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叔奔丧(1 / 1)

朱棣,是一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

朱棣做每一步的决策都有强烈的目的性,任何徒劳无益的事情,有名无实的事情,在朱棣看来都是浪费时间。

朱棣是朱元璋所有儿子中的老四。

我们插句题外话—雍正帝胤禛和朱棣一样,都是老四。不仅如此,中国历史上排行老四的知名皇帝很多,我们前文曾经出场过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乱世英雄宇文泰家的老四;不受待见的短命皇帝李重茂,是唐中宗李显家的老四;灭亡北宋,俘虏宋徽宗的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排行家中老四;乾隆帝弘历,是雍正帝胤禛家的老四。此外,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家的老四;汉明帝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家的老四;蒙古汗国的监国拖雷,是成吉思汗家的老四;蒙古汗国末代可汗忽必烈,是拖雷家的老四;慈禧太后的老公咸丰帝,是道光帝家的老四;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四们,谱写了很多辉煌时代。

朱元璋所有的25个儿子里面,老四朱棣是最像他父亲的一个。朱元璋本人曾经给朱棣一个简单而清晰的评语—“棣儿类我”(明·鲁思俊·《西子丛话》)。正因为如此,作为当时朱元璋在世最年长的一个儿子,朱棣本人对于侄子的即位,最开始确实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不过那个时候的朱棣,并没有什么造反的直接动因。如果权衡利弊的话,甘于放弃北平逍遥的燕王身份,而去赌一场以一隅对抗全国的造反,这件事情在朱棣眼中太不划算。

太祖去世,在朱棣看来,他是最应该去吊唁的那个皇子。当然,我们今天来分析朱棣当时的动机,多半还是要去探听新皇帝的虚实。但以情来讲,自十八年前就藩以来,自己远在北平而基本上再没有尽过孝道,太祖去世,他也希望能够见父亲最后一面;以理来讲,自己是朱元璋所有在世的儿子中的最长者,类似涉及祖宗礼法的事情,按照惯例一般是由朱棣出面。不过,这个最简单的要求,被刚刚即位的朱允炆严词拒绝,甚至在自己的四叔走到半路的时候,朱允炆派人去挡住朱棣的车马,搬出太祖遗诏来进行劝离工作。朱允炆的选择,或许确实是源自太祖临终前的安排,当然这同时也表达了新皇帝的一种态度—从现在开始,无论京城发生何种变故,都属于皇帝的家事,跟外地的藩王没关系。皇帝让你参加,那是你的荣幸;皇帝不让你参加,是因为按照《皇明祖训》,藩王就应该恪尽职守地在属地就藩,没有发生外敌入侵或者皇帝允准进京,不能过问朝廷内政。

简而言之,朱允炆要用这件事情来给自己立威。但这次不了了之的奔丧事件,则让朱棣心生愤恨,叔侄二人从此结下了解不开的梁子。

不过我们假设,这件事情换成朱元璋甚至是朱棣来处理,恐怕会完全是另外一套方案:要么索性,效法当年的隋文帝杨坚,搞一出翻版的“五王进京”,让所有的叔叔都来吊唁,并趁机一网打尽,一了百了;要么索性,效法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采取缓兵之计,暂时麻痹自己的四叔,等朱棣完全丧失警惕的时候,再突然摊牌杀他个片甲不留。不得不说,这件事情上,朱允炆书呆子式的理想主义者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可怕的是,这种理想主义者气质,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叔侄交锋中,又不止一次地出现。