候,朝廷让曾国藩创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虽然心急,但也知道凡是要慢热,因此他抓住了这个机会终于大干起来,成为强者。

从这个事件中就体现出曾国藩的不凡之处,他在危急困境中敢于肩挑重担,勇于挑战,临危不惧,这样他才有机会成为强者。反之,那些懦弱,胆小怕事,慌张失措之徒,只会成为危急与困境中的牺牲品。

曾国藩在乡里练兵是使自己强大的一个机会。人不怕自己不强,只要不断地历练,不断地在困境中摸索,就可能由弱变强。

强者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过后天不懈努力,不怕失败敢于失败,在失败中成长,最终从失败走向成功。正如曾国藩所说:“屡败屡战!”忠诚得重用。重用可操纵

在官场之中,要看谁比谁更忠诚,忠诚者才能得到重用。

曾国藩明白这样的道理。他要想在这个官场当中混下去,要在朝廷当中立足,就必须表现出绝对的忠诚。暗地里他不妨当奸臣、甚至叛臣,但台面上他一定是最忠的忠臣。

忠诚由此成为官场之中个人与个人勾心斗角的筹码。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曾国藩更明白,在自己羽翼未丰之时,仅靠忠诚是不行的。还要依附权贵,要寻求靠山。曾国藩亦找到自己的靠山。稳固了自己在京城的地位,随后便趁机向皇上递折子谏言,为皇上排忧解难,让皇上龙颜大悦,大加赞赏。一直到曾国藩成为封疆大吏之时,曾国藩仍然不敢大意,言行都表现出足够的忠诚。

当然曾国藩只是借忠诚之名为自己服务而已。所以忠诚是个双刃之剑,可以为人服务,亦可以借此为己所用。借忠诚之虎皮谋千金之难事,此举得名得益,又何乐而不为之?

留后路而不留后患

绝人后路才能给自己生路。

李秀成被曾国藩俘获,拷问之间,李秀成坦言:“曾先生何不拥兵自坐南面称王?果然如此,秀成愿为先生马前卒!”

曾国藩闻言变色,连夜缢杀了李秀成,而又报奏朝廷,说李秀成畏罪自杀。

曾国藩知道李秀成说中了形势的所在。此时朝廷必然有这种想法,一定要让朝廷知道自己依然忠诚。李秀成的一席话很可能引起朝廷的疑忌,从而给自己引来祸患。

忠诚是曾国藩为官的大方针,更是曾国藩的保护伞。为了使形势对自己有利,曾国藩果断地撤掉湘军,同时亦减轻了自身的压力,他知道朝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真正惧怕的不是太平军,而是曾国藩表现不忠,有谋逆之心。而撤掉湘军正是使得朝廷减少了一块心病。

曾国藩以忠诚之变术,稳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并在风云突变的时代中力挽狂澜,成为一时的所谓“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做事不为任何人留后路,只为自己留后路,真是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