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对他人的赞美无动于衷(1 / 1)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上最深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渴望被赞美是每一个人内心的一种基本愿望。所以,在社会生活中,要想在善意和谐的气氛下与人相处,我们就应该去寻找别人的价值,并设法告诉他,让他觉得那价值实在值得珍惜,这样我们便等于扮演了一个鼓励他、帮助他的角色。如此一来,我们便可能赢得他的真心回馈。

一次,名票赵培鑫把一位姓唐的年轻人介绍给程砚秋时,夸奖道:“小唐是约翰大学的高材生,近来潜心钻研你的程腔,依我听他的二胡简直跟周昌华拉得一模一样。”当时,小唐正从师周昌华学胡琴,而程砚秋已是一位知名的京剧大师。由于赵培鑫对京剧有一定研究,看人一般都比较准,因此,他的一席话让程砚秋开始注意这个年轻人。这时候年轻人走上前去,微微鞠躬道:“我喜欢您的戏!您的唱腔深沉细腻,节奏感强,新颖动听,变化多。特别是愁戏,感情真挚,包含有丰富的内容……”程砚秋听完后高兴地说:“好!我们京剧必须提高,就是需要文化水平高的大学生参加进来一起搞,我欢迎你呀!”后来,二人成为亲密的挚友。

每个人都不会拒绝别人真诚的赞誉之词。但赞美之词一定要有闪光的地方,不可太过流于世俗。

善于交际的人往往是善于赞美别人的人,他会抓住对方身上最闪光、最耀眼、最可爱而又最不易被大多数人重复赞美的地方,为对方送上一顶受用的高帽,让他有飘飘然的幸福。赞美是件好事,但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大多时候,我们给予的赞美,都是不疼不痒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为我们常常赞美一个人身上最容易捕捉到的闪光点。对此他都已经习惯了,不会产生特别的感觉。而会说话的人则能独具慧眼,发现对方身上不易被发现的闪光点,并加以赞美,从而收到奇效。

影星茱莉·安德鲁丝,因为拍了《真善美》而红遍大江南北。她除了演技好、容貌美、歌声令人陶醉之外,还有一张人见人爱的嘴。

有一天,她去聆听鼎鼎大名的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音乐会,在音乐会结束之后,她和一些政要名流一起来到后台,向大指挥家恭贺演出的成功。

大家都夸奖指挥家:“指挥得实在是棒极了!”“抓住了名曲的神韵!”“超水准的演出!”

大指挥家一一答谢。由于疲累,而且这种话实在是听得太多了,因此他的脸上显出有些敷衍的表情。忽然,他听到一个高雅温柔的声音对他说:“你真帅!”抬头一看,是莱莉·安德鲁丝。大指挥家眼睛亮了起来,精神抖擞地向这位美丽的女士道谢。

事后,托斯卡尼尼高兴地到处对人说:“她没说我指挥得好,她说我很帅!”恐怕大指挥家还是头一回听到有人赞美他帅呢!

就这样,大指挥家把茱莉当成了好朋友,时时去为她捧场。虽然只见过一次面,但大指挥家时常抱怨与她“相见太晚”。

有这样一句话:“很多人都知道怎样奉承,却很少有人知道怎样赞美。”赞美他人不一定非要说得很“大”,从小事入手,更见真诚。赞美他人要有分寸、不离谱,要恰到好处,不能给人肉麻的感觉。

比如,赞美一个人“很漂亮”不如赞美他“眼睛很美”;夸一个人“很有能力”不如夸他“应变能力很强”。因为前者太宽泛;而后者是具体的,使人感到这样的赞美是属于他的,不是敷衍了事的。

赞美也要因人而异。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比起一般化的赞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年人总希望别人不忘记他“想当年”的业绩与雄风,同其交谈时,可多称赞他引为自豪的过去;对年轻人不妨语气稍微夸张地赞扬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并举出几点实例证明他的确能够前程似锦;对于经商的人,可称赞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对于有地位的干部,可称赞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对于知识分子,可称赞他知识渊博、宁静淡泊……当然这一切要依据事实,切不可虚夸。如果不想让人觉得客套做作,就该懂得见好就收,不要空泛地说“你很棒、好厉害”,而应该具体道出哪些事情与成就让你欣赏,你描述得越具体,你的夸奖就越真诚有力。

在第一时间说出对方最想听的赞美话,看起来似乎很难,但是,只要你愿意并留心观察,处处都有值得你赞美的地方,适时说出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学校里受着传统的教育,满脑子都是“忠言逆耳”“只做诤友”的思想,在和别人的交往中过分吝啬夸奖仰慕之类的词语,对待他人总是表现得不冷不热。这样的做法,在社交场合是不能促进友谊的确立和发展的。人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和朋友相处的时候要过分地追求那种所谓的朴实无华。毕竟,传统的交友观念只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起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作用,而交友的方式则并不是那么单一的。那些固执的交际观念,只有得到一定的改善,才能适应现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