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与人刚见面或者遇到熟人时,都会采取一种表示友好的方式——打招呼,可以说,打招呼是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礼节,我们每天都有可能需要实施,因此,打招呼的方式也会透露出人们的性格的信息。心理学家认为,打招呼的方式因人而异,没有千篇一律的打招呼的方式,打招呼和应答的方式,都可以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
吴薇薇和肖悦是公司新来的大学生,两人被安排在同一部门,做同样的工作,在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上也不相上下,但两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则有很大不同。
吴薇薇还保留着在学校时的习惯,对同事不是直呼其名,就是小张老王地乱喊,这惹得公司里一些资格很老又有一定职位的同事很不满,他们觉得这个女孩不懂得尊重前辈,十分没有礼貌。在一次聚会中,部门经理当场唱了一首歌,其中有一句跑了调。大家都低着头,若无其事地打着拍子,只有吴薇薇“噗”地一声笑出来,弄得经理唱不是不唱也不是。
当然,作为上司,经理不会因为这点小事找新员工的别扭,但是,考虑到吴薇薇做人不成熟、没分寸,经理自然不放心让她去见重要客户或者上层领导,因此常常把一些打杂跑腿的活儿都派到她的头上。
肖悦的表现则是另一样。她见谁都恭恭敬敬的,对于周围的同事,有职务的称呼职务,没职务的则喊张哥李姐。她下班以后,看有人没走就会留下来,与人家聊聊天、说说闲话。谁有什么困难,她也会尽力帮助;当然,她也经常向别人求助。虽然入职不久,但她和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不久后,公司出现了一个经理助理的空缺,上上下下都一致认为肖悦是最佳人选,她也顺理成章地坐到了这个位子上。
5年之后,肖悦从当年的新人变成了公司的骨干;比起肖悦来,吴薇薇从职位到薪水都差了一大截,而她自己也心灰意懒,认为自己运气太差,无论如何也比不过肖悦了。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底子都不差。但是,在漫长的人生历程里,“做人”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如果我们要想在工作生活中顺遂如意,单靠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是不够的,来自周围的印象分,绝对是一个人最佳的成功助力。
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合适的称呼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而称呼作为一种相互之间交往的礼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是因为礼数多,不能小视,称呼起来也变得更加有难度了。
小王毕业于一所财经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虽然他们学校不是“985”“211”名校,但也是老牌的省内重点,他所学的专业又是学校的重点专业,本省的金融、税务系统中,有一大批人是他直系的师兄师姐。
毕业后找工作时,小王顺利地入职一家大型私企的财会部门。他目前的工作是会计助理,跑银行、报税什么的都是日常工作。小王出去办业务,只要一得知对方是同一学校出来的,就主动上前套近乎,“师兄”“师姐”挂在嘴上。母校小师弟来了,大家一开始还觉得挺亲切的,但小王总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乱叫,导致有个地税局的师姐为此十分头疼。本来税务部门和企业的关系就很敏感,小王正常办业务时,也当着满办公室的人招呼师姐,让人不由得揣测起他们的关系来。师姐也颇为尴尬,又不好明说。这种没深没浅的学生作派,实在让人吃不消。
职场新人到底应该怎么称呼同事和领导?专家建议,应根据所在单位的性质,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称呼。
国企以及日韩的企业一般等级观念较重,最好以姓氏加级别来称呼同事及领导,如王经理、于总等。如果正职不在场,既要明确表示职位,又要显示尊敬,一定要省去“副”字;如果正职在场,所有副职一定要注意加上“副”字,否则无异于自讨苦吃。
在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由于办公室文化比较宽松、同事关系相对轻松,可以直呼其名,称呼主管也可以是“头儿”“老大”。
在欧美背景的外企,每个员工都有英文名,彼此一般直呼英文名字,即使是对上级、老板也是如此。同时,要注意外企中有不少职位都用英文简称,对此,应尽快熟悉起来,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低级错误。
而在有些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一些文化类单位,称呼依旧沿用老的传统。新人进入单位对同事以“老师”相称,也是一种尊敬、谦虚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