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去的朱棣,先解了永平之围。
之后直奔大宁(内蒙古宁城),挟持并联合了宁王朱权。更加重要的是,朱棣合并了宁王的几万常备军,借到了威震边陲的蒙古骑兵部队—朵颜三卫。(见图4-4)
图4-4 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是大明帝国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英模部队,它赖以成名的法宝是来去如风的骑兵。在明代初年,这支铁骑劲旅威震辽东。朵颜三卫这个名字名扬天下固然是因为骑兵,但朵颜三卫最早的含义其实只是地方区划。大明开国,朱元璋一统华夏,当年蒙古草原上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后人们,在大明强大的政治军事双重打击之下,分裂成了互不隶属甚至互有攻伐的三个部分—鞑靼、瓦剌、朵颜三卫。居中的鞑靼自称黄金家族正宗传人,却苦于实力有限;偏西的瓦剌拥有全蒙古最强大的军队,却苦于没有名分;据守大兴安岭以东、燕山以北广大区域的朵颜三卫,则投降明帝国,接受羁縻成为大明帝国的边防卫所。
这里简单谈谈明代的卫所制度。
前文曾经讲过,明代的地方行政设置有“三司”。这样一个地方分权的特殊行政方式,其中的都指挥使司,主要掌管军事,简称“都司”。当年的大明直接控制的汉人农耕区,被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相当于今天的十三个省,所以相对应的也有十三个都指挥使司。其中,在边境战事激烈的地区,设置有单独的都司。比如辽东都司(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辽宁)、万全都司(治所在今天的河北宣化)、大宁都司(治所在今天的内蒙古宁城)。此外,朱元璋在一些重要的边疆和海疆,还加强管理,特意设置了五个行都司,比如福建这个地方,既有福建都司,也有福建行都司,实际是平级单位。所有的“都司”,在地方上名义的上级,就是前面说的各省的“布政使”;实际上,都司直接向朝廷汇报,确切地说,是向朝廷的军事管理机构“五军都督府”汇报。
都司以下,设置卫所,“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明史·卷九十·志第六十六》)。一个卫的标准配置是5600人;卫以下设“所”,“千户所”标准配置1120人,“百户所”112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守边王爷们的“三护卫”,护卫这个级别,跟地方卫所的“千户所”,是平级单位;百户所以下,设“总旗”和“小旗”,总旗五十人,小旗十人。所以我们认为,满族的“八旗制度”,实际上受到了明代兵制的影响,后来更是引申到了“旗人”的说法。
在当时大明全国的汉人传统行政区划内,共有四百多个卫所。绝大部分的卫所,实际上只是一个军事机构,不具备行政职能,所以只能称为“非实土卫所”,比如天津卫、威海卫这么牛气的名字,实际上并没有行政权力,只是个军事堡垒;而有一些卫所,则同时具备守土和行政两个重要职能,则被称为“实土卫所”。正因为如此,都司也分成了“实土都司”和“非实土都司”,比如各省的都司,基本都是非实土都司,而边疆地区,比如辽东都司就是实土都司。
卫所,根据汇报对象的差异,又分成了“京卫”和“外卫”。
京卫就是京畿附近的卫所,这些卫所向中央“五军都督府”(帝国最高军事管理机构,分为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直接汇报;而“外卫”则直接向地方上的都司领导,也就是都指挥使汇报。然后,都司再向五军都督府汇报。这样的话,不管京卫还是外卫,直接或者间接地都归了“五军都督府”节制,看起来这个部门权力极大。但是不用担心,因为你所担心的问题,朱元璋早就解决了。五军都督府只负责兵籍和军政,而所有卫所的调兵权,则归兵部。
卫所实际上相当于军事屯田性质的“军屯”,也就是我们提到的北魏时期府兵制的一个变种。明代的府兵制,利用明初战争中的老兵,对前朝元军的招降纳叛,以及后来的地方羁縻、充军发配等,完全取代了宋代战斗力较弱的“募兵制”的禁军。在府兵制的基础上,朱元璋又吸收了两汉屯田戍边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形成了有明代特色的军屯制度。军屯中的军人们世代从军,长期备战,父死子继。所以,两汉屯田戍边的经验,被复制到了全国包括内地省份在内的各个省,而不仅仅是当年戍边的功能。而北魏府兵制中比较常见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种府兵制中常见战争组织中的临时性和仓促性也不存在了。代之以成建制的卫所预备役士兵,随时准备出击。
所以,跟前面的汉人王朝—大宋完全不同,明初汉人尚武,不管是中央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都特别能打。一群老光棍和小光棍们聚集的卫所,雄性荷尔蒙爆棚。不打仗就觉得手痒,不打仗就没法升迁,也不能够改变自己的现实地位。所以中央军队动不动就远征漠北,追着北元屁股满世界穷追猛打,要求人家交出玉玺,取消帝号;地方上的都司卫所和王府护卫,也是有事没事就要拉出去遛遛,打打秋风砍砍人,免得一群雄性动物老是长时间憋在一起,搞窝里反。
为什么如此详细地讲明代的卫所?是因为明代的卫所制度对现代中国影响极深。
卫所的军人们,平时务农,战时为兵,遍布全国,在明朝初年帮助明太祖朱元璋有效控制了全国战乱频仍的局面。同时,由于大量军屯的出现,战乱中人口急剧减少导致的废弃和荒芜的土地得到有效开发。今天中国有很多叫作“屯”“卫”“所”的地名,实际上都和当年明代的卫所制度有所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军人们长期背井离乡,到了一定年龄只能找本地女人进行婚配,娶妻生子。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的非汉人传统区域被有效开发,比如南方的很多山区,很多地方都有“夷娘汉老子”的说法,也就是父亲是汉族士兵,而母亲则是本地原住民族,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实际上等于这些戍边的士兵们,用自己的基因,对全国所有农耕区域进行了血缘基因上的汉化。
如上所述,是汉人传统区域的都司和卫所制度。除此之外,还有羁縻都司。
大明开国虽然打下了偌大的国土,但是在农耕区之外,还有广大的游牧和渔猎文明区,无法通过汉人士兵移民屯垦,无法有效强制开发,只能依靠当地少数民族对国土进行控制和管理。于是就形成了羁縻都司,比如东北的奴儿干都司(今天的东北和外东北),西南的乌斯藏都司(今天除昌都之外的西藏地区),朵甘都司(今天的川西、滇北、甘南、青海、西藏昌都地区)等。这些地方,往往由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接受大明皇帝册封的都司职务,但和内地都司不同的是,羁縻都司的职务往往可以世袭。没有重大变故,大明皇帝基本上不会过问羁縻都司的内部事务,但是羁縻都司要对大明帝国有名义上的臣属关系,必要时需要尽臣属义务。
羁縻都司以下,设置了羁縻卫所。
不管羁縻都司还是羁縻卫所,都是实打实的实土。
我们本节提到的朵颜三卫,就是典型的羁縻卫所。
所谓“三卫”,是指当年被分封在冀北、辽西和大兴安岭以东的三个蒙古部落,每个部落相当于一个卫所;所谓“朵颜”,是因为这三个蒙古卫所—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朵颜卫。朵颜是因当地的朵颜山而得名,朵颜卫又被蒙古人称为“兀良哈部落”,所以“朵颜三卫”也被称为“兀良哈三卫”。像其他羁縻卫所一样,朵颜三卫早期被大明军事征服,但因为地处边远,又是传统的游牧文明区,明政府并没有有效控制。因此,朵颜三卫名义上对大明王朝宣誓效忠,实际上具备很大的自由度。元朝至明初以来,朵颜三卫的广大土地上,盛产蒙古骑兵;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骑兵部队,因卫所名字而被称为“朵颜三卫”。
简单来讲,朵颜三卫是一支骑兵特种部队。这支部队,是一支雇佣军,燕王朱棣造反之前,这支雇佣军因为地缘关系,而受雇于宁王朱权。
同其他雇佣军略有不同的是,朵颜三卫是一支有节操的雇佣军。普通雇佣军只对金钱感兴趣,只要价码合适就挥舞马刀,东家让砍谁就砍谁;有节操的雇佣军认为钱虽然是个好东西,但鸡鸣狗盗的事坚决不干。所以,面对这样一支雇佣军,除了金钱收买之外,还要能够用道义来忽悠。只要忽悠得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年的朵颜三卫甚至接受了大明的天下正统,帮助明太祖朱元璋,对抗过同文同种的北元皇帝。
所以,当时的朱棣奔往大宁,目的之一就是收朵颜三卫。
除了收人,还要占地。
因为宁王朱权手中的大宁,本身也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